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的山東陽光明媚,熱情如火。剛剛結束了“信息化九州行”山東站的采訪,8天的行程,與11位CIO的“親密接觸”,作為一名年輕的記者,我第一次走入CIO的世界。
在采訪的11位CIO中,絕大多數都擁有MBA和EMBA的學歷,年齡在35到40歲上下。他們對管理思想有著獨到的見解,基本從基層做起,十分注重IT與業務流程的務實結合;同時,他們較為成熟的心態也使之在團隊建設和自身定位上來去自如。
結合采訪,有如下幾種觀察。
誰說IT不可以量化,CIO只能被動滿足業務需求?賽輪股份有限公司副總經理朱小兵就展示了一張信息化建設表。18個項目從實際投資、戰略效益、財務效益及間接效益等幾個指標清晰量化。朱小兵不僅將公司的MES推進得有聲有色,更以獨特的管理方式在企業規劃中扼住了發言權,使自動化與信息化的深度融合成為企業發展的原動力。
誰說技術不能牽引創新?在中集冷藏箱制造有限公司企業管理部經理助理耿峰的努力下,BOM可以實現分批次下料,特種產品研發與生產同步,模塊化的組裝生產方式實現了對客戶的快速響應。
精彩的故事還有很多,通過與康明斯、卡特彼勒、大眾等國際一流廠商合作,濱州活塞信息部部長張合清有更多的機會體會信息化的國際標準,前沿的理念使這位老將時刻保持著國際化的視野。
當然,CIO的賽場上硝煙彌漫。面對“虛擬化、云計算、大數據”等新模式和新應用,如何快速學習、敏捷應變,用IT驅動創新?如何更好地溝通,將信息化早日規劃納入企業發展戰略?不能說太多,又不能說不透,CIO如何握住自己的話語權?在企業組織結構的制約下,集團整合與信息化孤島的矛盾如何解決?盡管CIO們已經有了很強的行動意識,實際的難題和技術突破點依然使他們望而卻步。
此行采訪中,我們也看到了一股新的力量——聯盟崛起。優秀企業的信息化從業人員自發組成聯盟,定期對新技術激情辯論;對CIO實際工作中的難題探討。在交流、梳理和定位中,CIO,你不是一個人在戰斗!
充實的采訪讓我們感受到CIO群體已經發生深刻變化。最明顯感覺是,首先,他們對新技術的看法,類似于云計算、物聯網、移動互聯等新技術,他們不排斥,積極擁抱,利用專業知識辨別真偽,應用到業務實踐中。其次,他們對業務的理解較傳統的CIO更為透徹,這也是最新的發展,IT一定要與業務相融合。第三,由于這些CIO從基層做起,有實踐經驗,有了進修的經歷,所以,他們很重視自身的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