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幾年,圖書市場驟然刮起新書降價風,而這一趨勢有愈演愈烈之勢。始作俑者是某網店,如今所有網店相繼效法,以期增大發行量。網店的折扣優勢,直接影響新書在實體店的走勢,為了勉強支撐,實體店也開始了無奈的新書打折,讓滿眼新書打折賤賣,以期烘暖市場。如此不理性的打折,著實讓業內人士擔憂,若追根溯源,恐怕首先被問責的當是出版人,緣何?
因為新書賤賣,說明生產的產品質量不過關或沒特色,所以,才被貶值賤賣的。中國不是有古語嗎,好貨不便宜,便宜沒好貨。讀者不接受,剛出爐了就被打折,表象上是網店的無序和惡性競爭鬧騰的,其實板子應該打在出版者的頭上。沒有精品力作,草率拼剪就讓圖書走向了市場,沒有了知識載體的獨特份量,當然的結果就是被賤賣。若循環往復,必然造成行業生態被破壞,書籍在讀者心目中的神圣感就會喪失,這事關一個行業未來生存與發展的大事,不是你方唱罷我登臺的熱鬧,若是一個行業沒有合理守法的操作規范,僅靠拼折扣來維系,想來,那是十分可怕的。
事實上,這幾年出版業在蓬勃發展的旗幟下,滋生出趕速度的同質書,繁榮品種的變臉書,搶占區域市場的跟風書。一眼望去雖說是產自天南海北的出版社,怎么看好像是多胞胎,熟悉的面孔,連“膚色”也是近親的。這般少了創意和個性化的拼湊書,他們可悲的命運不能怪罪市場和挑剔的讀者。而是在“娘胎”里就注定了其命運,怪不得別人。
也曾聽出版人嘮叨,如今都是企業了,趕市場已經是疲憊不堪,快馬難免失蹄。聽這般辯解,似乎大量劣質圖書被賤賣,根源是市場造成的。自負盈虧的必然結果就會出賤賣品,打折書。那么,我想問的是:瑞士手表是靠國家供養的嗎?德國的奔馳、寶馬,還有中國的“聯想”“海爾”……是否是靠計劃的手段,才成就了品牌價值的?否也,就說行業內的大百科全書、人民文學社、外研社等不都是走的質量、品牌立社之路?面對不可轉變的市場經濟,唯一選擇的正確方向便是依靠精品戰略,征服讀者,贏得效益。
假若出版人手上握住一批有深度,又迎合時下市場和讀者口味的“殺手锏”圖書,無論你是多大的網店和實體店,在供需雙方簽約時,出版社就可把讓利折扣定死,誰無序賤賣,就斷你的貨源,以此保證本社圖書的社會聲譽,敢于向渠道獨大叫板,打破渠道霸權。像2012年,江蘇鳳凰傳媒出版了一套《做最好的黨員》《做最好的公務員》等四本黨建讀物,面向全國發行,在簽約分銷文書時,就明確了全國統一折扣,以防互相打折而損壞了行業生態。問題是做出這樣的舉動,必須具備幾個前提:一是責任意識,要有出版工作者捍衛和傳承優秀文化知識的擔當;二是你對自己出版的圖書應該心中有數,是獨創性的,是有一定市場潛力的,有了這些前提,你才敢和所有的分銷商(渠道)亮出底牌,迫其守責,假若不具備這樣的條件,也只得聽任各網店和實體店自行打折吆喝賤賣了。傷害的是書籍在人們心目中的信任度和圖書出版發行產業鏈的健康發展。行文至此,心頭覺得沉甸甸的,網站的無序折扣并不是簡單的幾個錢的事,也不可簡單去懲罰和怪罪網店,若要打破沙鍋問到底,無疑,圖書的生產者(出版社)應該承擔第一責任。新書打折,出版人應被市場和讀書人問責,應為捍衛尊嚴而深刻反思,在這場紛爭中須選擇一條怎樣的路徑,使圖書扣折回到理性狀態,尤顯迫切。
我作為實體書店一名發行人,其實和出版人處于同等尷尬的境地,臉面無顏。因為網店折扣的瘋狂和緊逼,新書在實體店紛紛開始打折,你明明睜著一雙明亮的眼睛,卻少了智慧,一批批的新書被賤賣了,不應該為之內疚嗎?
所幸近日從中國出版協會傳來消息,新書打折行為有望得到規范,版協正在積極爭取新書銷售執行《反壟斷法》的豁免權,即新版圖書在12個月內固定銷售價格,并設定新版圖書優惠銷售最低價格,對各類書店統一供貨折扣,期待著有序競爭的市場環境早日到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