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一個令人“震驚”的數字:在2011年參加創新中國(Demo China)的企業中,有36家企業完成了新一輪的融資,其中至少有25家企業是通過創新中國這個平臺與投資人相識并“相戀”的。僅公開的人民幣融資規模,就超過了2億。要知道,參賽的絕大多數企業都是“初創型選手”,即使只是一筆數額有限的早期投資,對他們來說無疑也是雪中送炭。
但融資不是目的,更不是成功的標志。創辦7年來,從創新中國獲得融資的企業不計其數。這其中有成功上市的,也有高速發展中的,當然還有奮力打拼的,但無論結果、進程如何,他們借助這個平臺獲得的最大收獲絕不僅僅是資金,更是一次展現自己、修正自己的機會。
今年,創新中國的參賽企業、活動范圍都創造了歷年之最,這也為我們遴選高質量的創新企業提供了一個難得的機會:從移動互聯網到云計算,從時尚創意到先進制造,從以色列到北美,項目和團隊不斷出奇、出新。與此同時,我們也把美國《Entrepreneur》雜志一年一度的“創意公司”評選引進到了《創業邦》雜志,形成了您看到的這本“創新+創意”專輯。
創新中國活動的一個初衷就是要呈現中國創業領域最新的技術、最新的產品和最新的模式。這也是我們看待創新的三個維度。事實上,無論是技術創新、產品創新還是模式創新,都離不開一個基準要素:市場。用市場的眼光、以客戶的角度來看待這些技術、產品和模式,其實就是投資人在創新中國上要做的事情。創新中國的比賽模式是創業者自我闡述6分鐘,然后與臺下的投資人進行9分鐘的問答互動,加在一起一共15分鐘。有人說,僅僅通過十來分鐘就想打動投資人,無異于癡人說夢。此話不假,任何一筆投資,無不是經過當事雙方深入的溝通、了解、調查達成的,那些在廁所、電梯發生的融資故事就像被剪輯過的電影片花,遺漏了進廁所之前、出電梯之后的勾兌、博弈。
但是,對于參加創新中國的創業者而言,重要的不僅僅是打動,還有為什么不能打動。“打動”是找亮點的過程,有圖有真相,但大多數初創企業其實是處于“無圖無真相”的階段,很難讓人一目了然、直抵本質。而想弄清為什么不能打動投資人,其實是一個找問題的過程,技術方向是否有偏差、模式是否靠譜、產品是否有需求等等,這些問題都是早期企業普遍存在的“亮點”。所以,濃縮大量腦細胞的15分鐘問答可能決定不了1個企業有多大價值,但一定能幫助創業者發現自己的某些問題。
一個有意思的現象是,在過往的幾年里,幾乎每年都有未能晉級總決賽的企業拿到了VC的投資:A投資人不看好的,并不等于B也不看好。這恰恰說明了創新中國本身的開放性、包容性。我們只是提供一個平臺,在這上面,一切皆有可能。
22年前,Demo在美國誕生。一路下來,從這個活動走出了Palm、Java、Skype等影響了幾代人的產品。這些產品背后的創業者可能已經各奔東西,但他們把產品變成了“作品”并流傳后世。這也是創新中國引進Demo的原因之一:通過那些富有創新精神的創業者,發現偉大的產品和公司,盡管他們還很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