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0歲的海軍少將,上了20年電視,點評軍事熱點,分析國際局勢,幾乎成為眼下家喻戶曉的電視明星,他粉絲眾多,爭議也不少,在他背后,幾乎可以看到一個復雜的中國輿論場,觀點分裂、價值觀沖撞的不同群體的躁動。
身高1米81的張召忠,到哪都會被人認出來,“喲,那不是電視上說軍事的將軍嘛!”這位60歲的海軍少將,是中國人民解放軍國防大學的教授,又是中央電視臺的軍事評論員。
做了40多年軍人,上了20多年電視的張召忠,很早就博得名聲,在他三十來歲時,就發表了眾多專業軍事論文,而最近幾年,他在央視上屢屢就國際熱點話題發聲,在獲得眾多粉絲的同時,也幾乎獲得了數量差不多的反對者,分化成支持者“忠蜜”和反對者“忠黑”兩派。
越爭議,越走紅。他似乎從不被那些爭議所累,依舊到處出席講座,參加電視臺節目錄制,堅持寫作,陸續推出自己的軍事著作,四處與讀者見面,享受著粉絲們的尖叫和歡呼。
簽名、售書、合影,閃光燈一次次在爭議之后高頻率亮起。
海軍少將很忙。
<b>“你就是當面罵我,我也不和你爭辯”</b>
8月25日這天,他坐在偌大的客廳里的沙發上,抱著寵物犬貝貝,有些慵懶,像個居家老頭兒。
與此同時,在網絡上,關于他的爭論依舊不休。忠蜜覺得他說話大膽,解氣,敢向日美叫板,而忠黑們則不屑地認為,這人說話“太左”“不靠譜”,有時墻頭草,有時簡直就是“烏鴉嘴”,對一些國際局勢的預判常常失誤或者南轅北轍。被廣為傳播的一個例子是,新聞里說他曾預測朝鮮火箭發射成功率80%,但事實上,那次發射失敗了。這被認為他不按客觀事實說話,而為“老朋友捧臭腳”。
前不久菲律賓與中國因為黃巖島發生爭端時,有記者來問他,會打仗嗎?他就說,戰爭的可能有30%,經濟制裁的可能有30%,政治外交有40%。后來被一些媒體理解為“張召忠叫板菲律賓,中國軍隊要亮劍”。事后仗沒打起來,他招來很多吐槽。
“我沒有預測,只是分析?!睆堈僦夷锰鞖忸A報來類比,7月21日那天北京下了一天大雨,直到晚上才發布橙色預警,中央氣象臺也預測不準,他們有先進的儀器設備,而我沒有。
他每天都會上網,別人怎么罵他,他都知道,卻不堵心,只是覺得很無聊,“我的節目在任何一個電視臺都是收視率最高的,這是科學的評判。”
“因為我現在影響大,說一句話大家都關注,這很正常。”他說,“妖魔化我的人,一部分是境外敵對分子,這是可以肯定的,因為我老是做維護國家安全的事情;還有一部分是年輕人,他們涉世未深?!?/p>
“我其實就是死豬不怕開水燙,你就是當面罵我,我也不和你爭辯?!睆堈僦艺f。他身后靠窗的鳥籠里,幾只鷯哥發出類似人聲的尖銳嘯叫,他充耳不聞,臉上掛著似是而非的微笑。
<b>上校一夜成名</b>
1952年,張召忠出生在河北鹽山農村,18歲時,中專畢業后入伍。
他被分到某導彈部隊,那個連,指導員是唯一的大學生。他這個初來乍到的高學歷,在當時的環境下,不是什么好事兒,有思想不成熟、封資修的嫌疑。于是他主動要求去做炊事員,剃光頭,然后去喂豬。
過了一陣,首長不想浪費這個人才,就調他去教導隊學導彈技術,又推薦他去上北京大學。于是他開始了阿拉伯語學習。
多年后,張召忠回憶往事,不免感嘆:“我這人沒什么貪心,但有計劃,我不會誤入歧途,一旦涉及就要做到最好?!币粋€佐證是,為了發準阿拉伯語特有的顫音,他做了舌部手術。據說,這只是他所謂諸多犧牲中的一件小事兒。
北大畢業后,他被派到伊拉克做阿拉伯語翻譯,很快兩伊戰爭打響,他第一次經歷戰爭。1981年,他回國,進入海軍裝備研究所,又開始學習英語。學得很快,不久他居然就與人合譯了美國作家湯姆·克蘭西的長篇軍事小說《獵殺“紅十月”號潛艇》。
那時會阿拉伯語的人不多,有很多出國機會,賺很多錢,他們班15人,最后培養出來的才幾個人,在當時屬于搶手人才。但他卻下決心,不再做翻譯。他判斷,再過十年,僅會外語就不再是優勢了。
于是他重新學習軍事裝備知識,慢慢研究,又因為懂英語,看了大量英文原版文獻,在不到30歲就發表了大量相關論文。
1991年年初,海灣局勢驟然緊張,當時身為海軍研究員的張召忠,在山雨欲來之時,就發表了一系列局勢觀察文章,當事后戰爭來臨時,他的很多分析和預判得到印證,這讓他在海軍內部引起轟動。
1992年,中央電視臺軍事部打算與海軍記者站合作一檔節目,名為《三十六計古今談》,一共36集,此時小有名望的張召忠,被選中成為節目的軍方嘉賓主持。這是他第一次“觸電”,他毫無經驗,在這檔需要事先備好臺本的節目里,他找不到感覺,錄了一半,便決定退出,甚至有些心灰意冷,覺得自己不是做電視的料。
1998年,他被調入國防大學,擔任教學研究工作。這年的12月17日凌晨,美軍發動了對伊拉克的空襲,代號“沙漠之狐”。因為幾年前關于海灣戰爭的分析而爆得大名的張召忠,再次被央視邀請,參與特別節目的錄制,水均益等人作為戰地記者,深入伊拉克,張召忠作為專家,在后方演播室連線報道,并適時分析點評局勢。有媒體說,這是“中央電視臺第一次精彩的有關戰爭的電視直播”。
十余年后,張召忠回憶說,這是他的一個轉折點。
次年開春,北約與南聯盟之間的戰爭一觸即發,央視計劃再做一次戰爭直播,張召忠第一個接到邀請,并愿意隨時待命參與直播。
連續的幾天空襲后,到了5月8日,北約部隊的導彈炸毀中國駐南聯盟大使館,造成多人死傷,瞬間引爆了中國國內的憤怒,大批愛國青年上街游行示威。那是民族主義熱情空前高漲的時期。
5月9日和10日,一直關注戰局的張召忠適時在《北京青年報》發表文章,其中一篇題為《戳穿誤炸謊言》,他在文章里措辭嚴厲地說,這并非誤炸。
中國政府恰好嚴正聲明,嚴厲譴責以美國為首的北約的野蠻暴行。與國家聲音保持一致,又與民間情緒一脈相承,這位當時的上校、國防大學科技教研室主任,一夜成名。
<b>“沒有口徑,這就很可怕”</b>
張召忠成名的最初時期,《中國可以說不》一類持民族主義主張的書籍正在熱賣,社會輿論分裂成不同的派系,不同觀點碰撞時臟話橫飛,“勇敢的愛國主義者”,“隨時要向美日叫板”的年輕人,正在成為一個新的群體,并似乎隨時準備走上街頭抗議。
2003年,美國和伊拉克戰爭爆發,此時的張召忠已經被一些媒稱為“中國首席軍事評論員”,并繼續在鏡頭前發言,但這一次,他遇到點麻煩。
時事評論員風清揚長期對張召忠有自己的觀察,他曾寫文章總結:“他(張召忠)認為美軍要受到頑強的抵抗,回報他的是美軍的長驅直入,他認為巴格達是美軍的墳墓,美軍一旦進入,就會陷入大人民戰爭的汪洋大海之中,結果巴格達如一座空城。”
在風清揚看來,張召忠的問題不在于預測和分析是否準確,而是“立場”有問題。此時人們主要在博客和軍事論壇里發表看法。張召忠的形象,從最初的理性、客觀慢慢有了新的內容:用詞雷人,立場偏頗。
張召忠似乎并不忌諱討論這些反對聲音,他還記得,當時有網友搞了中國十個最不受歡迎的人物評選,他榜上有名,“不是排第五就是第六,在我前面有余秋雨,還有張藝謀”。
不過,他說,“老百姓看了以為是真實的,其實可能沒有發生。我會比年輕人看得遠,他們會誤解我,也正因為此?!?/p>
8月20日,他在中央臺做了一期《今日關注》,說釣魚島問題,收視率是1。53,8月26日的一期1。50。他說:“全國好幾億人在看,如果你隨便胡說,那影響多壞?!?/p>
受眾越廣,緊張也就難免。央視的一位速記員告訴他,節目里他的語速比一般人快將近一倍。“所以在單位時間內我傳達的信息量要比別人多一倍,語誤和錯誤難免呀。”張召忠哈哈一笑。
但他承認,真正讓他緊張的,是口徑問題。比如釣魚島問題,正是熱點,如此緊張,上面卻“沒有口徑,這就很可怕”。
“我說什么,就看他們說什么?!彼f自己所有的發言,不過是跟著中央的表態在走。他有兩個參照,一個是國防部新聞發言人,一個是外交部新聞發言人,那是國家的公開的立場。
至今,他上一晚上電視節目的酬勞是800元,還是稅前。但他說,他不在乎這個,唯一怕的是自己說錯話,失去這個平臺。
一晃,他已經60歲,作為副軍級干部,本該在58歲退役,但因為身兼教授,就多干了兩年,組織上覺得他對軍隊建設有用,就調整為專業技術三級,延長了他的服役期,今后需要總政一年一批。
作為花甲老者,他至今堅持上節目不背稿子,很多人夸他記憶力好,他說,其實不然。對領域以外的事情,張召忠常搞不清,那天他帶寵物狗貝貝去洗澡,店家開價128元。他掏出120,然后又給了人家8毛錢硬幣,對方說不對啊,他搞不清了,干脆掏出一把碎票子,“你自己找吧”。
國際評論中,他說起外國人名口若懸河,但卻常常記不住身邊熟人的名字。多年來,他強迫自己對領域內信息的記憶力,他的家里沒成排的書架,他看書的習慣是,看了就扔,讀報刊也是如此,但對那些反對他或意見相左的觀點文章,他會看兩遍,印在腦子里,用時信手拈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