譚詠麟與朱詠婷的兒子譚曉風即將中學畢業,譚詠麟本打算送他出國留學,但譚曉風卻打算入行唱歌,一度遭到譚校長激烈反對。在譚詠麟看來,“明星二代入行,壓力比普通人大好多,紅又說靠老爸,不紅還不如不進!”他希望兒子能做醫生或者律師,但最終向兒子屈服,“決定將兒子交給多年好友兼環球高層黃劍濤(Duncan),由他為曉風籌劃入行,預計年底開始錄音,下年暑假推出唱片,不過條件是曉風要邊唱邊讀,直至大學畢業為止”。
這是演藝之家里,經常出現的一種矛盾,兒女要當演員,或者兒女不要當演員。演藝人員比普通人更深切地知道這個行當里的一切榮耀與不妥,但他們也知道,一旦兒女生長在一個演藝之家,進入這個行當的可能性更大,于是,“尊重他(她)的選擇”,成為最具外交辭令風格的統一回答。這句話,在孩子很小、甚至還在母親腹中的時候,就開始被使用了。
藝人的兒女,除了繼續做藝人之外,有沒有別的職業選擇?一定是有的吧。但我們視野里的明星們,卻往往出自一個演藝家庭,而他們的兒女,也往往繼續投身演藝行當。諸如葛存壯和葛優,謝賢和謝霆鋒,都是著名的職業延續的例子。關之琳的父親關山前段時間去世,也讓我們再次溫習了兩代人的履歷,并且對關山和張冰茜基因組合的結果表示贊嘆。擁有一個關之琳這樣的美貌女兒,藏著掖著真是罪過,只有讓她繼續當演員,才能表達自己的驕傲了。而王力宏和李建復同臺后,我們才知道,李建復是王力宏的表叔,王力宏順利進入樂壇,也得益于李建復的人脈,王力宏突然會翻唱《龍的傳人》這樣一首歌,也終于有了前因—那是李建復的成名曲。
在潘光旦先生的《中國伶人血緣之研究》中,對這種職業延續做了詳盡的調查分析。他用許多演藝之家的譜系說明,這個職業是會在家庭內部不斷延續的,除了性格、相貌、就業便利等原因之外,還因為,家庭是人才培養的第一個基地,一個人在家庭內部所受到的熏陶,往往決定了他往后的職業方向,伶人作為一種特殊人才,首先是被家庭因素成就的。
他還認為,藝人是一種“受隔離的人才”,被隔離的原因有二:一是社會心理的;二是生物的血緣的。社會對藝人懷有一種復雜的態度,既追捧又輕視,這使得他們常常在行業內尋找婚配對象,這就達到了“優生”的效果,“把許多所以構成伶才的品行逐漸集中起來,使其不至于向團體以外消散。有時候因緣湊合,并且可以產生出一兩個極有創造力的戲劇‘天才’來”。
很多時候,演藝之家的第一代藝術基因擁有者,未必是業內知名人士,僅僅出于熱愛文藝,最終卻能熏染出一個或者幾個職業藝人。周星馳的母親是文藝積極分子,雖然從沒進入這個行當,卻給了兒子一個方向;周星馳的老搭檔吳君如,父親是資深喜劇演員,所以,盡管吳君如出現在香港女演員姿色最強的時代,她還是有入行的自信,并成為聲譽和成就都超越父親的藝人。這大概就是這種“伶才品行集中”的后果吧,貴族不是一代造成的。
但當他們成為職業藝人之后,卻常常面臨是否要后代跟進的選擇。例如查理·卓別林,他的母親就是藝人,卓別林五歲時,就曾代替擔任臨時演員的母親登臺,他成名之后,卻反復勸告自己的子孫,不要從事文藝工作。他們沒有聽他的,現在的卓別林家族,依然是一個藝人之家。
這可能是所有行業里,少數幾個存在“后代職業選擇焦慮”的行業吧,“官二代”、“富二代”全都理直氣壯,而“星二代”、“文二代”卻往往陷入糾結之中,要不要成為“受隔離的人才”?是否繼續在那種微妙的輕視里存活?至少,未來五十年,這種糾結依然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