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著女兒紅的故事,不論是淺酌還是細飲,總讓人無限遐想。像我這樣漂泊在異地一切從零做起的年輕人想象著成家育女那天埋下一壇好酒,等到女兒長大,等到女兒出嫁,借酒來慶祝,讓酒來詮釋一段歲月過后留下的芳香,是多么的美好。僅此一想我便醉在晚風與夜色之中了。
酒之于人,訴說了多少感情豐富的故事。正如,是酒都有一段故事,是酒都有一段傳說。
我出生在臘月。剛過了一周歲,過年除夕夜,退伍回家的父親很是高興,自己把酒還恐不夠盡興,竟不顧母親的阻攔硬是給我倒了一小杯紅酒,要我也來同飲,好奇的我有吃的有喝的自然是來者不拒。在那個除夕因一小杯紅酒我第一次醉了,嘔吐、搖頭晃腦……,當然這些都是后來家人講給我聽的。從那以后到上大學我再沒喝過酒。第二次喝醉是工作以后,在基層工作,上級下來檢查,隊長帶著我,想要我認識認識領導。受寵的我,飯桌上稱兄道弟,來回舉杯,一口一杯,一圈下來只覺暈暈乎乎,但酒依然在你來我往……。后來回到了辦公室,倒頭在桌上,只覺天搖地轉,肚里腸胃翻滾,好不難受,接著是惡心難耐,心里想著去廁所,掙扎著卻動彈不得,竟在眾人面前呼呼吐起來,可謂敗了大興。
上高中的時候,班主任是語文老師,四十多歲,個性十足,有時像個老學究又有時像個孩童,嗜酒如命,后因身體患有糖尿病,不敢酗酒,卻時不時把酒搬到課堂。有一次,為指導我們寫作文,也是為了:賺取一瓶好酒(據他自己說是參加一個征文比賽,獎品是各種名酒),他專門寫了一篇文章《酒文化》,洋洋灑灑從古寫到今,從鴻門宴到李白,從陶淵明到杯酒釋兵權,旁征博引,闡述酒在中國文化里的分量,大抵要將中國文化全部濃縮成酒文化的樣子。那時我們像打了興奮劑一樣,崇拜他的文采,跟著他學習萬能材料的引用、三段論的千錘百煉,試著將每一個文字表達成“共識的感情”……所有這些只為對高分作文的憧憬。
后來上了大學,沒有了什么約束,我也試著飲酒。常常幾個人到超市弄點花生豆或者熟肉,在宿舍淺酌,“酒香不怕巷子深”,往往聚小成大,引來別的同學湊熱鬧,一點點酒最后好多人分著喝完,實在是人人隨意卻興趣盎然,場面簡單卻人情純真。
工作以后開始應酬。酒場漸漸多起來,在酒場上學著說客套話,談天說地;又有時一個人煩了,累了,邀幾個要好的朋友小聚干幾杯,拉拉話長,談談周圍的人和事。酒成了我生活的一部分。像我一樣,酒對于好多人來說是生活缺少不了的,我們不能想象沒了酒的社會會是一種什么樣的情形,酒更多的是基于感情的,感情沒了也許酒也就少了吧。酒真的是有生命的。遇喜事,酒成歡;遇憂愁,酒解憂;遇思念,酒解寂寞;萍水相逢,酒識知己;易水邊,酒壯英雄膽;李白斗酒詩百篇……世間百態,“酒”也隨之百態。
酒的故事比比皆是、不計其數。我的故事沒有完,我和酒的故事也沒有完。只是我的故事聽者能有幾人,可以與之共飲的又有幾人。一個人獨飲,細細思來,父母,相交,親朋,這些足慰我等凡夫俗子。不用邀月相飲,只需把酒言歡;不用詩百篇,只需話長你我;不用飲者留名,只需當歌一唱;不用“兀然而醉,豁爾而醒”,只需隨性而飲;不用“醉來贏得自由身”,只需聽任自己;不用“杯小乾坤大”,只需淡然周圍;不用“酒不醉人人自醉”,只需迷醉今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