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快網是一個典型的創業型公司:辦公室租用的是北京某商住兩用房,辦公區并不寬敞,一切看上去都很樸素。如果一定要說公司里的裝潢,只有兩樣東西——框裱在玻璃框里的毛筆字和掛在墻上的大屏顯示器。
每次有客戶、媒體或者新員工到公司,快網董事長、總裁兼CEO劉再德都會給他們展示公司門口那幅巨大的對聯:“云計算微計算算來算去 算進春來秋去千古風云;物聯網互聯網網上網下 網絡天上地下萬國人物。”橫批“云聚為雨潤澤萬物”。劉再德告訴記者,這幅對聯和公司里其他的字都是他親手寫的,當時特意選了云計算和物聯網作為對聯的上下聯,就是希望在趨勢性的產業里找到公司發展的新機會。
給CDN加上“云”
今年年初國家發改委公布的數據顯示,中國寬帶正在加速普及。截至2011年,我國互聯網網民達到5.13億,其中寬帶用戶達到1.56億,寬帶普及率達到11.7%。2011年上半年,我國寬帶網絡的實際下載能力僅為4.5 Mbit/s,只有全球平均水平的一半,在全球172個經濟體中排名79位,遠低于排名首位的韓國34 Mbit/s的水平。這意味著,在寬帶資源有限的條件下,CDN這樣的加速技術對突破互聯網經濟發展瓶頸至關重要。
正是因為國內互聯網訪問速度較慢,CDN從2000年在國內興起后就快速發展,目前在國內已經形成了以快網、藍訊、網宿、帝聯等企業為主的市場格局,技術和市場競爭也逐漸白熱化。
為此,2008年,在網絡加速領域深耕多年的劉再德就敏銳地認識到,云計算是CDN必須把握的機會,并順勢提出了“云CDN”的概念。“互聯網的機會就是云計算的機會, 云計算的機會也就是CDN的機會。”這是劉再德最常掛在嘴邊的一句話。
也許在今天看來,這句話很容易理解。但在2008年,云計算的概念才剛剛被引入國內,IT領域里還沒幾個人能說得清云計算到底是什么,更別說云CDN了。“畢竟我已經在這個行業里打拼了二十多年,了解CDN和互聯網這個行業。”說這話的時候,劉再德表現得非常謙恭,對他來說,這只是多年經驗累積帶給他的直覺。
劉再德認為,在云計算中,原本互聯網網站被發現和解析的問題仍然存在,而且解析速度會變得更加關鍵。而CDN就是用戶訪問云端數據的“云加速器”。同時,CDN也可以作為云計算的應用,以服務的模式提供給用戶,讓用戶能彈性地部署、使用和修改CDN。
“對用戶來說,云計算很重要的一塊內容就是‘彈性’。”劉再德強調,云CDN也必須遵守這一原則。具體來說,云CDN要能做到用戶隨時需要就能隨時部署,當用戶不需要時,計算資源也能隨時回收到資源池里。此外,它的價格也必須是彈性的,用戶用多少就付多少費用。“這對平時訪問量不大的中小企業而言是非常劃算的。”劉再德說,平均計算下來,云CDN比傳統的CDN節省約50%的運營費用,而云模式下的過載分流和過載保護,則大大提高了CDN的可靠性,讓網站故障率降到了300%。
重視技術維新
目前,快網已經有多種云計算解決方案,包括云DNS解析平臺CloudXNS、云單邊加速軟件CloudTCP等。
此外,在快網辦公區的大屏上,運行著快網的兩套完全自主研發的監控系統。一個是以SaaS的方式提供給用戶的管理系統,用戶只需要通過Web頁面,就可以隨時更改DNS的配置,實時監控,并可以按照實際、地區等不同緯度來分析流量,遇到故障也可以第一時間報修;另一套是快網的自動化運維系統,不僅可以讓網絡管理員遠程操作某一臺服務器,而且對全國每一個省市節點服務器的工作狀態和環境都一目了然。
“在目前國內CDN市場的競爭中,技術領先是非常重要的。”劉再德說。據了解,劉再德在美國時獲得的專利有15項之多,其中他發明的基于TCP內核的三方連接于URL負載均衡技術,是美國互聯網引用最為廣泛的專利。但盡管如此,他仍認為“競爭對手不容小視”。
按照業內人士的說法,目前國內CDN總體市場規模超過20億元,未來5年國內CDN市場規模將擴大5倍,形成一個百億元的市場。巨大的市場空間自然吸引有實力的競爭者。
“所以快網必須重視技術。”劉再德表示,相對美國來說,中國的CDN市場競爭并不那么規范。在快網創立初期,經常會因為被競爭對手詆毀而丟掉訂單。特別是從2009年開始,經濟形勢的改變讓廠商之間的競爭更加慘烈,價格戰早已不再新鮮。“只有技術領先了,降低自己的成本,用實實在在的速度說話,才能面對這樣激烈的競爭。”
目前,除了負責運維創新的員工,快網的純研發團隊已經接近30人。“在用戶測試中,一半以上的時候,我們都是加速效果最好的,平均比競爭對手快2~3倍。”說到自己的研發團隊,劉再德顯得很驕傲。雖然作為CEO,劉再德已經沒什么精力直接管理研發部門,但是只要有空,他就一定會去研發部門走走,了解一下最近的工作進展,并幫著工程師們看看程序、找找錯。
劉再德,成都信息工程學院電子系學士,美國Syracuse大學計算機系碩士、博士生。早在1987年便開始互聯網的研發。1996年,發明了基于TCP內核的三方連接于URL負載均衡技術,成為美國互聯網引用最為廣泛的專利。2004年,一年之間提交10項CDN相關的專利申請。曾任德豐杰龍脈中國基金顧問,Akamai事業拓展總監,Speedera研發與戰略副總裁,FirstIP創始人、首席執行官,Nasdaq上市公司Resonate聯合創始人,美國硅谷科技協會聯合創始人、副會長等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