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于毛毛蟲童書館這樣一家小型公司來說,我們很少從宏觀層面關注自己所在的出版圈,對于類似童書熱這樣的話題也沒太在意過。并不是因為我們與這些熱點無關,“毛毛蟲”作為出版行業中的一員,也會感受到業內種種的熱與冷,也逃脫不了蝴蝶效應的影響。但從內心深處,我們覺得作為一家民營文化公司,立身之本是先把書做好。
不過筆者還是要先說一說童書熱這個現象,從宏觀的角度,試著描繪一下目前“童書熱”的輪廓。首先,網絡興起,對很多門類的出版物是一大沖擊。但紙質兒童讀物,卻始終被爸爸媽媽們頑強地保護著,成為抵御閱讀電子化的一塊堅強陣地。這就使得很多原來的非少兒出版機構進入少兒出版領域,這是童書熱的大背景。其次,經過國內一批有先進理念的閱讀推廣機構、閱讀推廣人、媒體、有心父母的持續閱讀推廣,大眾已經越來越意識到兒童閱讀的重要性。一個顯見的例證是原來的圖畫書,已經從一個所謂高端、小眾的范圍內走出來,成為一個為大眾所接受的童書出版品種,圖畫書的讀者群已然成熟。三、現在的新手父母受教育程度普遍提高,他們接受新的育兒理念,重視早期閱讀,童書之所以能熱,是因為有一批成熟的讀者。
在童書熱的大背景下,毛毛蟲童書館從成立到現在的三年中,一共出了六輯書。出書的速度有點慢,這和我們的人力物力有關,也和我們所做的書有關。大家都知道,我們的書都是上世紀八九十年代出版的老版的圖畫書。當然,那個時代還不叫圖畫書。我們現在重新出版,套系的名稱叫“中國經典圖畫書大師卷系列”。如果不了解這些作品、作者的分量,就會覺得我們叫的套系名稱聽上去廣告氣息很濃。第一輯的《小蝌蚪找媽媽》,當年也有一個同名的動畫片,不知道現在有多少孩子看過。這本書的繪畫出自陳秋草先生之手,陳秋草先生是解放后上海美術館第一任館長。《老虎外婆》的作者詹同,是中國漫畫界的泰斗。毛毛蟲第二輯收入的《三十六個字》,作者阿達,這本書選自同名動畫片。在當年南斯拉夫國際動畫電影節上,該動畫片獲得教育類金獎。《胖嫂回娘家》的作者賀友直先生,是中國連環畫的泰斗,也是公認的線描大師……毛毛蟲第五輯推出了八本《中國傳統節日故事》,作者有朱成粱、馬得、劉大為等。
這些老書的作者,當年都沒有存原稿的意識。剛開始,我們試圖找過原稿,取得作者授權后,再跟當年的出版社聯系,以作者的名義討要原稿。但是因為種種原因發現基本不可能,最后只好放棄找原稿,改變思路,想辦法買來當年出版的舊書。那個年代,不講究印刷質量,用紙很薄,再加上年代久遠,畫面都很模糊,我們盡可能多找幾本,每張畫面進行對比,找出相對來說最清晰的一張,然后進行電分,修圖。
所幸的是,盡管十分不容易,但我們的書最終得到了很多讀者的認可。每套書都賣得不錯。經過三年的蹣跚,毛毛蟲童書館從2011年開始步入正軌,相信2012年將會推出更多深受家長和孩子喜愛的童書,出書的速度也會加快一些。
我們因為愛書而做書,因為想過自己喜歡的精神生活而分享書。我們會定期抽出時間,分享好書,談感受。可以說,我們每做一套書都會問自己一個問題:這些書到底能建構孩子的什么方面?做到第四輯《中國童謠》的時候,我們查找了一些童謠的資料,做了一些功課,并且決定跟北京的社區繪本館聯合,去做講座,于是就有了“童謠中慢慢長大”的公益類閱讀推廣活動。我們利用周末時間,到社區繪本館,與父母一起分享童謠的基本知識,和大人孩子一起念童謠、做童謠游戲,交流兒童閱讀經驗,探討兒童成長過程中的種種困惑與問題。
舉個例子,很多家長不了解孩子為什么喜歡讀童謠中的連鎖調,比如這首: “月亮奶奶,要吃韭菜;韭菜好辣,要吃黃瓜;黃瓜青青,要吃油餅;油餅噴香,要吃面湯;面湯稀爛,要吃雞蛋”。我們從發展心理學的角度,講2—3歲的孩子語言發展非常迅速。這個年齡的孩子,常常在獨處的時候,會發出有規律但是無意義的聲音,比如嘀嘀嗒等。這個時候,給孩子讀這類童謠,能滿足他們探索語言的渴望,讓他們領略語言的魅力,同時又符合他們片段式的思維方式。這類童謠,既給孩子朗讀的樂趣,又有很強的娛樂功能,孩子們從中常常獲得一種音樂的快感。
毛毛蟲童書館自成立之初,宗旨就是做好書,傳播好的閱讀理念、育兒理念。過去的三年里,我們始終在這樣做著,并將長久地這樣做下去。這讓我們給孩子們帶來了快樂與進步,也充分實現了我們的職業價值感。
(作者系毛毛蟲童書館總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