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連續兩年入選《創業邦》“30歲以下創業新貴”的力美廣告創始人舒義,業余時間也是個天使投資人。幾年前他在武漢發現兩個1988年出生的大學生創業者,覺得人和項目都還不錯,就投了一筆錢進去。去年的時候,曾李青的德迅投資有限公司投了一大筆錢進去,這兩個“小朋友”很快被兩家中國互聯網領域經常打架的著名公司同時看上,紛紛拿出幾倍高價進行收購。
曾李青不為所動。這兩家著名公司和他都有過不同類型的“交集”:它們是騰訊和360,曾李青是騰訊的聯合創始人,而360則是騰訊的著名“戰友”。曾李青說,“我都拒絕了他們,但拒絕的態度顯然本質不同,與騰訊之間好協調,自己人嘛。”
顯然,這兩個1988年的創業者并非出自騰訊系,曾李青給出的解釋是,騰訊的員工肯定是首選,但也不排除熟人推薦的個別項目。曾李青之所以敢出巨資押寶兩個初出茅廬的年輕創業者,很大程度上是看中了他們的技術能力。“但產品一般,管理更是成問題,”曾說,“所以,既然接受我的投資,就要做徹底的調整。”首先是產品方向做了較大的改變,其次是曾李青空降了一位職業高管。
這符合曾李青一貫簡單、“粗暴”的投資風格,他見創業者,首先會提醒對方,如果接受我的投資,就要有做好職業經理人的心態。“我出錢,我就是老板,你可以不同意,找別人去拿錢好了。”事實上,曾李青對待媒體的采訪要求也是類似風格。
幸好,來找他的大多是其在騰訊的手下,對這個老板的個性知根知底。貝瓦網創始人楊威曾是騰訊市場運營部門的負責人,正好是曾李青當年的直屬部門。“我創業的時候有幾位天使在里面,后來曾總是我聊天之后決定投的,太熟悉了,互相判斷起來根本不需要時間。”楊說。
騰訊情結
曾李青只認騰訊出來的員工,并且以互聯網為主,是交了學費之后迫不得已做出的選擇。2007年,曾在獲得了騰訊“終身榮譽顧問”這個稱號之后,揣著巨資開始了新的生活。在最初幾個月,他整天宅在家里,不是看電影,就是玩游戲,在徹底釋放之后,他玩起了投資。
“一開始我不想做與騰訊的業務相沖突的事情,所以最初兩年的投資都是在非互聯網領域,什么農業、消費等等,結果稀里糊涂賠了幾千萬,”曾激動地說,“后來總有人問我,為什么又玩互聯網啦?我說我經過了血的教訓啊,別的咱還真不懂,還是老老實實地做回本行。”
做回本行就要面臨兩個問題:第一跟誰合作;第二如何面對騰訊。在經過了最初那段不成功的投資經歷之后,曾李青還是覺得騰訊的人最靠譜。“以前有人說過,惠普的員工長得都一樣,騰訊的其實也是如此。”曾李青說。
“以開會為例,與來自非騰訊的創業者開會,我有時會感覺踩不到點上,開了半天不知道解決了什么問題,”曾李青說,“但騰訊出來的員工不一樣,當A說了1之后,B就會想到3,C就會提到5,這就是騰訊的文化,那不是跑題,那是真正的頭腦風暴。”
所以,把那些從騰訊出來的兄弟聚攏過來,就成了曾李青得天獨厚的優勢。“但我不會主動去挖,都是他們有了創業的想法、離職之后來找我的。”一開始曾李青也有點不好意思面對自己一手參與創辦的老東家,但后來想明白了:如果我不投他們,也會有人投他們,既然這樣,我為什么不能投?這叫肥水不流外人田。
一個在中國互聯網創投圈被提及了無數次的對話是,投資人見創業者的第一句話總要問:將來如何面對騰訊的競爭?這個問題也是曾李青和他的兄弟們要面對的。
“首先,一上來就說比馬化騰的產品感覺還牛的人,我堅決不投,這是扯淡,”曾李青說,“其次,我不投太有理想的平臺型項目,這是自殺。”在曾李青看來,至少要從樹干層面上繞過騰訊。
但現實是,騰訊還會關注樹枝和樹葉。曾李青現在的名片上有三個身份:深圳市德迅投資有限公司董事長、騰訊科技控股公司聯合創始人,剩下一個,就是上海淘米網絡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長。淘米創始人汪海兵是曾李青視作最具代表性的投資:汪華中科技大學畢業,然后進入騰訊擔任產品經理,并得到快速提升。創業后拿到曾李青的投資并快速上市。
曾李青“獨門投資秘笈”可以濃縮為三個詞:快,小而強,細分市場。尤其在起步階段,就要像鬼子進村一樣,悄悄地,快快地。
對于快,曾李青的理解是,天下武功唯快不破,以最快的速度靜悄悄地迅速占據市場。淘米創業的第一年,曾李青就要求汪海兵比“快”,外面都不知道他在干什么,連曾李青自己的人也不知道。“最可怕的敵人是黑暗中拿著利器和利劍的人,所以要很迅速、很安靜地進入市場。我看淘米現在所處的領域競爭就很激烈,巨頭也想進入這個領域,但淘米已經上市了,初步建立起了自己的地位。”
而避免巨頭注意的最好辦法,就是找到小而巧、小而強的事情,因為有些事情巨頭公司在整體上不可能跟著你去做一樣的布局。“還是以淘米舉例,最開始圍繞淘米的品牌建設、線下電影展開布局,而對騰訊來說兒童游戲社區只是其規模業務的一條線,如果在這條線上還要展開,它的組織能力和組織結構就會龐大而復雜。所以,創業公司要做小而巧的事情。”曾說。
光小和巧還不行,還得能活下來,畢竟,對于小公司而言,生存是第一位的。“我為什么投了很多網游公司,就是這類公司即使上不了市,運營得好也能盈利,股東也能分紅,所以我不擔心上不上市這個問題,”曾李青說,“即使不賺錢,就像雷軍所說,只當做慈善了,何樂而不為呢?”
而且,曾李青的“慈善事業”,還是建立在老同事、老部下的基礎之上,這讓他有時做起事情來“不按常規出牌”。與大多數天使一樣,失敗是永恒的主題,曾李青也不例外,他既能遇到汪海兵這樣的幸運星,也會面對不太走運的“倒霉蛋”,用曾李青自己的話說,創業的成功,需要天時、地利、人和,缺一不可。所以,當有騰訊出來創業的兄弟堅持不下去的時候,他有時會友情資助一下,曾李青的辦法是“轉崗”:來,哥們,那有個不錯的生意,你先去幫我打理一下,也換換心情。一旦有好的機會,曾李青又會將其放入新的戰場。
“騰訊是大家的紐帶,這樣做是應該的。”曾李青說。
一半是天使,一半是Boss
去年有一家企業,因為內部矛盾問題不得不就地散伙。曾李青的德迅之前為這家企業投資了900萬元人民幣,關門的時候賬上還有400萬,這就意味著,500萬打了水漂。究其緣由,還在于人。
早先與這支團隊談判的時候,本來有一位老大,可是簽完協議,這個老大并沒有來,最終導致團隊群龍無首,內斗不斷。“這個事給我的教訓是,以后簽完協議如果不是原有團隊來做的話,那我就有撕毀協議的權力,這個問題事先我們是要講清楚的。”曾李青說。
據說曾李青曾給自己立下原則,有幾種人在多數情況下是不能投的:1.富人二次創業;2.大學生沒打過工就直接創業;3.夫妻公司;4.單一股東太大,創業團隊的能力覆蓋有明顯缺陷;5.創業者很自負,認為自己比馬化騰還強。當然也有破例,比如前面提到的兩個1988年出生的大學生創業者,但這兩個人的特殊性就在于他們已經把事做出來了,有了判斷的基礎。
“我們投的錢只夠你這個公司干一件事情,如果不成功就要關門,第一件事情成功了以后才有可能討論來干第二件事情。所以,我們只給創業者一次機會,創業者要對這個事情最專業才行,不成功再去轉型還不如直接關門。”曾李青說。
但是,曾李青這種“近親繁殖”的投資方式,最容易遇到的問題就是騰訊的兄弟創業如果失敗了,作為投資人和老領導的曾李青怎么面對。“這個不用我提醒,他們心里非常清楚,如果拿著我的錢、靠著我的幫助還不能成事的話,拿別人的錢想成功更難。”曾李青之所以這么說,原因是他不僅出錢,還出力。
他給創業者的全方位服務是:給錢+培訓+生活幫助。
德迅對創業者的幫助主要有幾方面:每半年有一次會議,所投50多家公司的CEO、高管見面溝通探討,可以相互交流學習。像2010年淘米網CEO汪海兵的發言,很多人都覺得收獲很大。另一方面,促成體系內的公司密切合作,尤其是游戲產業上下游之間的合作。曾李青也會給他們戰略、產品、定位方面的意見,但也堅持一條,他們是創業者,曾李青們只是導師,命運由創業者決策,要為公司的生死負責。對于小公司來說,曾有一個原則:公司第一款產品沒做好之前,我們不和他談任何事。
另外,德迅在內部建立了一套針對創業公司的完善培訓體系,對創業者每季度安排一次培訓,這一點非常獨特,因為曾李青發現很多創業者需要一些基礎訓練。德迅有專門的培訓教室,建立了一個學習與發展中心,每年花幾百萬在培訓體系上,培訓內容包括領導力、管理和業務等,都是免費的。同時,德迅還會給創業公司提供生活上的幫助,像2011年給應屆畢業生提供了400多個床位的集體宿舍,還安排免費班車,有4個人的HR團隊幫助被投公司招人和做人力服務。
最后就是幫助創業者建立起自己的管理架構和管理能力,很多創業公司的創始人都不太有管理經驗,如果團隊不太強我會幫他們找人。另外,后續融資的時候,我會幫他們去和VC談,像淘米網就是我代表創業者和啟明創投談具體的細節。
“但我們和創業者的關系處理上有一個說法叫:密切溝通,保持距離。我們更多是在董事會層面發揮作用,但是要密切溝通。我們希望更像是一個老師,不斷給他意見,同時我們也會定期要求看他們的財務情況。”曾說。
但一個現實是,曾李青所投的創業者中,幾乎沒有叫他老師的,更多的稱呼是“老板”。 曾李青經常說創業者有兩種心態:一種是投資人是老板,他們是創業者;還有一種是他們是老板,我們僅僅是投資者。“其實,我們更希望創業者有職業經理人的這種心態,不要天天覺得自己是老板,因為我們對行業很了解,能夠對他們有較好的幫助。”曾李青說,但這并不代表創業者只是為德迅打工,他也是重要的股東,只是在有些項目中,我們投的錢多一點,是第一大股東,但并不控股,一般首次投資占股比例在25%~35%之間。
比起一般的天使投資人,曾李青的投資規模更大,一般天使投資人投個幾十萬、一兩百萬就頂多了,德迅從200萬~1000萬都有。而且曾李青都是從發起那一刻就開始投資,往往是項目的Co-Founder(聯合創始人)。
目前,德迅過半的項目是聯合創始的,其中相當多公司的第一大股東是曾李青,“有點像我帶著他們創業。但不能因此叫控制型天使,像我們的網游項目,錢全都是我投的,是第一大股東。如今資本的力量在加強,創業者的力量相對在減弱,現在只要有風險投資進入的項目,創始團隊擁有控股權的在減少。”
德迅的投資金額,跟機構和基金的投資規模在一個數量級上,因為曾李青可用的現金比較多。據說德迅投資基金的錢全部是曾李青個人的自有資金,也有人找過來說放一點錢進來做,但曾不想有壓力、被考核,希望自己生活輕松點。“今天高興了就多投點,不高興就不投了。我覺得天使投資應該在這種狀態下是最好的,如果從外部募集資金來做,就得有各種承諾和回報,就很麻煩,畢竟天使投資是一種藝術,不是科學。”
曾李青認為,天使投資成功與否的標準有三點:能否培養出優秀的企業和企業家是惟一標準,其次是自己做得是否開心和快樂,最后是能否獲得社會對自己的尊重和認同。
“我做天使投資的目的主要不是想賺錢,而是想打發時間,純粹是為自己找份工作,順便做得好能賺點錢,有份工作干、對社會還有點貢獻。”從現在的情況看,曾李青做得很成功:比如淘米網上市之后,德迅三年前總投資額600萬左右,但上市時總市值3億多美元;第七大道兩年前德迅投了200萬,2011年賣給搜狐暢游,德迅獲得1個億的回報。“光上稅就有2000萬元人民幣。”曾李青笑著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