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國內互聯網公司瘋狂進軍手機市場,尤其是低價智能機市場:百度、360、騰訊、阿里巴巴#8943;#8943;據傳網易、搜狐也是躍躍欲試。在華為、中興等傳統制造企業轉型互聯網時,互聯網公司轉而集體發力手機市場,這是一個奇怪現象。類似李開復、謝文這樣的互聯網元老紛紛唱衰,“互聯網公司做手機絕大部分會失敗”。
互聯網公司做手機就一定會失敗嗎?移動互聯,一切奇跡都可能發生。互聯網公司不僅可以玩手機,甚至比傳統廠商還玩的好。因此,我們必須弄明白互聯網公司為何要做手機。
首先,通過互聯網公司,增強了手機的跨界品牌。以百度為例,從2011年到現在共推出兩款中國聯通定制的智能手機。前者為戴爾Streak ProD43,后者為富士康代工的長虹H5018智能手機。戴爾在筆記本市場成績斐然,但在手機市場并無名氣;和戴爾一樣,四川長虹是在家電行業的巨無霸,富士康做代工,但是其手機鮮為人知。戴爾、長虹單獨推出手機,給消費者一種跨界感,而貼上百度的標簽,就有了互聯網的細胞,對手機的品牌是增強,而非減弱。
其次,互聯網公司的手機更加追求用戶體驗。互聯網公司進入手機領域,會被誤以為就是嵌入自己的業務,而具有排他性。譬如,微博手機就是嵌入新浪微博,而拒絕了騰訊和搜狐的微博,事實上,新浪酷派手機上搜狐和騰訊微博的使用沒有問題,只是對新浪微博的支持更多一些。同樣,360和華為推出手機,一定就拒絕騰訊QQ軟件嗎?非但沒有拒絕,周鴻反倒因為安裝了騰訊軟件而被人指責“唯利是圖”。同樣,百度和長虹、戴爾推出的手機,嵌入了搜索、云服務、框計算等是必不可少,但絕不會出現在這些手機上就不能使用騰訊搜搜引擎的情況。其實,整個IT產業,最懂用戶需求的還是互聯網公司——他們的大佬多數是草根出身,往往可以和用戶打成一片,不會盲目排他導致產品體驗下降。
最后,千元智能手機門檻低,移動互聯網產業走向融合是重要的原因。終端企業進入移動互聯網,互聯網企業進入終端領域,其性質是一樣的,都是達到互通有無,實現應用最大化的目的。譬如,百度和長虹的合作,百度網絡營銷渠道非常強大,但是沒有長虹的硬件技術,就無法進入制造環節,更談不上三網融合。其實,互聯網公司還是互聯網公司,只是多了一個業務渠道;而終端企業仍然是終端企業,只是在技術和網絡渠道投入更少,生存能力更強。
因此,互聯網公司做手機并非是戰略上的盲進,而是更加進退自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