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有畫家受邀赴中南海了?!跺X江晚報》報道說,日前,受中共中央辦公廳之邀,杭州蘭亭畫院院長金曉梅赴京,為中南海創作系列國畫。除金曉梅外,還有來自國內近十名書畫家為迎接十八大召開,赴中南海潑墨獻藝。
自1949年中南海豐澤園的毛澤東居所掛起《荷花圖》(張大千所作)以來,數以百計的繪畫作品陸續進入紅墻之內—無論是在中央政治局會議場所,人民大會堂東大廳,還是領導人出訪所攜帶的國禮名冊中,恢弘的繪畫作品,總是必不可少的要素。統計顯示,僅就中南海一地而言,建國后至少有500名畫家曾為中南海作畫。這些畫作的圖片,后經中央辦公廳主管的出版單位結集成冊,以《中南海珍藏畫集》示人。而畫家的畫作想要走進中南海,就要遵循如下要求。
畫作要與時俱進
對于中南海的經典畫作,外界多半眼熟,但只知其畫不知其名,如中央政治局會議在勤政殿召開時,立于各高層領導身后的雄渾國畫。
此畫創作于2001年國慶前夕,名為《雄峙》,由山東畫家張登堂創作,書法家歐陽中石題款,體量為6.2米×3.2米。同樣身為政治舞臺核心地帶的人民大會堂,也多有這一類給人留下深刻印象的畫作。每逢黨的全國代表大會召開完畢,新任中央政治局常委從會議室走出,步入人民大會堂東大廳與中外記者見面,常委們身后色彩柔和的國畫,即為創作于1994年的《幽燕金秋圖》。畫作上題詞“蕭瑟秋風今又是,換了人間”,系出自毛澤東詩詞《浪淘沙·北戴河》。
進入2000年后,又陸續有一批新作進入中南海。廣州市政府官方網站信息顯示,懸掛在中央領導人辦公場所的,就包括由畫家吳進良創作的《錦繡江山聽濤聲》。《羊城晚報》報道說,中央高層提出“和諧社會”理念后,又有名為《和諧美好并蒂蓮》這樣新創作的國畫進入。
大尺寸國畫受青睞
盡管中南海的藏畫門類,從山水、人物,到花鳥、魚蟲不一而足,但絕大部分作品都有一個明顯特征—尺寸巨大。如《南京晨報》報道說,工筆花鳥畫家喻繼高,在1998年秋天收到來自中南海的邀約,請他為中南海接待大廳創作一幅工筆花鳥畫,尺寸達到8.25×2.8米。北京方面希望他能在1999年國慶前夕完成這幅超過23平方米的作品。
另有一位曾走進中南海的畫家表示,當他將樣稿送到有關部門時,反饋回來的意見是,如果畫成巨幅會更有氣勢。在更多的作者描述中,擅長巨幅畫作的畫家,被中南海青睞的幾率會更高一些。
了解政治是必備素質
許多走進中南海的書畫創作者,因其出色的藝術造詣,也會被有關部門委托創作書畫,成為禮品。作為禮品的政治味道,自然要透過畫作來進行有效傳遞。所以“懂政治”,也是紅墻畫家的顯著特質。
央視訪談節目《奮斗》披露說,2005年4月,國務院臺灣事務辦公室通知吳進良等六位畫家,希望他們在最短時間內繪制出優秀畫作,作為中共領導人贈送給國民黨主席連戰的禮物。吳進良此前已有數幅畫作為中南海收藏。這次接邀之后,吳想到將紫藤畫成龍的形狀,代表大陸與臺灣之間的血濃于水、同根同祖的關系。又畫出兩只大公雞,9只小雞,其中一只小雞離雞群稍遠。吳進良解釋說,這只孤單的小雞代表寶島臺灣,總有一天它要回歸雞群,九九歸一。9個小時后,一幅充滿政治寓意的《合家歡·大吉大利》躍然紙上。共青團中央主管的《中華兒女》雜志報道說,領導在看過畫作后,曾稱贊“畫好、創意好;懂政治、講政治”。
“沒有拿錢的道理”
紅墻畫作的價值很難用金錢來量化。如創作了眾多仙鶴題材的紅墻畫家喻繼高,被人問起為中南海作畫有多少稿酬時,喻稱自己是新中國培養出的第一代藝術家,受到黨和國家的關懷與賞識,“沒有拿錢的道理”。而一般情況下,一旦畫作被中南海收藏,作者都會收到一份由中南海某管理部門發出的收藏證書,證書中會有詳細編號。如中新網曾在2002年報道,中共中央辦公廳警衛局向南京畫家萬武宏頒發了其作品《珍珠泉韻圖》的收藏及使用證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