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很長一段時間,吳宇慧都在早上7點準時起床。正式上妝之前,先涂面膜,梳妝臺上放著一本叫做《中國詩詞名句鑒賞辭典》的書,這位加拿大女子用每天早晨敷臉的15分鐘,背誦中國古詩詞。
書角已經磨損,頁面上貼滿了五顏六色的紙條。書里羅列了中國歷代名詩佳句,并按照實用程度從高到低劃為五個級別。吳宇慧先從五星級開始背,“百無一用是書生”,“不愛江山愛美人”,“不孝有三,無后為大”。
吳宇慧很注重理論結合實際。背到“后宮佳麗三千人”時,吳宇慧想起一天晚上和朋友去夜總會,除她之外,同行男性都有小姐陪伴,鶯鶯燕燕坐滿一屋子。
那是一個必要的應酬,吳宇慧的目標獵物正坐在其間,他身上有她想得到的信息。如果正兒八經地坐在他辦公室,互換名片后開始談,肯定沒戲。但換一個場所,灌下幾杯兌了蘇打水的威士忌,結局就會完全不一樣。
吳宇慧曾是名外媒駐華記者,主事中國財經報道,野心勃勃要拿獨家新聞。這是她在中國的第六年,她已然琢磨出實現目標的路徑—學習中國潛規則。
2009年,娃哈哈和達能爆發收購糾紛。當事雙方互不相讓,到了信息不可互達的地步。吳宇慧給達能公關遞去陸游情詩,“山盟雖在,錦書難托”,雖然沒拿到獨家猛料,但給對方留下深刻印象。
對中國古代用典的熟稔,只是吳宇慧讓采訪對象眼前一亮的一個面向。在她的客廳里,黃幔垂下的陽臺上放著雕花古箏,客廳另一頭,衣架上掛著上海老師傅手工定制的旗袍。每到周末,吳宇慧便邀“有用的朋友”到家做客,看她穿上旗袍彈奏一曲高山流水。
吳宇慧非常重視她的周末家庭音樂會。之前在中國做采訪,人脈是必不可少的資源。她堅信,人脈絕不是四處派名片派出來的,而是談感情談出來的。
一次某公司高管聽了她的演奏之后,特意請她去公司年會表演。吳宇慧再和這個公司聯系,只需報上自己的大名,從此一路綠燈。
如何將潛在人脈請到家中而不顯唐突,是吳宇慧首先要解決的問題。人脈儲備不是一天建成的,吳宇慧決定養一只兔子。荷蘭兔“水蜜桃”霸占了吳宇慧家廚房的全部領土,是吳宇慧社交網站里出鏡最多的社交工具。
一次采訪中,她得知那位公司高管有個年幼的女兒。事后她給對方發了一封郵件,附上自己和“水蜜桃”的親子照:“我對兔子的感情和您對您女兒的感情一樣。”這封信成功讓她與這位高管保持聯系至今。
吳宇慧的家庭背景也派上用場。爺爺曾是香港的全國政協委員,一本自費出版的書上附有十數張家族與精英們的合影。吳宇慧隨身帶著它,在恰當的場合盡量自然地擺出來,對方往往會驚呼“如雷貫耳”“久仰久仰”,吳宇慧謙虛回應“不敢不敢”。感情又升溫了一大截。
在認識足夠多的人之后,吳宇慧發現,為了更高效建設人脈網絡,有必要給朋友分類。在官場小說《國畫》啟發下,吳宇慧將各路人脈按照可利用程度分為A、B、C、D四類—
能直接提供幫助的高管、實權部門的官員被放在A類,其他人則按重要性遞減類推。吳宇慧專門制作了一張Excel表格,按照實用指數決定與各級人脈交往的方式、電話問候的頻率、維護關系花費的時間。
某位政府機關公務員是吳宇慧樂意花上大把時間的人脈。女孩長得非常漂亮,是機關單身男追逐的目標,這也意味著她天生是一個信息富礦。
吳宇慧頻頻約她美甲敷面,在一個房間做全身SPA。這也是她的人脈管理技巧,“赤裸相見后關系就更親密了”。
一位雜志主編,有才有情趣,但無權亦無財,思量再三,吳宇慧將他列入人脈管理C類—現在沒用但以后有用的朋友。
這位朋友眼下也派上了用場,他給她推薦的書籍,其中許多典故都被她在各種飯局上活學活用,收效甚佳。一次主編想請她喝咖啡,吳宇慧堅持改吃飯,“吃完飯,我們的關系比喝咖啡更上一層了。”她說。
吳宇慧自稱曾供職于美國某著名財經類新聞通訊社。之前,每次到辦公室上班,都會聽到一位新入職的美籍臺灣同事電話采訪對象,一板一眼地自介,“您好,我是×××記者某某,請問……”2007年入職時,她也是如此。
吳宇慧生于香港,幼年隨家人移民加拿大。從牛津大學法律哲學系畢業后,她回到加拿大,做過報社實習記者,也寫過專欄,可終究無法忍受波瀾不驚的生活。吳宇慧飛到燈紅酒綠的上海灘,到通訊社做駐華商業記者。
甫一開工,她就發現在加國與中國做記者有天壤之別。在加拿大時,無論是采訪公司高管還是政府官員,致電公關處就能順利約到采訪對象,但在中國,作為一名外籍記者,她剛拿起電話自報家門,“你好,我是……”對方要么掛斷電話,要么警惕地問,“你是從美國打來的嗎?”也有人客氣回復“考慮考慮”,便沒了下文。
如何找到肯說些弦外之音的“線人”,對于在醬缸里摸爬滾打多年的本土記者來說絕非難事,但對于外籍人士吳宇慧,所能倚仗的不再是牛津書院里的法律哲學。
人脈永遠第一。吳宇慧領悟到這一要領后,職業生涯有了突飛猛進的發展。
吳宇慧2005年剛到中國大陸時,普通話還說得磕磕絆絆,如今身邊交往的朋友全是大陸人,“與香港和加拿大的老朋友反倒沒了共同語言”。
比如,她向遠在加拿大的妹妹炫耀,“姐今天又打通了一個重要關節”時,妹妹完全不解其意,“你最近在做中醫推拿嗎?”
這是吳宇慧對于“中國式生存”的領悟:中國表面看,什么信息都沒有,但實質里,卻又什么都有,只看你有多神通廣大。
眼下,這名牛津法律哲學畢業生最喜歡看中國的官場小說和厚黑學經典。她的iPad里,裝著李伯元的《官場現形記》,侯衛東的《官場筆記》,和王亞南的《中國官僚政治研究》。
學習無處不在。中國大陸成功男士與英國紳士最根本的區別在于,他們樂于在飯局上講葷段子。一個“江陰毛紡廠”的笑話,這位加國Lady不但毫不介意,還哈哈大笑,席間氣氛一下子就打開了。那一刻,也是外籍記者吳宇慧得寸進尺發展感情的最佳時機。
維持朋友關系,不只靠吃喝。每次從香港探親回來,她的行李箱里塞滿了化妝品與各種政治解密書籍。
吳宇慧每天出門必化濃妝,女性朋友常會向她討教纖長睫毛的化法。一本《解密***》的港版書籍,每次都會讓某位男性朋友大為贊賞。中國式飯局上,時政八卦與葷段子始終是男人們樂此不彼的兩大主題。
吳宇慧表示理解,“體制不透明,他們才會喜歡看那些書”,將書作為禮物送出去前,她都會先翻一遍,以增進飯局上的共同語言。至于書里的內容有多少是真的,“管他呢”。
后來,吳宇慧要采訪VIP人物,往往只是一個電話的事情。一次她在中外同行眾目睽睽下,弄到了一個正處于負面風波的公司高管的獨家采訪,那位高管是她古箏家庭音樂會的客人之一。2010年,吳宇慧獲得了季度獨立報道獎。得到這個獎項的記者全球不超過10個人。
得知獲獎后,吳宇慧的第一反應是,千萬不能讓“人脈”知道。在他們眼中,吳宇慧是在MSN上為兔子口糧求助的小女生,在飯局上聽葷段子聽得歡天喜地的外國人,可以交流政治八卦的私人朋友。吳宇慧可不想顛覆這種印象。
2011年,吳宇慧離開該通訊社,做一名獨立撰稿人,她打算也寫一本中國小說。打包私人物品時,隔壁那位美籍臺灣同事正在以一成不變的語氣致電采訪對象,“你好,我是×××,請問……”
吳宇慧覺得,他在中國的媒體從業前景“也就這樣了”。
先不論將來中國人是否真能看到一票金發碧眼的清潔工人垂下謙卑的目光,默默從身邊飄過,劉本恩的自嘲精神與圖片傳遞的YY娛樂勁兒,足以讓這組照片在網絡上走火。有網友真心盼望“外國民工”早日到來,“自己屆時也開個工廠,專雇老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