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到圖書營銷,一般都認為是出版社發行人員為了擴大圖書發行量,通過一系列推介、宣傳和造勢活動而有計劃有步驟地實施引導讀者購買圖書的行為。并且還認為圖書營銷策劃是在圖書已經或即將出現在市場上時,完全靠后期針對圖書內容、作者等策劃出一系列宣傳推廣方案并加以實施,從而達到擴大銷售的目的。換言之,判斷圖書營銷策劃的成功與否,取決于發行人員或市場營銷人員的專業素質和工作質量,建立、健全一支強大的市場營銷策劃隊伍被認為是找到的“短板”,組建高素質的團隊后就可以讓圖書營銷策劃的難題迎刃而解。本文對此認識進行再解讀,意在進一步加深我們對圖書營銷的體驗和研究。
一、圖書營銷的習慣性做法
1.用發行和媒體宣傳取代圖書營銷 近年來圖書市場銷售壓力愈來愈大,年度出版圖書品種數量與實際銷售數量形成較大反差,而且有愈演愈烈之勢,出版社較多采用的仍然是設立策劃編輯,而這些“策劃”,主要是運作選題策劃,換言之只是“謀劃出生”到“正式出生”的過程,策劃編輯為了完成年度數量和品種指標而絞盡腦汁;發行人員更是為了完成從發書到回款等一系列任務而苦不堪言。而兩個不同工作內容的團隊,只是在完成營銷策劃全過程的各自的具體環節。
有些出版人在圖書出版之際片面地認為,沒有宣傳就沒有進行市場營銷,用媒體宣傳取代了圖書市場營銷的全部內容。
2.用主觀意志取代圖書營銷的客觀存在 在工作中不難發現,在進行圖書選題策劃時,策劃編輯容易從主觀意志角度出發,按照自己的主觀思路去策劃選題。表現為:(1)對市場調研的結果未進行系統歸納、分析,單憑自身對書名和作者知名度的喜愛而決定其選題;(2)未對原稿作者寫作特點進行分析,主觀地認為只要是名家寫書就一定不愁讀者;(3)對讀者群的閱讀習慣等尚未進行分析就主觀地做出選擇。
3.用官方背景替代圖書營銷 以科技類圖書為例,國家各級事業單位和非事業單位(不同專業的學術機構)為了科學地、系統地規范本行業職業技術操作方面的圖書,使少數圖書得到了國家各級事業單位的認可,并通知各地所屬單位遵照執行。許多出版社未擺脫固有的傳統模式,在營銷的組織上、行為特性上、市場關系等方面均呈現出明顯的以官方背景為核心的特征,主要訴求單一、單向宣傳,明顯有蒼白無力之感。
另外,還存在或對圖書本身,或對權威性,或對作者知名度的過分渲染,甚至出現虛假宣傳、惡性炒作,低估了科技類圖書讀者群的學習能力和鑒別能力,無疑把自身推向了無知膚淺、班門弄斧的尷尬境地。
二、貫穿圖書始終的營銷策劃
1.圖書營銷策劃的原則 在圖書選題上堅持以讀者為主導的原則,在圖書定價上以讀者可支付的成本為原則,在營銷上以方便讀者為銷售網絡構建原則,在宣傳上以讀者為利益點。總之,圖書營銷策劃的原則就是一切以讀者為出發點的原則。圖書營銷是伴隨圖書由選題雛形、成形到原稿“齊、清、定”,以及文字編輯、出版制作、營銷發行、賣場銷售等全過程的系統工程。任何割裂開來進行的營銷行為,都不能達到滿意的效果,甚至適得其反。
2.圖書營銷策劃的必備條件 (1)清晰目標讀者,并將所有環節圍繞目標讀者定向性展開;(2)以細分目標讀者需求為選題的源點,確定主題詞,并圍繞源點將發行、定價、推廣等其他工作逐項展開;(3)整合所有優勢資源,始終貫徹“同一種主題,同一種口號和階梯獎勵銷售政策”,在時間節點上統一規劃,使營銷策劃有始有終;(4)兼顧圖書的社會、經濟、品牌價值的共贏,實現社會價值的最大化。
三、圖書制作和營銷發行方案同步進行
1.加強圖書首鋪的目的性 在選題發稿的同時,將發行工作由“等書發”提前到為印數提供數據依據。根據本單位銷售渠道管理的特點,制定與之相匹配營銷發行實施的總則,各業務經理轄區反向匯總首鋪總量——首意,即遵循“發書有原因”的原則,做到每種圖書發首鋪都心中有數。
2.付印階段 結合策劃編輯和資料信息數據對首印數量進行復核,對數量偏差較大的進行調整。同時,制定賣場營銷規劃和起草渠道管理規定,以及獎勵政策,此舉對重點圖書尤為重要。
3.銷售渠道運行管理階段 針對本單位各自的特點制定相應政策,進一步理解銷售渠道運行管理,可以說是在統一的市場運營框架下找到適合自身特點的操作方式。筆者對“創新”的理解首先是對市場競爭主流的“順應”,因勢利導地與本單位的實際情況相結合。在此道路上照搬別人的經驗,無異于東施效顰。
隨著市場營銷在經濟活動中的地位日漸重要,營銷界也在不斷更新“營銷”的概念,菲利普·科特勒對市場營銷的定義是指企業的這種職能,“認識目前未滿足的需要和欲望,估量和確定需求量大小,選擇和決定企業能最好地為其服務的目標市場,并決定適當的產品、勞務和計劃(或方案),以便為目標市場服務”。這一定義講出了目前經濟活動中營銷的核心。市場營銷策劃正是基于這個核心概念,在企業長時期的市場運轉中開展的營銷活動的總體策劃。
(作者單位系人民軍醫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