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互聯網公司的總部大多位于國內信息設施最好、融資機會最多的大城市。然而,如果將北、上、廣、深、杭的城市人口都加在一起,也只有7500萬。即使這些人都上網,也僅占中國5億網民的15%——中國網民的主體分布在數百個三四線城市中。2011年下半年,筆者針對三四線城市網民的現狀進行了調查。
變化中的三四線城市
三四線城市正在發生劇變。這些城市是中國今日城市化進程的前沿地帶,也是商業與品牌的新戰場。三四線城市的年輕人身處劇變當中,要理解他們的生活,首先要理解城市經濟和社會環境的變化。
第一個變化是蓬勃發展的經濟。城市化進程是中國現階段最重要的社會發展趨勢之一。2011年底,中國的城市化率達到51%,城市人口超過農村人口。隨著城市居民消費能力的不斷增加,三四線城市的年輕人已經不滿足于僅購買物美價廉的商品,他們的品牌意識和對消費體驗的追求正在迅速加強。
經濟發展對互聯網的直接影響是:上網的門檻正在迅速降低,無論是在電腦端還是手機端。在三四線城市,智能手機已經成為手機市場的主流產品,在年輕人當中的普及率也超乎想象得高。電信運營商在三四線城市競爭激烈,白熱化程度甚至在狹小的電梯間內都能感受得到。無論是硬件配置、還是帶寬和上網資費,三四線城市與大城市都已經相差無幾。但盡管經濟發展迅速,年輕人的生活仍然面臨結構性限制。
第二個變化是城市圈的形成。三四線城市的發展,往往受到周邊大型中心城市的帶動。隨著交通出行的時間成本逐漸下降,由一個大城市和若干鄰近中小城市組成的都市生活圈逐漸形成。很多三四線城市里的中等以上收入人群,常常會定期到周邊的大城市進行購物和娛樂。而本地城市文化的發展,也常常受到周邊大城市的都市文化的強烈影響。
調查發現,唐山的iPhone手機全部是從北京中關村進貨;徐州出現了上海建筑風格的老東門時尚街區;伴隨著輕軌的開通,“廣州-佛山-肇慶”半日生活圈即將形成;到長沙去購物也成為了家住益陽的小穎一家周末的定期安排。
年輕人的社交生活
中小城市的年輕人更愿意進行群體活動而非個人活動。首先,中小城市的年輕人更愿意和朋友在一起,很多年輕人甚至是和自己的朋友一起,接受筆者的訪談。其次,由于大家的工作和生活節奏相似,就業機會相對集中,使得大家在收入和生活節奏上的差異不大。個體生活的趨同,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中小城市的年輕人對擴大社交圈的意愿。
“我有一些從小玩到大的朋友,原來一起念書,現在都在益陽上班,大家生活都差不多,賺的錢也差不多。可能有的人一個月多一兩百塊,你說有什么差別?”來自益陽的俊龍說。
那么,三四線城市的年輕人如何使用社交網站?
一方面,越來越多的國際品牌進入三四線城市,使更多的年輕人愿意在本地發展;另一方面,友誼至上的生活態度,以及個體生活的趨同,使得中小城市的年輕人更樂于維持深化現有的關系鏈,而非不斷拓展關系鏈。
調查發現,用戶對社交網站的需求是一個不斷演變的過程。用戶使用社交網站的不同時期,核心需求是有差異的。在進入社交網站的早期,用戶的核心需求是建立關系,用戶的興奮點是在社交網站內尋找自己小學、中學、大學等各個時期的朋友。特別是一些由于出國、搬家或手機換號而遺失的社交關系,在通過社交網站找回并重建之后,帶給了用戶驚喜,有效提升了產品的用戶價值。
在用戶使用社交網站一段時間后,新增好友的擴展速度逐漸放慢,社交圈趨于穩固。在這一階段,用戶最關注的是朋友們在發布和分享哪些內容。
此后,一部分社交網站的活躍用戶會進入第三個階段——篩選內容。這些用戶在社交網站內有大量的好友,用戶開始主動對社交網站里的內容進行分類和篩選。通過對不同類型的內容貼標簽,用戶開始只接收自己感興趣的內容和信息,甚至會去參加該興趣群體組織的活動,并認同自己成為其中一員。在這一階段,興趣圖譜才開始形成。
在三四線城市,年輕人最普遍使用的社交工具仍然是QQ和QQ空間。此外,有幾位學生用戶提到他們在使用人人網或朋友網,目的是為了和外地的朋友保持聯系。不出意料的是,幾乎沒有年輕人提到過自己正在使用開心網和豆瓣網。這也是三四線城市缺乏白領文化和興趣文化的網絡表象。
綜上所述,社交網站類產品的作用,并不僅是擴展用戶的關系鏈,起到“連接世界”的作用。筆者在三四線城市的觀察發現,用戶同樣需要通過在社交網站內分享和消費內容,這種分享會讓人與人之間的關系更加緊密。對于生活安逸、追求穩定的中小城市年輕人來說,此類需求或許是更重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