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抹黑中國”、“‘謊話連篇’的大選辯論秀”、“中方的沉默把他們慣壞了”、“‘污流’成主流”、“嗨,美利堅”,這些對美總統大選的報道用語分別出自哪家媒體—《人民日報》、新華社、央視、《環球時報》?
四年一度的美國總統大選無疑是今年美劇回歸季里,最讓中國觀眾腎上腺素飆升的一部。而奧巴馬與羅姆尼在辯論里難得達成一致的“反華言論”,更讓這部大戲里的中國元素陡增。
國內素以言辭大膽著稱的《環球時報》說:“歷史經驗表明,越是平庸的政治,越是會更多地依賴選票”,這家報紙說:“靠辱華換選票,美國政治真悲哀”。
相比之下,中央媒體的反應卻出人意外地淡定?!度嗣袢請蟆分皇窃趪H版靠后,以及更靠后的位置對美“抹黑中國”的行徑溫和地表達了不滿。央視和新華社《參考消息》則通過采訪“中國人民的老朋友”表達“美國民眾的無奈”以及“中國冷對反華言辭”的態度。
另一方面,中國新媒體則帶著“嗨,美利堅”的熱情奔赴太平洋彼岸。
中媒反應冷熱不均,這是為什么?
對《人民日報》做有關美國大選報道的內容分析,還算比較輕松,因為遍覽報紙,其報道可用四字概括,那就是“屈指可數”—除了總統候選人電視辯論(以下簡稱美電視辯論)以消息形式報道外,《人民日報》有關美國大選的新聞基本沒有。
作為中共中央機關報,《人民日報》被認為是中國政治風向標。
先看《人民日報》對美首次電視辯論的報道,這場辯論于北京時間10月4日舉行,次日一條題為《美國兩黨總統候選人進行首場辯論》的不足700字的消息出現在《人民日報》3版國際要聞報尾,排在“丹麥女王參觀恭王府”的新聞后。
這條消息簡單介紹了美首次電視辯論過程,并無過多論述,但引述了美國前國務卿基辛格對雙方拿中國話題說事的批評,含蓄表達了立場。
美首次電視辯論時值國慶長假,《人民日報》減版至4版,3版的國際要聞則被壓縮至半塊版,當天該版下半部分為印有郭明義和雷鋒頭像的“講文明 樹新風”公益廣告。
對于北京時間10月17日美第二次電視辯論的報道,《人民日報》的排版則更為靠后,從3版挪到了19版。單看標題,可能很難看出“美舉行第二次電視辯論”這一新聞由頭:《(肩題)民眾抗議“錢主”政治 選戰激辯抹黑中國 (主題)美國兩黨被指已籌競選經費十多億美元》。這樣的標題也間接表達了態度,對辯論雙方比著對中國“發狠話”表達了溫和的不滿。
比較有意思的是,當天《人民日報》還刊登了一則國際消息《9.5萬美國人爭當“大熊貓守護使”》,講的是成都全球招募大熊貓守護使活動北美分賽區的賽事報道。這則消息排在國際要聞2版,閱讀完19版的“第二次美電視辯論”報道后,往前回翻17頁即可找到。
其實在《人民日報》每期常規的24塊版面中,國際新聞占4塊,數量不輸《紐約時報》等國外大報。不過仔細分析可看出,《人民日報》的國際新聞特別是要聞,歷年來主要集中在與中國切身利益相關領域,目的在于發出中國的聲音、體現中國的利益、提倡中國的主張。仔細看最近時期《人民日報》的國際報道,會發現,其主要篇幅都與釣魚島主權問題有關。
釣魚島主權問題和美國大選同期“撞車”,哪個更事關中國核心利益?不言自明。
另外,從美電視辯論內容看,在“反華”言論上奧巴馬和羅姆尼多拿匯率、知識產權這類問題說事,其實并未觸碰對臺軍售這種高度觸犯中國利益的話題,也還不至于讓《人民日報》發聲駁斥。
中央電視臺近兩年來持續加大海外記者駐站力度,在今年年初,還專門成立了北美分臺,根據當時公開報道,北美分臺包括15個采編機構,約100名記者。
不過,一位有央視工作經驗的人士告訴《壹讀iRead》記者,與央視往屆美總統大選報道相比,今年央視對美的報道頻率并未有明顯改變,總體數量依然“很少很簡潔”。
根據央視官網“2012美國總統大選”專題,截止10月22日晚,《壹讀iRead》記者共檢索出新聞報道視頻52條,除去其他媒體的報道,以及重復內容報道,共整理出33條央視新聞頻道的相關報道。
從這33條報道的播出日期看,央視主要選取大選的重要節點進行報道,這與往年幾無差異。
對于美第二次電視辯論,央視并未直播辯論過程,但有直播連線前方記者,報道切入點多在“中國牌”上,其中還邀請基辛格等前美國政要、“中國人民的老朋友”幫襯站臺。
央視比《人民日報》更不吝于表達態度。在10月17日康輝主播的直播報道中,對于美兩黨總統候選人難得達成一致的“反華言論”,央視新聞頻道在屏幕上打出了似乎態度鮮明的標題:“‘謊話連篇’的大選辯論秀。”該觀察報道中,央視畫外音開場即說“他們又開始撒謊了”。
在觀點性報道中,除去特約評論員有同期聲,央視更多采用“記者采訪轉述”與“有人評論”來傳遞“第三方”觀點。
比如,央視主播在題為《美國共和黨代表大會》報道說:“有人則批評說,這種有名無實的代表會純粹是一場政治秀。”在9月6日央視駐美記者魏雪嬌發回的報道《美國:四年“成績單”決定選舉前景》中,記者稱:“很多美國民眾不得不問自己是不是比四年前過得更好,而面對這個問題,很多美國民眾都表現了自己的無奈?!?/p>
除去重要節點,對于競選期間美國兩黨發生的糗事,央視似乎也有興趣:比如8月共和黨議員爆出的“合理強奸”說;首辯在即副總統拜登意外口誤—民主黨副總統候選人在演說時不小心說出了“中產階級在過去四年中被埋葬”,而過去四年正好是民主黨人奧巴馬統治的四年。
當然,即使是“糗事”花邊,央視的畫面也沒給奧巴馬一個“大頭照”的近景特寫。
“吸金”,是新華社早期對此次美大選報道中頻出的一詞,而到中后期,從首輪美電視辯論前夕到第二輪辯論結束,“中國是替罪羊”之類表述頻繁。
國家通訊社新華社是新中國最重要的政治消息口徑發布者。2008年上屆美國總統大選后,有研究者對《人民日報》、《廣州日報》等6家媒體的總統大選報道進行研究,發現這些紙媒的電稿90%以上來自新華社。
至少早在7月份,新華社即開始關注美國大選。新華社7月15日中文報道稱:“距離大選尚有4個月,雙方‘吸金’速度遠超往年,如此火爆的籌款行情讓人絲毫感覺不到美國‘財政懸崖’在前的局促?!?/p>
8月6日,新華社駐美記者發表題為《美國大選:金錢比拼如火如荼》的報道。三天后,新華社再發該記者隨筆《美國大選:“污流”成主流》,指責這場以民主之名的兩黨較量,首要任務成了彼此攻訐、抹黑對方……
選戰進入100天倒數時,新華社《美國大選:驢象“攻訐”比“耐力”》還直指總統候選人“花錢如流水”。隨著美電視辯論臨近開鑼,針對美兩黨候選人日益崛起的反華言論,9月19日新華社發表了疑問句式標題—《美國大選頻打“中國牌”為哪般?》:(之所以針對中國)除了中國國力上升更為顯眼之外,也因為兩黨政客對美國當前經濟頹勢拿不出好辦法,故而將中國作為“替罪羊”。
相比之下,新華社旗下主要摘登國外報道的《參考消息》,對美“反華言論”的表態更為直接。這份中國發行量最大的日報在10月8日整合刊載了8家外媒對美首次電視辯論中有關中國議題的報道,比如《華盛頓郵報》網站以“觀看辯論的中國人對候選人抨擊中國的言辭不屑一顧”為標題,報道了“普通中國人的反應似乎要平靜得多,甚至感到厭煩。”
最后,《參考消息》為這8篇基調類似的外媒報道總結出一個共同點:“中國冷對美國大選反華言辭”—這句肯定句式以特大加粗字體,出現在當天報紙頭版頭條位置。
與新華社中文報道及《參考消息》不同,新華社英文報道多為陳述語態,如《Obama accepts Democratic Party’s presidential nomination(奧巴馬接受民主黨總統提名)》,《Obama, Romney focus on 2nd debate preparations(奧羅準備第二輪辯論)》,報道偏重動態時事及候選人主張的政治、經濟政策。
新華社外文報道里新聞評論也很少,改以News Analysis(新聞分析)替代。
“美國大選中國跟著倒霉,這樣的情節設計已經很老套”?!董h球時報》9月21日社評認為“不應縱容美國選戰拿中國開涮”。不過《環球時報》還是很關注這樣的“老套”—該報對于此次美國大選的報道仍然緊密圍繞著中國話題。
相比《人民日報》,人民日報社旗下《環球時報》的報道及表態往往大膽得多,并以此在中國新聞界著稱。
《壹讀iRead》記者檢索了2012年6月1日至2012年10月22日的《環球時報》,有關美國大選,《環球時報》發表了包括68篇消息、深度報道及評論等不同體裁報道。其中,僅在主標題里明確點名牽涉大選中國議題的報道多達24篇,占報道總數的三分之一以上,比如“中國又成美國大選中的惡棍”。
“歷史經驗表明,越是平庸的政治,越是會更多地依賴選票”,《環球時報》說,“靠辱華換選票,美國政治真悲哀”。
新聞評論研究者馬少華認為,“危機感”與“自信心”是《環球時報》社評中兩個主題,雖然“表面上看起來相互矛盾”。
在《環球時報》一篇題為《羅姆尼奧巴馬“愛誰當選誰當選”》的社評中,“羅姆尼真應搞清楚自己是誰。即使他能勝選,他說話美國人能聽就不錯。想讓中國人對他唯命是從,太天真了…… 美國無論在哪個領域今天打我們一巴掌,我們都有力量回踹它一腳”。
“美國選戰的參與者在變得越來越放肆,完全漠視中國人聽到他們近乎辱罵時的感受。中方的沉默有些把他們慣壞了。”《環球時報》的另一篇評論說。
在《環球時報》的報道里,美國大選還充滿了“秀”感?!懊揽偨y‘秀’首次約會細節”,“‘親民秀’成歐美政要必修課”,“‘黨代會’,美式政治大秀場”,“帶夫人上娛樂‘脫口秀’”……檢索范圍內,《環球時報》以“秀”為標題的核心報道就有4篇,至于所有報道正文中提到的“秀”字則不勝枚舉。
《環球時報》對現任總統奧巴馬也不吝批評,“雨中的奧巴馬更像一個工會煽動者而非總統”,《環球時報》記者在《華盛頓郵報》官網網友評論中發現了這句話,然后,這句話成為《環球時報》關于奧巴馬演講報道中的一個小標題。
有意思的是,相比炮轟奧巴馬,9月6日的《環球時報》罕見地肯定了他的夫人米歇爾的演講。一篇題為《米歇爾演講轟動民主黨大會》的報道中,該報記者先是抱怨了受邀采訪卻遭遇組織混亂,隨后引出米歇爾“深情而有力的演講”,指出“一襲粉色長裙”的米歇爾獲得美輿論一致好評。
這還沒完,《環球時報》為此還發表特約評論員文章,鼓勵中國領導人“不妨學學米歇爾的演講技巧”。文章作者引述了毛澤東《反對黨八股》的文章,批評了官員教條主義的說話和寫作方式。
據新華社一篇對美電視辯論的花絮報道,媒體想進現場,即使通過審批,美方要價也不菲。座位、用電和無線網絡等均須向主辦方購買。一位事先不知情的外國記者聽聞收費標準后,無奈地搖頭離開。攝影記者席位的爭奪尤為激烈,只有少數重要媒體才有資格進入辯論現場。新華社攝影記者成為進入現場的“中國身影”,“內場”攝影席位要價300美元,電源和無線網絡還需分別付40美元和375美元。
事實上,在新媒體崛起、資訊光速傳播的今日,從大洋彼岸兩位美國候選人拌嘴伊始,中國人民就能透過網絡光纖收看實況直播,萬能的字幕組更會在第一時間搞出雅俗共賞的中文翻譯。
有人戲稱,莫說次日才能刊登的紙媒消息,就連號稱“傳播世界 報道中國”、24小時不間斷發稿的新華社,都不可能在時效方面拼過無處不在的網絡及字幕組。
具體至此次美國總統大選,中國一些網媒大戶,也不再只做簡單的信息整合,開始爭奪國際大事件的話語權,比如通過微博、微信推動美國大選觀察者與關注者,在網絡上即時發文直播,進行分享與互動。在中國互聯網公司財報上持續蟬聯冠軍的大佬騰訊,就是其中一個縮影。
以騰訊網美總統大選專題中的“在現場”欄目為例,從其報道團在美國版圖上的“蹲點圖”上看,此次騰訊特約了十余名人員前往美國,負責以微博、記者手記、圖片的形式呈現其在美國見聞,相對此前中國官方媒體的報道,很多細節有故事得多,比如這篇:
“去美國做什么?”簽證官很輕松,我因為擔心被拒簽而慌亂,“我是一名新聞工作者,我要去報道美國大選?!焙炞C官上挑眉毛,面露驚訝,“為什么要去報道美國大選?跟你們有什么關系?”我一時語咽,不是沒有答案,我當然有千百個理由去關注這場“戰爭”,但美國人不理解。
這樣的不解延續到我踏上這片世界上最受關注的土地。入境時,移民官的盤問依然從“來美國做什么?”開始。“選舉?什么選舉?”移民官需要我進一步解釋“是目前正在電視辯論階段的總統選舉”。
“這是美國的選舉,關你們什么事?”一樣的問題,一樣的解釋,一樣的驚詫。
直到我完全入境,這樣的盤問不斷復制進行,我有些煩躁。我拉著行李走出機場時,做完行李檢查的海關人員看我表情猙獰,笑著追問我“你更喜歡誰?”
“奧巴馬,不要問我理由!”我扔下這句話,轉身出機場。
有趣的是,騰訊網有關美總統大選的專題名為“嗨,美利堅”,而其“在現場”的手記標題用的是美國移民官的盤問:“美國總統選舉關你什么事?”
《人民日報》:屈指可數的報道
對《人民日報》做有關美國大選報道的內容分析,還算比較輕松,因為遍覽報紙,會發現其報道可用四字概括,那就是“屈指可數”。
央視:“‘謊話連篇’的大選辯論秀”
即使是“糗事”花邊,央視的畫面也沒給奧巴馬一個“大頭照”的近景特寫。
新華社:中英文報道表述各有微妙
“吸金”,是新華社對此次美大選報道中早期頻出的一個詞,而到中后期,“中國是替罪羊”之類表述頻繁。
《環球時報》:“想讓中國人唯命是從,太天真了”
“美國無論在哪個領域今天打我們一巴掌,我們都有力量回踹它一腳。”
新媒體:“嗨,美利堅”
騰訊網有關美總統大選的專題名為“嗨,美利堅”,而其“在現場”的手記標題用的是美國移民官的盤問:“美國總統選舉關你什么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