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提起呂譚平,可能很多人的印象是清科集團副董事長、香港聯想的創辦人之一、柳傳志的老搭檔。其實,他還是一位非常優秀的天使投資人。早在上世紀90年代末,他就開始了在美國硅谷的天使投資,到2005年為止,大概投了50余家公司。內地也投資了包括清科集團、易車網等在內的多家公司。“作為天使投資人,我希望利用自己先前的管理經驗、創業經驗來幫助那些有創業心、事業心的年輕人。在我看來,無形資本的投入對創業者更富有長遠意義。”呂譚平這樣表示自己堅持做天使投資的決心。
15年天使投資+風險投資
1997年離開香港聯想后,呂譚平懷揣2000萬美元在硅谷創立了華美科技創投公司,這也是國內當時第一個專注于硅谷及中國高科技投資的創投基金。2000年,呂譚平又成立了第二個創投基金——翱科創投,主要投資軟件設計和芯片設計等初創公司。2005年,呂譚平與硅谷銀行前董事會主席兼執行總裁丁毅(John Dean)及其他數位合伙人共同創立了一個新的創投基金——Startup Capital Ventures,該基金重點投資于硅谷及中國的初創公司。
一邊做創投,一邊做天使投資,呂譚平這些年積累了豐富的投資經驗,投資的多個項目也通過上市或并購為其帶來了可觀回報。
談到國內正蓬勃興起的天使投資業,他認為,中國真正的天使投資人還比較少,最近三五年,很多商業上已經成功的人想通過這種渠道來影響和指引下一代,雖然在增加,但還遠遠不夠,投資失敗的案例也很多。但是,如果一個成功案例可以覆蓋十次失敗的話,那么天使投資對社會的意義仍然很寶貴。“很多人都可以做天使投資,但真正合格的天使投資人要具備三種素質:一是期待有回報但能輸得起;二是要有不斷更新完善自己的動力;三是要有足夠的時間投入。這樣的天使投資人才能滿足中國資本市場的長遠需求。”
在硅谷,天使投資通常是已經創過業成功之后的人士回饋社會的一種渠道,比如美國一些大學會邀請這些成功的創業者來學校作講座,或是有的學生請教授提供一些經驗或是介紹人脈。“于我而言,我更青睞專業與我相近的創業團隊,因為能讓我比較感興趣的不僅是給錢,而是給予更多經驗的分享。”
與VC投資相比,最早期的天使投資對企業來講可謂是雪中送炭。“做VC一般要投入5~10年,做天使投資則要投入10~15年,才能見到真正的收益。比如我所投的硅谷項目,投了3~5年后才去拿VC基金,這期間要給予企業連續的指導,包括財務、團隊、營銷等。短平快的投資模式并不適合創業,想掙快錢的人也確實不適合做天使投資。”那么,從沒有經驗到一個成功的風險投資人要交多少學費?“兩千萬美元,就是你賠夠這個數,就等于對這個行業有相當深入的了解。”
“人”最大
呂譚平投資的企業不僅涵蓋中美初創企業,更涉及TMT領域多個方面,這從他創立的多個創投基金的投資領域可見一斑。他認為:人+市場機會(潛力)+創新(技術含量)是創業成功的必備,創業團隊的素質最重要。
“選對人才能做成企業,天使投資人要想贏就要選對團隊。在我看來,天使投資人和創業團隊價值觀匹配是最核心的要素。如果創業團隊的素質和價值觀沒問題,即使商業模式有問題,也有潛質進行調整和完善。市場是動態的,在不斷變化,選對人才能適應隨時變化的市場。”
創業最不可取的是急功近利。“不少創業企業想在很短時間內就把公司做上市,我不認同這樣的想法。創業是很實在的,創業者要有足夠的責任心和使命感,不花上5~10年的時間很難做出真正成熟的企業。天使投資人與其盲目地把時間和金錢投入到10家只為圈錢的企業上,還不如去發現一個有耐心、有事業心、長遠發展的團隊。”
15年投資下來,呂譚平還發現了一個規律:一個創業團隊從第一次形成融資的想法到最后公司上市或轉賣,獲得成功了,公司最初的想法和最后的結果差異往往很大,甚至商業模式也完全不同。在不斷變化的市場環境中,創業的走向更取決于創業團隊的決策。
“我們在投資一家公司以后,無論發展情況是好還是壞,我們都希望幫助他。如果創業者報喜不報憂,問題就會越來越大;如果很真誠地溝通,還可以一起想辦法改變。我們不是投了錢之后就不管了,也不會把企業管死,而是從旁協作,利用人脈關系和管理經驗來幫助他。但是創業團隊的規模也不適合太大,如果人太多,思想就不容易統一,一般2~3個人比較合適,而且成員能夠同甘共苦很重要。”
在呂譚平看來,創業者和天使投資人也是一種雙向選擇的匹配過程。“越是透明和公開的創業者,越容易得到信任。因為天使投資人很容易發現,創業者是為了圈錢還是想做一番事業,也能夠判斷出創業者是否愿意沉得下心做事業。相應地,創業者也要多了解天使投資人,看是否公平,避免出資和占股不對等。所以,在投資之初,我們經常建議創業者想清楚,為什么要創業、憑什么去成功。梳理好這些問題,是對創業的理性規劃,也是后期成功與否的基礎。
追求共贏
“共贏”是呂譚平一直追求并遵循的投資理念――贏在天使投資人與創業團隊之間,贏在天使投資人與后續接盤的VC之間。
天使投資人要與創業團隊建立“良師益友”的關系,而非簡單的“監工”。專業化的投資者由于懂行業,更易與創業者溝通,更有能力運用自身的經驗輔導企業成長,建立更加密切的合作和戰略關系。相應地,有責任心和事業心的創業團隊也應該樹立“向股東負責”的基本原則,認識到股東和管理團隊利益的一致性,相互信任,坦誠交流;通過交流,還可讓投資人及時了解企業的需求,并利用其優勢提供有效的幫助,提高成功的機會。
“當然,并不是所有天使投資人的判斷都是對的,一個基金不投你,也許有很多原因,投資人的決定并不完全代表這個項目行還是不行,你自己認定了創業就不要放棄。當年Google、亞馬遜的創業者所找的第一筆投資都沒有成功,而他們堅持下來,做出了非同一般的成就。”
關于后面VC的接盤,天使投資人與VC的良好合作基于雙方對項目的理性估值。但這里存在一個兩難問題,或者說是對天使投資人的不公平:由于天使投資人曾與團隊同甘共苦,所以,當企業再次遇見困境時,比如沒錢發工資了,在沒有別的求救途徑時,公司往往再次轉向天使投資人,而基于半個創業者的角色,天使投資人也通常會再投錢進去。這樣就很難避免出現VC壓天使投資人的情況,VC對天使投資人的苦勞未必認可。所以,創業公司在后續融資挑選VC時也應該慎重考慮,判斷某家VC是否相對公平,管理建設的整體規劃是否合理,避免VC壓過天使投資人之后又壓創業團隊。
在選擇VC這個問題上,天使投資人可以就融資多少、占多少股給團隊提供建議。呂譚平的建議是:只有創業團隊占大股,他們才有足夠的積極性。“我比較反對簽對賭協議,所謂“對賭”,很容易變成一種內耗。如果不信任就不要投了,既然投了最好選擇信任。溝通的最終目的就是使雙方在合作中不斷調整心態,找到最佳的合作切入點。”
(本文內容摘自《我為什么要投資你》,作者李曉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