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球獨立書店紛紛遭遇嚴冬,生存境況堪憂之時,位于臺灣省臺中市雙十路的瑞成書局卻在今年4月21日舉行了盛大的百年慶音樂會,并在慶祝會上捐款100萬元新臺幣作為慈善公益金。音樂會后還播放了瑞成書局為百年店慶特別邀請臺灣知名導演陳正動拍攝制作的名為《瑞成書局-種子照亮人間路》紀錄片,該片于5月在臺灣一些高校和社會團體中進行放映。出席這次活動的臺中市市長胡志強甚至表示:“臺中市因為有瑞成書局而感到光榮。”
作為臺灣最老的書店,經歷了百年風雨仍屹立不倒、欣欣向榮的瑞成書局,似乎已經成為了臺中市甚至整個臺灣省的文化地標。作為一家專門經營儒釋道的專業書局,在家族三代人的傳承過程中,除了繼承書局一貫“延續漢學、弘揚佛法”的企業精神外,嚴格遵循“勤、儉、誠、信、慈”的家族文化,讓這家世代經營的書店在百年的發展歷程中經受住了殘酷的現實考驗,尋找出適合自己的生存和發展道路。
關鍵詞一:勤儉
瑞成書店的創始人許克綏1892年出生于臺灣省彰化縣,因家中貧窮,只上過兩年私塾。許克綏從小就喜歡中國的古典文化,特別熱愛閱讀“漢學仔書”(臺語)。但在當時處于日本殖民統治時期的臺灣,市面上充斥的幾乎全是日文書刊,漢學書很難找到。18歲時,許克綏分別到牧場、種子店、雜貨店當學徒,1912年在臺中第一市場擺攤賣種子,為了傳承中華文化,開始兼售中文書籍,這便是瑞成書店的前身。日據時期的臺灣,雖然并未明文禁止售賣中文書籍,但是,日本統治者并不喜歡漢文的傳播,所以在市場賣漢學書的許克綏經常受到轄區內日本特務、警察的搜查和審訊。為了擺脫日本人的騷擾刁難,他所售的圖書主要以《千字文》《三字經》等漢學啟蒙書籍和佛經為主。
白手起家胼手胝足過了四年,1917年,許克綏終于存夠了錢在臺中綠川東街承租了一家店面,掛出了“瑞成”匾額。為了抵制日本“皇民化”的政策,瑞成書店專售漢文書籍,日本警察過來檢查質疑店中為何不賣日文書籍時,許克綏總以自己不懂日文搪塞過去。許克綏每年要來大陸三次,當時店中出售的圖書幾乎全部是他親自到上海和廈門等地批發回來的,而每次來大陸批書,都有顧客托他從臺灣請(佛教徒買經書慣用“請”字)些佛教經回來,后來瑞成書店逐漸開始專營佛教和道教經典書籍。中日戰爭爆發后,大陸書源斷絕。所幸,具有靈活生意頭腦的許克綏,為了節省采購成本,早在1932年便創立的瑞成印刷廠與鉛字鑄字廠,開始自行刊印漢文讀本、章回小說等。盡管所印書籍必須用日本的昭和紀年,但是在版權頁上注明有“國家至上,民族至上” 字樣。1949年后,瑞成書局印制的漢文讀本行銷全臺各小學。
如今,瑞成書店創店初期所售的書籍,已成為其鎮店之寶,如1913年的《千金譜》,1945年的《四體千字文》《孝經白話解說》等。而瑞成活版印刷廠早期刊印的歌仔冊《最新英臺送哥埋喪合歌》,中國古典章回小說《小五義》《郭子儀征西》《朱洪武出世》《三國志演義》等,也成為了臺灣出版史上的經典書籍。
關鍵詞二:誠信
1978年,許克綏五個兒子分家,老四許鉆源分到了瑞成書局。沒想到分家后不久,同年10月由于市場電線短路,瑞成書局遭遇了一場大火,一樓的書局、二樓的住家、三樓的倉庫盡數燒毀,大量珍貴書籍付之一炬。面對火災過后的瓦礫廢墟,許鉆源一籌莫展。多虧前期在幫父親做生意的時候積累了良好信譽,印刷商同意讓他以賒賬的形式免費調貨,剛好其長子許欽鐘也從臺灣大學畢業,回到臺中幫忙。半個月后,他們在書局原址上搭了個攤子開始做生意,有了現金收入,才慢慢周轉度過危機。
重建瑞成書局需要大筆資金,重新印刷書籍也需要錢,加上前期投資修建的臺中市威尼斯游樂園項目因為卡在法令問題上,遲遲不能開發,股東們鬧著要退股,因此,許鉆源舉債做起了多個商會,試圖盡快回籠資金。不料,禍不單行,他投資的商會在1982年倒閉,加上前期的欠款,債務數額達到了約1200萬元新臺幣。這一年,剛好是瑞成書局成立70周年。為了維持許家長久以來的商業信用,在巨額的債務壓力下許鉆源并未退縮,他向債主們許諾所有欠款給五分利、分三年攤清的還款條件。有的債權人怕他抗不住高壓而跑路,主動提出要給他的債務進行打折,許鉆源則堅持一分一毫都要還清。
也許是多年行善而結下的善緣,有建筑商提出給1500萬元新臺幣的保證金要求合建許家雙十路的土地。靠著房地產業的發展,許鉆源終于在兩年半的時間里將所有的欠款全部還清。其后,他效法父親進行多元投資,只買地不賣地,讓瑞成至今擁有臺中一中商圈多處房地產和其他投資項目,這些副業的良好收益更好地推動了書局主業的發展。1993年瑞成書局遷到了雙十路自己的大樓里,建立起了公司制度,開始書店的多元化經營。如今的瑞成書局,占地四層樓,一樓為素食餐廳,二三樓是書店,四樓則設有文化教室,定期舉辦文化講座。
關鍵詞三:慈善
上世紀八十年代的臺灣出版業競爭日益加劇,大型連鎖書店興起。瑞成書局第三代掌門人許欽鐘接手后,決定走專業書局的路線,專攻瑞成書局所擅長的心靈、宗教、臺灣文化書籍出版,將書局“人無笑臉莫開店,店無特色莫開張”的差異化經營概念進一步深化。許欽鐘認為,21世紀是心靈產業的世紀,許多人心靈空虛,因而讓心靈成長的書會大行其道。瑞成書局多年經營的聲譽,加之與宗教團體的良好關系,使經書銷量穩固上升。如今,每月單在這一部分的營業額約有200萬新臺幣(折合人民幣約40萬元)。除了出版事業外,瑞成還增加了佛具的銷售,同時也開始擴大書店的運營范圍,設立高雄、花蓮分店。因此,多年來無懼大型連鎖書店的競爭,收益穩定。
與人為善是瑞成書局許家三代的立業之本,許克綏還將書店的收入投入慈善事業。他與其他居士一起捐資、捐地協助創設了慈光圖書館與育幼院,日常捐米捐錢更是常態。除此之外,許克綏還請來知名人士在臺中綠川河畔說古講今,內容多是有關忠孝節義的故事,在當時很受民眾的歡迎。1960年許克綏獲得“熱心公益”牌匾,次年當選臺灣好人好事代表。第二代許鉆源接班后,在臺中設立了瑞光基金會,捐地修建了托兒所、圖書館等公益設施。第三代許欽鐘兄弟也繼承祖志,每年都以瑞成書局的名義,向故鄉中小學提供獎學金,并且經常捐助當地的慈善團體。
“勤、儉、誠、信、慈”五字家訓中,許家人認為,“慈”才是立足之本。從瑞成書局第一代便建立起的“利他”傳統,在日常的書店管理中,也得以體現。店里播放心靈音樂,讓讀者一進來就覺得很平靜。2008年在臺灣文化部門主導下拍攝的“臺灣百年老店系列”紀錄片中,專門有一集是介紹瑞成書局。采訪中很多讀者表示,瑞成書局購書的氛圍很好,自己也很自在,無論在書局里看多久的書,店員都不會過來騷擾,更不會招至白眼,這樣的感覺在其他書店是很難感受到的。在瑞成經營下的托兒所、圖書館、瑜伽教室、休閑農場等地,每位訪客離開前都會收到“唯吾知足”的春聯。瑞成書局第三代經營人表示,他及后代都會堅持祖父留下的訓示:“不能只賺錢,要做對社會有意義的事情”。如今的瑞成書局,已經成為臺灣最大的佛學經典集散地,甚至有不少海外華人慕名前往購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