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如果不懂美國大選是怎么回事,那么去電影院里尋找答案吧。
人都說美國大選是“一場游戲一場夢”,這其中自然少不了美國夢的“造夢機器”好萊塢。在美國,一個人愛不愛看電影,往往是判斷你是民主黨還是共和黨支持者的依據(jù)。
據(jù)統(tǒng)計,好萊塢的電影人多半是高舉“自由主義”大旗的民主黨人士。2011年上半年,民主黨人平均觀影5.7場,而共和黨人還不到4場。原因之一是有52%的共和黨人他們會因為不贊成演員的政治觀點而不看他/她的電影,而只有36%的民主黨人表示不會這么干。
喜歡看家庭片的,多半是共和黨人,例如《音樂之聲》、《美好人生》;而喜歡看重口味和新潮口味的,多半是民主黨人,例如《蝙蝠俠》、《社交網絡》、《阿凡達》之類。62%的民主黨人認為好萊塢電影準確地反映了美國的現(xiàn)狀,而只有39%的共和黨人贊同這一點。開放的民主黨人宣稱喜歡到電影院看片,而保守的共和黨人更喜歡躲在家里看碟,聲稱這樣才能保護個人隱私不受侵犯,至于看的碟內容如何,鬼才知道。
盡管美國電影人中以民主黨擁躉居多,但共和黨影星的政治影響力更大,比如前總統(tǒng)里根,前加州州長施瓦辛格以及美國前步槍協(xié)會主席查爾頓·赫斯頓。
之所以說這些,是因為目前國內正在上映的大片《蝙蝠俠3·黑暗騎士的崛起》把這場“黨派電影文化之爭”推到了極致。
2012年7月20日,美國科羅拉多州奧羅拉市《蝙蝠俠3》的首映現(xiàn)場,24歲的白人男性向電影院內的觀眾開槍,造成12人死亡,59人受傷。兇手霍爾姆斯攻讀神經學博士,他當時一身黑衣,身著防彈背心,自稱扮演的是專和蝙蝠俠做對的“小丑”角色,
這起距離大選只有3個多月的槍擊案,立即為美國兩黨互相攻擊提供了“炮彈”。民主黨聲稱霍爾姆斯是“注冊共和黨人”,但事后證明這是個烏龍,兩個霍爾姆斯只是同名而已。共和黨則聲稱霍爾姆斯是民主黨的擁躉,因為他是個狂熱的《蝙蝠俠》影迷。
然而真正把“蝙蝠俠槍擊案”引申到“槍支控制”這樣的大選議題上的,則是幾年前高調退出共和黨,正籌劃以獨立身份競選總統(tǒng)的紐約市長布隆伯格。他表示,“我們有權利聽聽你們(奧巴馬與羅姆尼)講述一下對于槍支問題的立場,特別是將如何處理槍支問題,要具體的而不是籠統(tǒng)的。”
相比來說,民主共和兩黨則要低調的多,因為不控槍會理虧,控槍可能會得罪擁有槍支的美國32%的家庭。
盡管如此,奧巴馬的競選團隊熱衷于拿《蝙蝠俠3》來給競選對手羅姆尼抹黑。早在電影上映前夕,美國民主黨競選顧問克里斯·黎恩就把共和黨總統(tǒng)候選人羅姆尼同電影中的大反派“貝恩”聯(lián)系在一起,因為“貝恩”同羅姆尼90年代自創(chuàng)的“貝恩資本公司”諧音。民主黨顧問、前總統(tǒng)克林頓的助手勒翰干脆說“無論是貝恩公司的領導人(羅姆尼),還是影片中的“毒藥”貝恩,都是高智商的反派代表。他們都擁有一個有權有勢的父親,通過掠奪社會大眾在海外賺取了巨額利益,卻試圖掩蓋這一過去。”
有“白宮敵人”之稱的右翼電臺節(jié)目主持人、共和黨人拉什?林堡則在脫口秀節(jié)目中質疑說:“你們認為這部電影給那個四處殺人放火的惡棍取名“貝恩”是偶然的嗎?”他聲稱這是好萊塢攻擊羅姆尼的陰謀。然而,事實上,“貝恩”這個角色名字早在1939年《蝙蝠俠》漫畫最先出現(xiàn)的時候就已經有了。
《赫芬頓郵報》則把《蝙蝠俠》系列看作是一部影射當代美國社會的寓言。影片中的“哥譚市”就影射了有黑幫傳統(tǒng)的奧巴馬陣營根據(jù)地芝加哥。《蝙蝠俠·黑暗騎士》中檢察官丹特的經典臺詞:“黎明前的夜是最黑
暗的”,反映了經濟危機下美民眾的感受。《蝙蝠俠》系列中的小丑、貝恩等反派試圖摧毀哥譚市,被看作是“911”的翻版。《紐約時報》聲稱,《蝙蝠俠》本身就是將9.11主題置放于電影中的方式。而片中貝恩煽動市民“占領哥譚”的情節(jié)則被共和黨保守派撰稿人海瓦德解讀為奧巴馬所支持的“占領華爾街運動”的“野蠻版本”。民主黨則反唇相譏說,片中大反派更像是共和黨支持的“茶黨”無政府主義的翻版。
至于片中的其他角色,也充滿了隱喻色彩。早在1954年,心理學家魏特漢就從《蝙蝠俠》漫畫中看出蝙蝠俠和他的伙伴羅賓之間的“同性戀”關系。而今年4月,奧巴馬首次公開表態(tài)支持同性戀婚姻,則使共和黨人從《蝙蝠俠》中抓到奧巴馬的影子。奧巴馬聲稱最喜歡影片中的“貓女”角色,則代表了奧巴馬的重要票倉,也就是獨立女性的形象。
2004年,支持民主黨的紀錄片導演邁克爾·摩爾拍攝的《華氏911》,給大選造成了不小的影響。而本來是一部純粹娛樂性的好萊塢商業(yè)大片《蝙蝠俠3》,卻被兩黨的競選團隊解讀出了豐富的政治深意,這恐怕也是美國最杰出的“70后”導演克里斯托弗·諾蘭的意外收獲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