僅憑《哈利·波特》系列即銷量過億,J. K. 羅琳堪稱全世界最招人妒忌的作家。文學界羨慕之余,貶斥這只是讓孩子做夢的童書,并不把它當成嚴肅文學作品看待。
天價版稅并沒有阻擋羅琳在文學上的野心,她退出魔法世界,轉向嚴肅的文學寫作。全世界都在期待她會寫什么?!杜及l空缺》甫一上市,即有批評家迫不及待地跳起來說:不!好!看!
新作首印200萬冊,世界各地忙不迭舉行首發式。羅琳卻勸家長們不要買這本書給孩子看,因其寫的是真實世界,比起災禍頻出的魔法世界,它更殘酷更黑暗,且無比真實。全書共分六部,故事是在某個晴朗周末開始的,帕格鎮議員巴里·菲爾布拉澤猝死,留下議會空缺。鎮上幾個家庭聞風出動,對這職位虎視眈眈。
鎮上的“擬”第一家庭莫里森家視這一職位為囊中物;整天在家打老婆揍孩子的西蒙·普萊斯為謀私利,加入角逐陣營;患有嚴重精神妄想癥的副校長沃爾,將自己列為死者精神的發揚者,力求上位。
這些男人在外斡旋斗勇,回家還要跟妻子斗智。他們的太太有的賣“超大號胸罩”,有的對俊男春夢連連。不止妻子,孩子也不是省油的燈(羅琳怎么可能忘記孩子)。三個次級主人公肥仔、汪汪和蘇克文達(仍然是兩男一女的經典組合)在父母競選時,費盡心力制造麻煩:上網匿名發帖公開父母的偷情艷史、盜竊行為和精神疾病。
競選鎮議員一職的核心事關是否取締戒毒所和貧民住宅區,這牽引出全書的輔線主人公克里斯塔爾,她母親是吸毒的妓女,單身,帶著16歲的克里斯塔爾和3歲的羅比一起生活。戒毒所和貧民住宅的去留成了母女生存的關鍵。
克里斯塔爾穿插在這個多主人公、多線并進的故事之中。你會看到,在這個沒有伏地魔處心積慮制造禍災的真實世界里,慘烈程度絲毫不減。當社工拜訪克里斯塔爾時,她看到羅比只穿著濕乎乎的紙尿褲,媽媽特莉第三次從戒毒所出來,眼下又吸了,任由羅比在家里爬來爬去。
羅比的小屁股被紙尿褲磨得出血。由于乏人關心,他三歲還不能說話。至于克里斯塔爾本人,在家遭毒販強奸,在學校被老師同學鄙視。至于貧民區的其他人的生活,羅琳這么寫:人們身上的腫塊和疥瘡,刀傷或燙傷的口子,紫黑色的烏青塊,嬰兒躺在滿是狗屎的地毯上,骨折的孩子在地上爬行。
在貧窮的世界里,干凈、健康和溫情都是陌生之物。
羅琳大學畢業之后曾在倫敦的大赦國際總部的研究部門工作,她每天的工作就是閱讀從各地集權政權內部發出來的求救信件,這些“政治犯”們的生活展現了人類最黑暗、不公和絕望的一面。羅琳承認,《哈利·波特》系列中的黑暗元素多來自于這段生活的啟示。毫不意外,《偶發空缺》作為羅琳第一部寫給成人看的小說,里面充滿了政治、貧窮、愛欲、青春和民族融合的問題,帕格鎮是人類故事的縮影。
在書里,羅琳仍然展示了類型小說家絕佳的敘事能力。故事簡潔,推進起來沒有滯重感。多個主角分頭敘事,把控得有條不紊。以職位偶發之空缺為開頭,在一系列陰謀沖突之下,故事迅速推進—空缺、競爭、混亂、落幕—故事起承轉合流暢至極,一個個故事展現了帕格鎮的人心人情。
評論界視羅琳為類型小說家,確有道理。但羅琳對歐美嚴肅文學傳統自是熟稔于心。讀者可以在《偶發空缺》中看到一系列文學經典人物—渴望真正生活的包法利夫人,困于青春迷茫的霍爾頓,他們統統脫掉上世紀的外套,走入帕格鎮繼續生活。
這正是本書問題所在。羅琳將已有經典文學作品中的主題和人物形象用自己的語言進行包裝,加上類型小說家所擅長的敘事技巧,再次向讀者兜售。評論界對此不滿,純屬自然—文學家需要展示自己對世界的獨特理解,而非重踏前人走過的路。
何況,羅琳力圖表現貧窮、殘忍,但僅僅描述了它的黑暗,而不能觸及更深。若只展示殘酷,不觸摸靈魂,小說可能淪為膚淺的獵奇。幸好羅琳借助了多位經典文學人物,讓整本小說顯得略有力量,不流于輕浮。雖不成功,其力可彰。
故事最后,戒毒所被遷出小鎮,貧民區被蕩平。羅比在克里斯塔爾和肥仔做愛時,失足跌入水中淹死,克里斯塔爾自殺。全書以死亡開始,又以死亡收梢。帕格鎮在鏟除污跡后歸入傳統的榮光,它默默掩蓋了殘忍??墒?,在平靜的日常生活之下,絕望的暗流奔涌不息。
羅琳表示:“除非有很好的點子,否則不再續寫《哈利·波特》”。她在《偶發空缺》里已走到了新的地方,一個比魔法世界更為黑暗和殘酷的世界。
再見了,哈利·波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