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云計算項目實施過程中,在操作方面還有幾點需要注意:
1.云計算對網絡和存儲能力要求更高。
牟健君說,“首先是各種基礎設施都要配套。在做虛擬化的時候,首先對資源整合,包括網絡資源、存儲資源都要考慮,不要單考慮服務器。必須考慮到網絡存儲、網絡架構有沒有支持虛擬化技術的能力?網絡、存儲、服務器,三位是一體的,要統籌考慮。從性能的角度考慮,云計算對網絡和存儲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這需要很大的決心來做。”
2.先期要做統籌規劃。
資源整合的前提是標準化,而且真正的資源整合后采用虛擬化技術時需要高性能的網絡和特定的網絡、存儲架構支持,沒有做這些統籌考慮,云計算就無法做到位。
“銀行業要把業務遷到云上,尤其是做大的項目,一定要做好前期的規劃。要統一設計:網絡、服務器、存儲、應用在前期需要做怎樣的調整和優化。要避免出現這樣的情況:項目做到一半的時候做大的架構變更,這樣成本會增加很多。”VMware公司大中華區技術總監張振倫建議說,“為了避免出現這樣的情況,我們建議用戶前期做有關云計算項目的咨詢服務,VMware公司自身和VMware的合作伙伴——大的咨詢公司會提供這樣的服務。”
“不同用戶的需求、業務場景不同,對云計算的體驗需求也有很大差別。對用戶需求的分析和定位,是云計算建設的重要環節。”思杰公司大中華區技術總監侯繼濤也強調了需求分析的重要性。
3.考慮到客戶端的多樣性。
云作為服務最終需要交付給用戶,在使用云的時候,在交付過程中不僅要考慮交付到傳統的PC客戶端上,還要考慮到交付到Pad上、手機上,交付到各種移動終端上,移動性是云計算服務交付新的趨勢。
4.自動化工具和管理措施要相配套。
前面提到,在應用部署、應用遷移和異常處理中,虛擬化可以提高管理效率。但是從另外一個角度,在管理上,因為虛擬機數量大增,服務器突然多了,管理的工作量又增加了。那么虛擬化之后,對系統的管理到底是變簡單了,還是更復雜了?如何處理這個問題?牟健君的應對之策是:管理上要有自動化工具和一些管理措施相配套。
“要使得做虛擬化讓管理變得更簡單,必須是在掌握了一定技能的基礎之上。只有采用了自動化的管理工具,并有配套的管理軟件和管理措施、管理技能也提升了,才會更方便,效率更高。光大銀行科技部的工作人員掌握這項技能還是比較快的,畢竟可以提高自己的效率,大家都愿意做。決定做虛擬化,掌握這項技能對人員是一個基本要求。”
5.虛擬化對系統管理員有更高要求。
招商銀行上海分行信息技術部總經理助理鄭曦認為,虛擬化對運維人員要求比較高的原因是風險集中和管理變革。“原來多臺單一的PC服務器,無論是Windows還是Linux都非常熟悉,便于直接管理。現在改成多個系統匯集到少數物理服務器,網絡結構、存儲結構也比原先單機復雜得多,雖然運行時無論何種故障基本實現自動切換,無需人工干預,但如何進行前期規劃設計、配置自動切換、負載量的合理分配、日后實時監控等等還不可能完全外包,需要靠系統管理員的技能和經驗來實現。”
6.注意安全性策略的改變。
“不論是公有云,還是私有云,對銀行來說都有安全性的考慮。”張振倫說,“即使是在私有云上,原來的安全問題是靜態的,虛擬化之后安全性加進去了動態的因素。比如,過去一個網銀的應用運行在哪臺服務器上是綁定不變的,虛擬化之后應用會在不同的物理服務器上漂移,這個時間點在A服務器上,下一個時間點在B服務器上。這樣安全策略就改變了,必須要考慮進去這個因素才能確保安全。
“云計算不是短時間內可以完成的,可能需要3~5年時間,最好是從邊緣應用開始。同時,應用變得成熟也需要‘練兵’的時間,有時候系統出現問題不是產品本身的問題,而是運維的時候出了問題。運維人員能力的提高也需要一段時間。”
目前,銀行業通常的做法是,對性能有較高要求的應用,暫不遷移到云上。在研發、測試環境率先使用虛擬化架構。生產環境則采用循序漸進、分階段實施的方式:例如先替代備機,然后是非關鍵應用,最后才將關鍵應用遷移到云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