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么現在的孩子越來越嬌?一感冒發燒就得打抗生素,一咳嗽就是一個多月,不是貧血就是缺鈣?其實,是孩子的免疫力變差了。
【免疫力從何而來】
[病例回放]
洋洋今年2歲了。從出生6個月開始到現在,他就一直愛生病。經常是這個病還沒好,那個病又來了,有時甚至一周就要打兩次針。洋洋現在體重20斤,個子也只有83厘米,和同齡孩子比是又矮又小。“我的寶寶總生病是不是抵抗力太差了?”洋洋的媽媽心急如焚地詢問醫生。
什么是免疫力
幾乎所有父母都知道,免疫力強的孩子才不容易生病。可很少有人能清楚地解釋什么是免疫力。遼寧省人民醫院兒科主任醫師胡國斌說,免疫力,也叫抵抗力,簡單地說就是人體免于各種病原微生物侵害的能力。健全的免疫系統具有三大功能:一是防御功能。保護機體不受損害,幫助機體消滅外來的細菌、病毒以及避免發生疾病;二是穩定清潔功能。不斷清除衰老死亡的細胞,保持體內的凈化更新;三是監控功能。及時識別和清除染色體畸變或基因突變的細胞,防止癌瘤的發生。
人體三道免疫防線
免疫系統是一個由許多環節共同發揮作用的系統,不同環節起到不同的作用。人體共有三道免疫防線:第一道防線是由皮膚和黏膜構成的,它們不僅能夠阻擋病原體侵入人體,而且它們的分泌物(如乳酸、脂肪酸、胃酸和酶等)還有殺菌的作用;第二道防線是體液中的殺菌物質和吞噬細胞。這兩道防線是人類在進化過程中逐漸建立起來的天然防御功能,特點是人人生來就有,對多種病原體都有防御作用,因此叫做非特異性免疫;第三道防線主要由免疫器官(胸腺、淋巴結和脾臟等)和免疫細胞組成的。它是人體在出生以后逐漸建立起來的后天防御功能,特點是出生后才產生的,只針對某一特定的病原體或異物起作用,因而叫做特異性免疫。
孩子過6歲才不愛生病
兒童的免疫力是如何形成的呢?據胡國斌介紹,在子宮內,胎兒能從母體獲得一部分免疫球蛋白。胎兒從母體獲得的這部分特異性免疫抗體在出生以后可以繼續發揮作用。但隨著嬰兒月齡的增加,來自母體的這部份免疫球蛋白濃度會逐漸下降到最低點,一般到8個月時,幾乎完全消失,所以6個月以上的孩子最容易生病。
胡國斌說,孩子在6個月至3歲期間自身的免疫系統還沒有完全被激活,醫學上稱之為“生理上的免疫功能不全期”。這段時期,盡管孩子機體內抗體逐漸增加,白細胞也漸趨成熟,不過因為生活接觸面逐漸擴大,感染病原體的機會愈來愈多,孩子也會時常生病。舉一個簡單的例子,如果大人從外面回來,還沒洗手就抱孩子,很可能就把沾在手上的病菌傳染給孩子。隨著年齡的增長,由于疾病的反復刺激,體內抗體逐漸增多,孩子的免疫力慢慢地增強,大約到了六、七歲左右,孩子的免疫系統基本建立起來,生病的次數也就慢慢減少了。
【孩子免疫力為何變差】
[病例回放]
“為什么我家寶寶每個月都要感冒一次呢?出生才10個月已經感冒了六次。”年輕媽媽許女士對寶寶一直照顧得十分細心,從不讓寶寶吹冷風,寶寶的奶瓶也消毒嚴格,衣服也會注意保暖,發現身邊人患感冒時會及時采取隔離措施,可是為什么寶寶還是經常感冒呢?
五大原因導致孩子免疫力差
1.城市環境污染
北京中醫藥大學博士羅大倫認為,現在城市化嚴重,是導致孩子疾病越來越多,免疫力降低的不可忽視原因。城市化帶來的第一個問題是環境污染,比如說每天汽車尾氣充斥街頭,孩子的呼吸系統是最嬌嫩的,呼吸頻率比大人要快很多,對空氣污染物的接觸度更高,所以環境污染對孩子的影響十分大。有數據表明,很多疾病,比如哮喘,城市孩子比鄉村的比例高很多,發達國家比不發達國家高很多。
2.過分干凈
羅大倫指出,城市化的第二個問題是過分潔凈。讓孩子保持絕對的干凈,不許接觸任何不潔的物質,其實這是錯誤的,在這樣條件下生長的孩子,免疫系統得不到全面的鍛煉。
3.遺傳因素
孩子的免疫能力與遺傳因素有一定關系。父母要身體健康(包括懷孕時注意保養),使得下一代繼承優良的遺傳因子,是孩子體質強健的重要因素。研究表明,對某些傳染病的抵抗力可能是通過父母遺傳給孩子的。擁有這種基因的家族既不可能患上某些疾病,而且也不會將這些疾病帶回家中。
4.飲食不均衡
足夠的營養是保證孩子生長發育和健康的先決條件。沒有任何一種食物可以同時提供所有人體必需的營養素,所以,孩子飲食要豐富多樣。而一些孩子愛挑食,不喜歡吃蔬菜,經常吃油炸食品,導致了營養不均衡,如蛋白質攝入不足,維生素以及微量元素的缺乏,造成了免疫力下降。
5.濫用抗生素
三歲以下孩子處于生長發育期間,一些器官和組織尚未發育成熟,新陳代謝旺盛,吸收也較快,濫用抗生素很可能破壞孩子體內的免疫力。濫用抗生素對孩子最直接的影響就是導致孩子身體里的細菌耐藥性增強,時間一長,同類的抗生素便對這些細菌無可奈何,只能應用高級別的藥物,這樣就會導致一種惡性循環。有研究證明,在1歲內曾接受抗生素治療非呼吸道感染的小孩,在其7歲時罹患哮喘的風險是在1歲內未曾接受過抗生素治療的小孩的2倍。接受治療的次數越多,其罹患哮喘的風險越大。
孩子免疫力低下的3個信號
信號1
癥狀表現:孩子每次得病較重,持續時間也較長;患病為敗血病、惡性腫瘤等。
屬于類型:先天性免疫低下
需要治療否:屬于病態,需要治療。
恢復關鍵:醫學上也稱為免疫缺陷,先天性免疫低下多由基因突變引起,因此具有遺傳性。先天性免疫低下的治療,需要根據病情采用不同的措施,一般治療較困難,治療也是長久的。
信號2
癥狀表現:孩子由于感染、藥物不當、營養不良等,導致免疫力低下。
屬于類型:后天繼發性免疫低下
需要治療否:屬于病態,需要治療。
恢復關鍵:清除可能損害免疫系統的病毒或細菌病灶;更改或停用引起免疫低下的藥物;及時對癥治療可能影響到免疫系統的疾病。去除這些不良因素后,孩子的免疫功能大多會逐步恢復。
信號3
癥狀表現:主要是上呼吸道感染,如感冒等,而不是肺炎、腦膜炎、敗血癥等嚴重感染。經常是由于天氣變化、生活環境改變等日常情況引起的,通常可自行痊愈。
屬于類型:生理性免疫低下
需要治療否:正常現象,通常不需要治療。
恢復關鍵:與成人相比,孩子更容易感冒,這就是因為孩子存在生理性免疫低下。生理性免疫低下是每個人在成長過程中都必須經歷的,屬于正常現象。
免疫力低下影響寶寶健康成長
醫學研究發現,孩子自身免疫力低下,極易給未來健康埋下“隱患”:
1不高:孩子本身身體發育滯后,個子長不高。
2.不快:孩子智力發育水平低,反應慢。
3.不強:孩子身體素質不強,易過敏,對環境的適應能力較差,尤其在季節交替的時候,或者是寒冷的冬天,常常發生感冒、發燒、反復呼吸道感染的現象。
【中醫解讀】
小兒臟腑經絡柔嫩,精氣未充
“兒童是一個特殊群體,與成人相比,中醫認為,小兒五臟的生理特點表現為‘肺氣不足、脾肺不足、腎常虛、心肝有余’”。遼寧中醫藥大學附屬醫院兒科主任王雪峰解釋道,小兒出生之后,五臟六腑都是嬌柔嫩弱的,其形態結構、四肢百骸、筋骨肌肉、氣血津液、氣化功能都是不夠成熟和相對不足的。由于小兒臟腑經絡柔嫩,精氣未充,腎陰不足,感邪后易化熱、化火,引動肝風,心火易炎。
反復呼吸道感染最常見
孩子免疫力低下有哪些表現呢?首先是呼吸系統疾病高發。從病理和發病學來看,小兒患肺系病癥占臨床病例60%左右。主要表現為呼吸系統疾病,如反復呼吸道感染、哮喘、經常感冒發燒等;其次是消化系統疾病,約占臨床病例20%左右。主要表現為消化系統疾病,如厭食、食積、腹瀉、嘔吐等;還有泌尿系統疾病。如泌尿道感染、腎小球疾病等。
急則治其標,緩則治其本
王雪峰認為,兒童的身體調理分為兩個階段,即疾病急性發作期和疾病平穩期。在疾病發作期,如果不先治其標病,不僅會影響疾病的治療,甚至危及患兒的生命,所以這個時期要遵循“急則治其標”的原則,先治其標,后治其本。到了疾病平穩期,要本著“瘥后防復”的原則,可以采用食療、推拿、按摩等方式,在平緩之中,見到日日改善的效果。
“舉個例子來說,眼下東北地區正值春夏之交,呼吸系統疾病高發。對素體內熱、火嗽兒童,或肝火犯肺的患兒,可以先服用羚羊清肺散或四季抗病毒口服液等清熱瀉火的中藥、宣發肺氣,止咳平喘。等到孩子癥狀消退了,就要側重補益肺脾之氣了,可讓孩子口服些玉屏風散,或者吃些益肺脾的食物。另外,我建議每年三伏、三九天家長給孩子進行中醫傳統伏九貼敷,它對反復呼吸道感染、哮喘、慢性支氣管炎、肺炎等呼吸系統疾病有很好的效果。”王雪峰說。
脾胃虛弱是病根
羅大倫認為,如今孩子很多非常復雜的疾病,最后診斷再三,還是從脾胃那里找到發病的根源。在中醫里面,脾胃屬土,肺屬金。在五行里面,土生金,也就是說,土是金的母親,這樣,脾胃和肺的關系就明晰了——脾胃是肺的母親。中醫里面有個習俗,就是“虛則補其母,實則瀉其子”,按照這個治療原則,如果肺虛,那么就要補肺的母親——脾胃。
脾胃還和肝、腎有著密切關系。羅大倫說,中醫認為,“土虛則木搖”。肝屬木,脾胃屬土,所以,如果孩子肝不好,病根還是在脾胃。再看看脾胃和腎的關系。腎是先天之本,脾胃是后天生化之源,我們腎里面的腎精,是從先天繼承來的,但是,出生以后,就要靠飲食吸收的精微物質和呼吸吸入的精微物質結合,再結合先天之精,最后形成腎精,儲藏在腎中,這是我們生存的根本,所以如果脾胃虛弱,則會影響腎精,導致孩子生長緩慢。
積食容易導致外邪入侵
孩子脾胃出現問題,主要分兩個方面,一是積滯,一是虛弱。所謂的積滯,就是本來應該運化的食物,沒有完全運化,結果形成了積滯。有的家長會問,給孩子吃的已經非常少了,怎么還有積滯?答案就是:積滯并不一定是食物停留,可能還是一些其他的病理性產物。有的食積孩子就是胃口不好,不吃東西,面黃肌瘦,肚子大,而有的孩子則表現為非常的能吃。
中醫認為,孩子的脾胃之氣還沒有那么足,運化之力不夠,如果吃了過多的食物,會導致食積,而食積就阻礙了氣機的正常運行,這樣外邪就容易入侵了。所以在兒童中,因為食積導致的外感病很多,如發燒、咳嗽、打噴嚏等。很多小患者,用常規的治療外感的方法分毫無效,結果,加入消食導滯的藥物,立刻就能見效。
脾胃虛弱的孩子吃吃八珍糕
很多家長都有這樣的經歷:孩子感冒了,咳嗽,于是趕快去醫院,到處求訪名醫。吃了很多藥,見效很慢(因為孩子的正氣不足),然后經過漫長的治療,終于有些恢復了。結果,天氣突變,孩子又開始病了。羅大倫認為,這個時候,調補脾胃,可用八珍糕的思路。
八珍糕,是明代外科大家陳實功創立的,主要成分是一些藥食同源之物,主要是太子參(或者黨參)、白術、茯苓、山藥、蓮子肉、薏苡仁、芡實、白扁豆等。中醫講究藥食同源,用平淡的食品,最終調和脾胃,解決大問題,這也是八珍糕被清宮御醫評價為“醫中正道”的原因。
在八珍糕這個方子里面,山藥、蓮子肉、白扁豆都是滋補脾陰;黨參和白術是滋補脾陽的;茯苓和薏苡仁是祛濕的;芡實是收澀的。這樣一來,整個方子有陰有陽,有升有降,平和有偏,這些看似平和的食物,其實在補足脾胃之氣的過程中,可以起到很大的作用的。
羅大倫指出,這些都是藥食同源之品,并不是我們平時隨便拿薏苡仁、白扁豆來吃吃,就能解決問題的,需要在中醫理論的指導下,有一個非常精確的調整。“比如,孩子舌苔厚膩,就要增加薏苡仁等藥的分量,增加泄濕之力。舌苔薄了,就要增加補脾的藥物的比例。然后,根據舌質紅的程度,來調理藥物的增減,這是在補陰和補陽之間平衡,因為舌紅者為脾陰不足,舌質淡白者為脾陽不足。另外,八珍糕也是藥,不可自己隨意服用,在癥狀好轉后,就可以停止不用再服了。”
【手把手】
羅博士的八珍糕配方(僅供參考)
黨參三十克左右,白術三十克左右,茯苓五十克左右,如果舌苔厚,薏苡仁的量就用得多,會用到一百克左右;如果舌苔薄,用五十克就可以了。
蓮子肉、芡實、山藥各五十克。白扁豆通常用三十克,如果服用者平時大便干燥,就不需要用白扁豆來收斂止瀉了,我一般會去掉白扁豆,用杏仁五十克來替代,因為杏仁有開肺氣通大腸的作用。
【答疑解惑】
【上海 楊女士】給孩子打防疫針是不是越多越好?
【胡國斌】兒童免疫程序包括計劃免疫(即國家衛生部規定的計劃免疫)和計劃外免疫。一般來說,孩子完全計劃免疫,就可以免受或大大降低大多數常見傳染病的傳染。計劃外免疫主要是一些我國沒有列入計劃免疫而國外大多已經進行接種的疫苗,經過幾年的臨床接種,這些疫苗大多能達到預防這些傳染病的效果,或者患有這些傳染病時也較未接種的孩子病情要輕,但是出現的副作用也比計劃免疫的要多。所以,這部分疫苗可以選擇性的接種,不一定每種疫苗都接種。過多注射疫苗,有時反而會使免疫力降低,甚至無法產生免疫力,這在醫學上叫免疫麻痹。就好像我們吃200克的食物就飽了,獲得的營養足以維持生命和工作,但為了多獲得些營養而拼命多吃,吃500克、1000克,表面看來吃進去的食物多了,獲得營養會幾倍增加,但事實上,由于胃腸的功能不勝重負,反而會因消化不良而減少營養的吸收。所以,預防針并非打得越多越好,家長要按照國家制定的統一的計劃免疫程序來施行,可以在醫生的指導下,選擇性的接種計劃外的疫苗,這樣既可達到防病目的,又減少副作用的發生。
【大連 夏女士】 我在給孩子接種疫苗時,醫生會問,是打進口的還是國產的,進口的疫苗往往比國產的貴很多,是不是進口的疫苗比國產的好?國產和進口的疫苗區別在哪里呢?
【胡國斌】造成兩者在價格上的巨大差異,主要是因為選擇疫苗毒株和培養工藝不同,使其產生的抗體數量會有不同。另外,保護期的時間長短,副反應的大小等方面也都有區別。一般來說,孩子完成國家計劃內的免疫就能夠免受或大大降低大多數傳染病的傳染了。
我這里要提醒廣大家長,不管是進口還是國產的疫苗,都是經過國家嚴格的檢驗,都是安全有效的。在給寶寶接種進口疫苗前,還應先咨詢醫生,看寶寶的體質是否適合。不同的寶寶,接種疫苗后的副作用反應會有所差異。
【沈陽 吳女士】 我的孩子經常感冒,身邊有很多家長推薦我給孩子打丙種球蛋白,說是能提高孩子的免疫力,真的是這樣嗎?
【胡國斌】這種認識是不完全正確的。丙種球蛋白是從人的胎盤血液或健康人血液中提取的,屬于被動免疫制劑。主要用于近期與傳染病密切接觸,又沒有獲得相應主動免疫力的人,注入人體后可以馬上獲得免疫力。這類制劑注射到人體中很快就排泄掉,預防時間短,大約3-4周左右,而且,它又是血液制品,有一定的傳播經血液傳染疾病的風險。所以,它只能作為一種臨時應急的措施,比如,重癥肺炎患兒,重癥手足口病等危害兒童生命的疾病。丙種球蛋白雖然具有一定的抗御疾病能力,但其中所含的抗體,并不是針對某一種特定細菌或病毒的特異性抗體,因此不是萬能的預防藥。況且引起感冒的病毒種類多,又經常發生變異,所以使用丙種球蛋白并不能有效地減少感冒發生。
【北京 傅女士】給孩子吃蛋白粉、牛初乳能提高免疫力嗎?
【胡國斌】 現在牛初乳和蛋白粉的功能被宣傳夸大了很多倍,乃至有些父母誤認為,吃得越多,孩子免疫力越強,越不容易得病。我建議父母不要給孩子吃蛋白粉,一是因為蛋白粉的蛋白質純度太高,孩子的肝腎發育還不成熟,吃多了容易加重肝腎負擔。二是蛋白粉的主要成分多為大豆卵磷脂,孩子完全可以從日常飲食中獲得這種營養素,完全沒必要靠吃蛋白粉來補充,而且植物蛋白不如動物蛋白。再說說牛初乳。目前科學家們只是研究了牛初乳素中含有多少免疫物質,這些免疫物質應用到嬰幼兒身上究竟有多大的作用還沒有一個準確的結論。要提高孩子的免疫力,母乳才是最好的天然免疫品。對于媽媽奶量不足或無法母乳喂養的孩子,家長最好也要選擇類似母乳成分的配方奶粉。
【蘭州 姜女士】我女兒今年四歲了,從小至今,一直體質虛弱,反復發燒感冒。可不可以通過藥物來增強她的抵抗力?
【胡國斌】對于那些先天免疫力低下的兒童,比如早產兒、多胎兒、還有先天性疾病的孩子,可以采用轉移因子、匹多莫德等免疫調節劑,一般要堅持使用2個月左右才見效。對于那些愛感冒發燒,屬于生理性免疫低下的孩子,我建議還是先通過平衡營養、加強體育鍛煉,養成良好的生活和運動習慣,來提高自身的免疫力。當然,必要時也可以使用免疫調節劑。
【免疫力升級“處方”】
六招增強孩子免疫力
1.鍛煉身體
讓孩子從小進行“三浴”鍛煉(即空氣浴、陽光浴和水浴)。嬰兒滿月后就應該盡早進行戶外活動,晴天讓孩子多曬太陽;大孩子每天堅持到戶外做體操、跑步、跳繩、玩游戲,多進行溫水浴等,還可以讓孩子在家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如疊被子、掃地等。此外,居室要定時開窗通風,保證空氣新鮮。在冬春季和流感季節,盡量不要帶孩子去公共場所,如大商場、影劇院和娛樂場所,以免染上疾病。
2.免疫接種
國家衛生部規定的孩子從小按程序進行的免疫接種,可以有效地預防各種傳染病對小兒的侵害。
3.不必過于干凈
免疫系統能對傳染病源形成免疫記憶,萬一再次遇上,可以很快將其消滅。如果過分干凈,抵抗力反而減弱,并可能導致過敏和自體免疫失調。另外,抗菌清潔用品會使微生物抗藥性問題更嚴重,只要使用一般肥皂和水就可達清潔的效果。
4.充足的營養
足夠的營養是保證兒童生長發育和健康的先決條件,也是增強免疫力的根本方法。首先要讓孩子吃夠母乳,延長斷奶時間至出生后第2年,因為母乳中含有大量免疫活性物質和抗體,可以抵抗多種病毒和細菌;平時還要給孩子多吃高蛋白飲食,如牛奶、雞蛋、豬肝及瘦肉末等,特別注意在飲食中多補充鐵劑、鈣劑和維生素A、維生素C、維生素E和β―胡蘿卜素。
5.足夠的睡眠
睡眠不良會讓體內負責對付病毒和腫瘤的T細胞數目減少,生病的機率隨之增加。專家建議成長中的孩子每天需要8~10小時的睡眠,如果你的孩子晚上睡得不夠,可以讓他白天小睡片刻。
6.減少污染
有關調查顯示:68%的疾病與室內污染有關,80%~90%的癌癥起因與居住環境和生活習慣有關。這些污染物包括進入室內的大氣污染物、人體自身新陳代謝及各種生活廢棄物的揮發成分,如粉塵、皮屑、棉絮、纖維、重金屬;來自寵物的污染、建材裝飾材料、日常生活用品如化妝品、殺蟲劑、噴香劑、清潔劑等。要注意定時打開門窗換氣,每天至少2次,保證孩子房間空氣流通。多帶孩子到空氣清新的公園、綠地等處做戶外運動,以增強兒童體質,提高他們的免疫力。
按摩穴位也能提高免疫力
百病源于經絡堵。遼寧中醫藥大學附屬醫院康復中心按摩技師袁敏哲建議家長每天堅持給孩子按摩以下穴位,對增強免疫力,防治疾病有很好的效果。
穴位1:大椎穴
找穴位:大椎穴位于第七頸椎與第一胸椎棘突之中點。
按穴位:將手掌搓熱后以中指或大拇指按壓約30秒,并連續按壓5次以上。或者以手握空拳的方式,以拳頭下緣肌肉輕輕地敲打3~5分鐘。袁敏哲表示,大椎穴能提升陽氣,調節內分泌,提高免疫力,通經活絡。
穴位2:足三里穴
找穴位:足三里穴位于外側膝眼下3寸,脛骨外側約一橫指處。
按穴位:以大拇指按壓左右兩邊的足三里穴各約30秒,連續按壓5次以上,或者手握空拳,以拳頭下緣的肌肉敲打數分鐘。足三里穴能夠健脾和胃、調中理氣、強壯身體。
穴位3:膻中穴
找穴位:膻中穴位于兩乳頭連線的中點處。
按穴位:搓熱手掌后,以中指按壓膻中穴約30秒,并且持續按壓5次以上。膻中穴與心肺功能有著密不可分的關連,適當地按壓此穴,將有助于提升能量,并具有改善咳嗽、心悸、胸悶、腹痛等健康問題的能力。
穴位4:中脘穴
找穴位:中脘穴位于上腹部的正中央,胸口劍突與肚臍連線的終點,肚臍往上算約6個指頭寬處。
按穴位:搓熱手掌后,可將手掌或中指按壓中脘穴約30秒,并且連續按壓5次以上。由于胃、膽、大腸、小腸、膀胱、三焦皆集中于中脘穴,因此它又被中國著名的古醫書《難經》稱為“腑會中脘”,意為六腑之氣皆交會于此,因此可改善一切與消化、膀胱有關的疾病。
穴位5:天樞穴
找穴位:天樞穴在寶寶的肚臍向左、向右旁約寶寶三個手指頭寬處。
按穴位:以中指或是大拇指按壓天樞穴約30秒,且連續按壓5次以上。亦可以手握空拳的方式,以拳頭下緣的肌肉輕輕地敲打左右兩旁的天樞穴約2~3分鐘。天樞穴可平衡身體上下的系統,尤其對于消化系統有著相當大的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