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要問2012 CES展上什么最火,可以說非智能電視莫屬。在傳統電視的全部功能之外,智能電視具有開放式平臺,搭載操作系統,可以由用戶自行安裝和卸載軟件、游戲等第三方服務商提供的應用程序,并可以連接到互聯網。三星、LG、海信等國內外彩電廠商紛紛展出自己的智能電視新品。在各大廠商的賣力推廣下,智能電視市場快速啟動。
同時,智能電視產業鏈的各個環節參與主體也不斷擴大,除了傳統家電廠商,IT、互聯網巨頭也紛紛進軍智能電視市場。電視產業已經從單純的硬件競爭,逐漸演變為軟件、內容服務、運營模式等多元素的綜合性較量,全產業鏈競爭趨勢日益明顯。
但是,被譽為電視產業“第三次革命”的智能電視目前還沒有公認的、明確的標準。
實用才是硬道理
作為IT企業進軍智能電視的代表,上個月,聯想率先推出了基于Android 4.0平臺的智能電視,并將其定義為全球首款智能電視。
不過事實上,聯想并不是第一個提出智能電視概念的企業。在此之前,海信、TCL、創維、海爾、康佳、長虹等國內傳統家電企業都推出了智能電視產品。這些智能電視雖然形態各異,但都從自己的產品立場上闡述了智能電視的特征。如海信推出了基于自主研發的HiTV操作系統的智能電視;長虹的智能電視搭載了Ciri智能語音系統;康佳獨家引入金山快盤,為用戶提供云存儲;TCL的智能電視集成了云端教育系統等眾多云服務功能;創維積極打造“云健康”智能電視等等。
熱鬧非凡的新市場自然也吸引了一些強勁的國際競爭對手。三星主打“智能互動”理念,通過語音控制、動作控制和面部識別等技術,實現用戶與智能電視間的緊密互動;松下日前更是一舉推出七大系列的奧運專用智能3D電視;專注于清晰展現畫質的夏普也不甘示弱,其推出的智能電視擁有旋轉式智能UI以及由百視通提供的海量視頻點播服務,并且內置了網絡瀏覽器。
同時,隨著電視機具備越來越強的IT屬性,IT廠商也加入了智能電視的競爭。Google開發的Android TV、蘋果的Apple TV、Intel和微軟的智能電視解決方案,讓傳統家電廠商感受到了來自IT巨頭的壓力。
智能電視在家電市場上炙手可熱,但關于它的質疑聲卻從未停歇。據相關統計數據顯示,智能電視的平均接入率只有10%左右,也就是說,90%的智能電視用戶還是將其當傳統電視在使用。TCL工業研究院副院長馬松林在接受本報采訪時表示,“TCL智能電視的激活率非常低。”他認為,智能電視的簡單易用是關鍵,而目前很多智能電視雖然功能花哨卻并不實用,對于商家來說目前還只是靠這些賣點去賺硬件的錢。但他也表示,遲早有一天會找到一個很好的應用點。
消費電子產品信息化推進委員會秘書長李劍則表示,影響智能電視網絡接通率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除了網絡連接有困難、消費者使用習慣尚未養成外,智能電視應用服務不實用、與消費者需求不匹配也是重要因素。
從用戶利益出發
一位在賣場選購電視的消費者告訴記者,他覺得電視可以聯網就是智能電視。而除此之外, 他最關心的就是智能電視能提供什么樣的功能、這些功能是否實用,以及使用起來是否方便。
這些層出不窮的智能電視要想真正觸及消費者的神經,得到全面的普及,還有一些亟待解決的問題。據觀察,目前智能電視上的應用仍然偏少,尤其是優秀的應用更是匱乏。電視是家庭娛樂工具,這一點與平板電腦、智能手機等個人終端明顯不同。簡單地把Android平臺上現有的應用移植到高清、大屏、多人分享的電視上是不可行的。
海信集團數字家庭開發部部長李玉軍表示,智能電視的核心就是應用和服務,但現階段的智能電視還是未成熟的產品,仍處于培育期,而且目前智能電視的應用內容還很少。為了吸引更多的APP開發者,海信日前啟動了“海信智能電視應用大賽”。
還有一個最基本卻又最重要的問題就是人機交互是否簡單易用。人機交互是用戶最直接的體驗,因此人機交互也是智能電視至關重要的部分。繁多的功能需要簡化操作程序,語音識別、手勢識別、可以用手機操控等新的人機交互方式要積極導入,否則智能電視對于兒童、老人來說將變成禁區。
除此之外,目前智能電視市場魚目混珠,各家都在做自己的應用服務,產品性能參差不齊,用戶體驗差別很大。如果過分注重“概念營銷”,卻不能帶來用戶體驗的重大革新,將可能誤導消費者對智能電視的認知,最終只會讓智能電視的概念提前透支。
“互聯網電視”、“云電視”、“智能3D電視”??近幾年的電視市場從來不缺少熱點。今年年底蘋果電視又將上市,智能電視的競爭更加激烈。隨著智能電視出貨量的不斷增加,這些讓人眼花繚亂的新產品是為了提升用戶體驗還只是營銷噱頭?在打造營銷概念的同時,智能電視應該吸引的不只是眼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