一本好的圖書,可以讓讀者增長知識,讓人樹立人生理想、熱愛生活、努力工作學習,而一本不好的圖書則讓讀者的身心都受到不好的影響,也可能是引發社會不穩定的因素之一。
當今,我國圖書質量的主要問題有如下幾個方面:
第一、圖書選題水平不高,商業化、庸俗化傾向嚴重。暢銷書成了眾多出版人追逐的“熱點”。這種在經濟學上叫做“搭便車”的現象,使很多出版物泛濫成災,這對出版業來說,無疑是一大災難,長此以往,它將嚴重破壞出版生態,削弱出版人的創新能力和開拓精神,對出版社的品牌塑造是非常有害的。
另外,“名人”出書泛濫成災,據統計,近幾年來,全國近百家出版社大約出版了近300位各領域的名人自傳或是其他作品,正版發行近3000多萬冊,盜版發行過億冊,這些圖書多數缺乏對生活的認知,文字水平不高,可讀性很差。
此外,野史類、杜撰類、懸疑類圖書充斥市場,整體格調不高,無益于社會主義精神文明的發展與進步。
第二、文字差錯。出版物作為文化傳播的重要載體,如果編校質量得不到保證,各類差錯充斥其間,推動文化大發展大繁榮就無從談起。現在出版物中的文字差錯主要包括常見的錯別字、多字、漏字、錯繁、錯簡、互倒、舊字形等,還有外文字母和漢語拼音等錯誤。
第三、知識性差錯。現在,很多出版物中都有知識性差錯,涉及很多,主要有歷史、地理類知識性差錯,人名稱謂知識性差錯、誤解詞語用法,自然科學類知識性差錯、地圖上的錯誤、音樂知識性差錯等等。
第四、出版物整體印制質量不高。市場上很多出版物存在質量問題,如墨色不勻、糊字、缺筆斷畫、版心正背不對應、條碼不合格、圖像層次不好、套印不準、裁切露白邊、色相不一致等等。一談到這些問題,人們首先想到的是印刷廠的責任,作為加工企業,印刷廠當然有不可推卸的責任,但圖書產品的開本、版式工藝設計、印前的原稿圖像制作處理、照排圖文質量的監控、校樣的審定、印制過程中印刷機型和紙張的選擇、印后的加工形式、樣書的審查等重要環節均由出版社決定,所以,出版社是印制質量的關鍵所在。
近年來,彩色出版系統和照排技術發展迅速,許多制版公司應運而生,有些價格較低,由于對制版及印刷性不是很了解,經常出現這樣或那樣的質量問題,其次一些設計制作人員不懂印制工藝,導致很多沒法彌補的質量問題。
實踐證明,對出版社編輯制定崗位目標考核管理辦法,才能使圖書整體質量得到提高。所以,要提高圖書質量,首先要健全管理機制,在出版社實行科學管理。
首先,要在出版社外引入競爭機制,只有充分的競爭,才能增強活力,才能參與同行業及國內外圖書市場的競爭。
其次,要建立科學的考核機制,管理效應不僅在于機制的建立,更重要的是機制的運行。機制的運行程度與機制效應成正比。
第三,獎罰機制。獎罰是競爭、考核的保證。只有三者協調,才能形成激勵機制。獎罰必須在認真考核的基礎上才能做到嚴明。嚴明的獎罰是推動競爭的動力。
建立以提高圖書質量為核心的管理體制和運行機制,還有一個關鍵問題,就是要把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兩方面結合起來,力求把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統一,更好地發揮圖書在兩個文明建設中的作用。同時還要貫穿圖書出版的全過程,包括選題策劃、編輯校對、設計裝幀、審讀、印刷等各方面的工作。
“既出好書,又出人才”是出版界有識之士所追求的目標。人的因素是最重要的因素,提高圖書質量的關鍵是提高編輯的素質。當今,編輯應當具備怎樣的素質呢?
第一,要有較高的政治素養。它承載著建設社會主義精神文明的使命,努力用豐富多彩、健康的圖書向人民群眾提供精神食糧。出版物要符合“用正確的輿論引導人,用科學的理論武裝人,用高尚的精神塑造人,用優秀的作品鼓舞人”的原則。
第二,要有較深厚的文化專業基礎和廣博的知識素養以及熟練的駕馭語言文字的功底。編輯總要面對各種渠道的書稿,要有足夠的學識來判斷它是否具有出版價值,是否達到出版要求。責任編輯在對書稿進行審定、加工時,要對書稿的內容和文字負全面責任,才能使每本書的內容健康、文字規范。
第三,編輯要有高尚的職業道德和強烈的職業精神。責任編輯必須具有很好的職業道德,牢固樹立為人民群眾服務的思想,堅持“兩為”方針,要謙虛謹慎,關心和愛護作者,尊重和維護作者的權益等。
第四,編輯要對出版印刷行業的工藝、技術發展等有很好的了解和掌握,這樣才能使制作出來的出版物更加符合技術標準,避免不必要的損失和浪費。
總之,提高圖書質量是出版工作的重中之重,是出版社責無旁貸的社會責任,圖書質量是圖書生命的保證,出版社應把最優秀的圖書奉獻給讀者。
(作者單位系吉林教育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