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年初,華為終端一口氣推出了幾款旗艦型產品,風光無限。
在華為終端掌門人余承東看來,華為智能手機走的是高端路線,年底勢必要做一款全面超越蘋果的手機,無論從外觀、性能還是從內在體驗這幾個方面來說。
余承東被內部人稱呼為“余瘋子”,因為敢說敢做。
當前的國產市場,做智能手機大致有這幾種類型。一類是以小米手機為代表的,這是典型互聯網思路,特點是反應迅速,細分人群,阿里云手機、百度手機都是如此;一類是以聯想手機為代表的,仍舊定義在PC延長線上;另一類是以魅族、金立為代表的手機廠商,難逃山寨嫌疑;還有一類是以華為、中興為代表的通信公司,這兩家企業基本是“出口轉內銷”,終端國外賣好之后,才開拓國內市場。
放眼全球智能手機市場,第一陣營是蘋果、三星,諾基亞已經出局,緊跟其后的是摩托羅拉、HTC、華為等;從智能手機利潤看,蘋果和三星拿走了90%的利潤。國產手機就算“三個月銷量超過了蘋果”之后,利潤能超過蘋果嗎?
舊話重提。蘋果手機把藝術和科技巧妙結合,重新營造生態圈,從來不標榜硬件指標第一,只說體驗度最好;谷歌的安卓系統也在重構生態圈,“有網絡就有廣告”,不在乎是互聯網還是移動互聯。國產智能手機大部分都采用安卓系統。但打著“深度開發”的名義做終端很危險,難免淪落到給人打工的下場。還記得山寨機是怎么成就聯發科的嗎?眾多國產智能手機成就了谷歌,但反過來谷歌不會成就國產智能機。
國產智能手機如何勝出?
在以上幾種類型中,用互聯網思路做手機,忽悠大于實效,過于拼硬件而不注重內容;捆綁電信運營商的,那是傳統終端手機思維。智能手機的通信量在下降,應用和數據量勝出,更何況電信運營商自身也在推出一堆修改過的安卓系統試圖救市,目前看效果不佳。
最看好的還是華為。
別的不說,華為有電信運營商背景,加上“狼性”基因,做成手機不難。它做手機不是沖著市場份額、只賺眼前的錢,而是立足長遠戰略規劃。要不然,“余瘋子”怎么會橫空出世?
以后“BYOD”(自帶設備上班)成為主流,誰掌握了終端市場,讓消費者能用起來,誰就掌握了企業市場。華為的戰略是“云管端”,穩住電信市場不下滑,大力拓展企業市場,布局終端融合“云計算”。在這一條線的布局中,華為缺的是終端品牌認可和企業解決方案,所以,要彌補其中的一塊短板,華為才會大力氣做終端,先拼硬件博名聲,再做渠道鋪貨,最后做品牌。現在來看,第一步算是成功了。
如果國產智能手機都能按照這樣的思路,就再也不會出現2G時代的局面:一窩蜂上手機,又一窩蜂潰不成軍。
所以,智能時代,國產手機大有可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