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以來,由于日本發生了牽動全世界神經的“3.11大地震”,客觀上也使日本出版業圍繞這一“大事件”在運轉。
“3.11大地震”發生以后,出版界成立出版對策本部并開展了一系列活動
2011年3月11日發生的日本大地震,死亡人數超過兩萬人,即便是地震多發的日本,這也是空前的大災大難。與此同時,因為大地震引起的大海嘯,造成福島第一核電站出事故,由此產生了難以估量的放射性災害。
地震及核電站事故發生不久,根據日本書籍出版協會、日本雜志協會、日本出版交易協會、日本書店商業組合聯合會等4個團體的聯合提議,在第一時間成立了“‘大震災’出版對策本部”,為了便于開展切實有效的活動,還成立了相關的“聯絡協議會”。“‘大震災’出版對策本部”實際由日本書籍協會、日本雜志協會和日本出版俱樂部等3個團體構成,日本書籍協會理事長相賀就任常務委員長。“‘大震災’出版對策本部”的工作目標是:①通過出版活動恢復讀書環境;②通過出版活動恢復圖書銷售發行環境;③通過恢復讀書環境和圖書發行銷售環境,恢復人們對生活、對繼續生存下去的信心。2011年3月31日,“‘大震災’出版對策本部”建立了自己的官方網站。
在“‘大震災’出版對策本部”的號召與主持下,日本各地出版社紛紛向受災地區的避難所和中小學校寄贈圖書。截止到2011年6月末,寄贈圖書的出版社達到120家,寄贈圖書的品種達到2015種,寄贈圖書的冊數達到184000冊。截止到2011年7月中旬,這120家出版社還以巖手縣、宮城縣、福島縣等3個縣受災地區教育委員會管轄的500所中小學校的學生為對象,寄贈了每張價值1000日元的圖書卡135000張。
2011年6月,日本出版俱樂部設立了“大震災出版復興基金”。這是因為廣大出版人士認識到,對于受災地區的援助將是長期而艱巨的任務,十分有必要采取適當的財政舉措。“大震災出版復興基金”主要用在從大震災發生后的兩年時間內,即從2011年3月11日到2013年3月11日。
2011年11月,以日本出版俱樂部為中心,在陸前高田市開設了“虹之圖書館”,也就是坐落在災民臨時居住區里的“板房圖書館”,深受當地災民的歡迎。
2011年3月,東日本大地震發生。2011年4月,據日本出版交易協會的統計,受災的書店達到787家,損失金額約為50億日元。其中,完全毀壞的書店和毀壞一半的書店為104家;浸水、漏水的書店為53家;圖書遭到污損的書店為630家。可以說,處在受災地區的書店,幾乎無一幸免。
與震災有關的圖書以及要求擺脫核能發電的圖書相繼出版
在大地震、大海嘯、核電站發生核泄漏,帶來大災害的東日本大地震發生以后,即從3月11日至12月31日的不足10個月的時間里,有關圖書相繼出版。比如,與震災有關的圖書出版約700種,其中,關于反應堆、核電站、核爆炸、核事故、核泄漏的圖書竟出版了約200種,有關專家指出,這在日本出版史上也是創了紀錄。這些圖書無論是形態還是種類,都非常豐富,比如有寫真集、重版書、增補版書、非虛構類書、啟發類書、研究類書和漫畫書等。此外,還有為數眾多的雜志特刊出版。在不少書店,還設立了震災相關圖書銷售專柜。在2011年度東京國際圖書博覽會上,也特別設立了震災相關圖書展臺。在這次展會期間,這個展臺總是人頭攢動。
2011年3月11日大震災以后,一些在危機時刻反應能力、實際操作能力很強的報社相繼推出了記錄災害現場慘狀的寫真集。其中,宮城縣當地的河北新報社出版的寫真集《巨大海嘯襲來的3.11大震災》,在巖手、宮城兩縣銷售行情火爆,緊接著銷往日本全國各地,爭相購買者如云。文春文庫出版社早在1970年出版、由吉村昭創作的記錄小說《三陸海岸大海嘯》,受3.11大震災的刺激,大批量重印。這部小說是吉村昭采訪那些曾3次體驗過襲向三陸海岸海嘯的人們的原始記錄。在2011年3月11日至5月11日的兩個月里,這部小說重印約15萬冊。重印部分的版稅全部寄給受災地區,其中也有用來作為“義援金”支持災民從事出版的。以高橋克彥為首的家住巖手縣的12位作家創作的自選短篇集《12個贈送的禮物》,由仙臺市本地的荒暇夷出版社出版。
與核電站相關的圖書,以前的重版書、增補版書引人關注。由堀江邦夫創作、現代書館出版社出版的描寫核電站工人親身體驗的《核電站吉普賽人 被曝光的工人記錄》,以增補改訂版形式出版。這讓日本讀者時時把書中的“工人”與福島核電站的“50勇士”相對照。
隨著時間的推移,對現場報道的深度加工、放射性污染、能源問題、對東京電力公司的批判,特別是呼吁取消核電站發電主題的圖書抓人眼球。
在福島出生的年輕社會學者關沼博撰寫的《“輻射”論》,由青山社出版,榮獲2011年度“每日出版文化獎”。由河北新報社編輯、文藝春秋社出版的《河北新報最長的一天》,榮獲2011年度新聞協會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