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由富饒的內羅畢出發往北部飛,眼前的色調由飽滿的嫩綠變成干癟癟的褐黃,一列列的越野車經過,掀起那層最古老的滾滾黃土。生命要在這兒存活下來,或許就得像那長滿尖刺的灌木一樣,用根緊緊地抓住土地,用一種被人遺棄后依舊得睥睨世間的神情走下去。全球最大的指南出版公司《孤獨星球》將肯尼亞北部列為2012年的10大目的地,也是被其蠻荒而動人的景致所吸引。
荒涼沙塵與夢想綠洲
當地牧民依舊延續幾百年前的生活方式,牽著一群群的駱駝尋找迷失的綠洲而停留在此。眨眼間,你會以為自己到了美國的西部,在某一刻你會慶幸自己只是一個短暫的過客,然而還是有人愛上這里。20世紀最偉大的探險家之一威福瑞·塞西格,曾經把這里當作家,并認為北部城鎮馬臘拉爾是退休后最理想的隱居之地,雖然在我們這些凡人眼中,那地方只是個住著荒涼和沙塵的小鎮。
為大地帶來一抹抹生動色彩的是當地的桑布魯人,肯尼亞北部最著名的國家公園桑布魯就是以這一族群命名。桑布魯人和馬賽人的文化習俗十分相似,語言也能互通。我們到當地一個桑布魯村莊游覽,受到當地人熱烈歡迎,一身艷麗服飾和首飾的桑布魯人,隨著節奏擺動或跳躍,是這塊褐黃色大地上最燦爛的生命。以放牧維持生活的桑布魯人以牛羊的數目來界定財富,他們的生活十分簡單,成年男子經常得領著全副身家到水草豐美處放牧,女人就守著村莊,看家養兒,過著半游牧的生活,因此到處是家也不是家,房子都是以樹枝和茅草隨意蓋成的,就是為了方便離開。然而現在為了孩子的將來,大部分的桑布魯人都把村子安在學校附近。
游客依舊能輕易的在桑布魯國家保護區內看見他們朝思暮想的五大野生動物,但由于交通不便,這個國家保護區不像馬賽馬拉或安博塞利一樣得接待大量的游客,因此來到這里,你絕對不用擔心草原上的交通阻塞。“除了五大之外,桑布魯還是肯尼亞最容易看見花豹的地區,另外由于地理環境和氣候的不同,這里還能看見其他東非看不見的、在干旱地區生活著的動植物,包括長角羚羊等。”
桑布魯國家公園
放下行李,我們就迫不及待地開始了游獵之旅。對于攝影愛好者而言,占地約300平方公里的桑布魯國家公園的地形更為多變,其中有幾座造型特別優美的大山,為你拍攝的非洲畫面提供美麗的布景。桑布魯也生長著造型類似張開手掌的埃及姜果棕,它們隨風擺動時,似乎在歡迎著不走尋常路的旅人。蜿蜒的棕水河纏繞著整個國家公園不放,滋潤了這里的土地,也成了野生動物密集的地區。我們睜大眼睛特別留意格利威斑馬,圓耳和細密的黑白條紋,讓它看起來更為可愛。桑布魯也是網紋長頸鹿、藍腳索馬里鴕鳥的家園,這些都是東非其他國家保護區難得一見的物種。
我們入住的Ashnil Camp度假村就在保護區內,甚至足不出戶就能觀賞到野生動物,一頭大象經常來到度假村討食物吃,吃完也“識趣”地和我們留留影。幾只漂亮而笨重的犀鳥,一直往玻璃沖去,跌倒了甩甩頭繼續“沖刺”。這個度假村采用帳篷式的設計,一群猴子就經常在帳篷出沒,乘機偷襲我們不小心遺留在陽臺的食物。
百年前,肯尼亞一直是歐洲貴族們熱愛的目的地,狩獵之旅也蔚然成風,然而現在一切已成往事,肯尼亞當局也清楚正是這些野生動物為他們帶來源源不斷的外匯,因此1977年全國禁止獵殺野生動物。目前全國約有10%的土地受到法律保護,肯尼亞總統齊貝吉曾經試圖將安博塞利國家公園降級為國家保護區,并受到輿論的批評,法院甚至裁定總統此舉屬于違法。
然而保護環境和野生動物的責任不應該只落在政府肩上,更多環保組織和當地社區也得積極參與,畢竟他們的子孫后代得永遠在這里生活。在肯尼亞野生動物管理局和國際捐贈者的支持下,不少社區所擁有的大牧場也開放成私營的野生動物保護區,據稱,超過7成的野生動物不在國家公園和保護區內,因此民間的參與更決定了肯尼亞野生動物命運的未來,其中位于桑布魯附近的萊瓦動植物保留地堪稱其中最成功的私營保護區。
越野車駛入了位于肯尼亞北部的萊瓦動植物保留地,這一帶也是著名的犀牛保護區,一望無際的非洲大草原,約40只長頸鹿在我們眼前跑過,揚起團團沙土,頓時,我對非洲的所有想象都得到了滿足。
威廉王子睡過的床
經過兩個小時兜兜轉轉的顛簸,位于半山腰的II Ngwesi度假村才出現了,誰吃飽了沒事干要忍受這樣的舟車勞頓?心里想著,車子就停下來了,30名穿著傳統馬賽服裝的當地人在山腳下,舞動著身體哼著歌謠迎接我們。他們都是當地的馬賽人,擁有并管理這家獨特的奢華酒店,需要這番折騰的迎客方法也肯定嚇壞過不少矜貴的旅人,然而威廉王子可愛死了這家度假村,來了8次,求婚的前一晚就住在這家酒店里。
旅游業很輕易地被視為洪水猛獸,游客正如蝗蟲一樣,所經之處隨即成片荒蕪,道德感重的旅人因此進退兩難,熱愛旅行又擔心自己無心的行為會對一個目的地的生態、文化等造成破壞。這幾年旅游行業中興起的“負責任的旅行”似乎成了救命符,你去哪里并不重要,而怎樣旅行才是關鍵。
這家獲獎無數的酒店可謂社區旅游發展的最佳案例。度假村只有六個客房,由法國設計師設計,采用了當地的建材,天然的樹干加上茅草編織而成的棚頂,整個度假村都沒有直線條。房間設計更是巧妙,低矮的屋檐,能通風也能遮陽,沒采用空調,但一點也不覺得熱,你甚至能將大床推到陽臺上,夜晚讓漫天的星星伴你入眠。
入住于此,旅人不只能通過當地人的引導,感受到當地的文化及生態,酒店所得都用來發展及改善當地人的生活。8年前,當地社區獲得一筆非牟利組織提供的發展經費,如果不妥善規劃,這些錢很容易就被花完,但當地社區決定用來開一家頂級酒店,除了提供啟動的經費之外,非牟利組織還提供專業的服務業培訓等,因此雖然由馬賽人當家作主,但酒店的服務等都十分到位。酒店經理帶我們參觀保育區內的村莊,那是一個傳統的馬賽人村莊,卻是我們此行中看見的最干凈的村子,自助自足讓他們變得更有尊嚴。
肯尼亞有極其豐富的旅游資源,發展旅游業更是理所當然,II Ngwesi的成功,更讓人看到旅游業若能和當地社區緊密結合,而不是建立在剝削當地資源的基礎上,確實可以成為一股正面的力量,為當地社區帶來看得見的明天。
拉穆群島,封存的時間
離開了焦黃色的大地,我們往蔚藍出發。肯尼亞北部沿岸有一串珍珠一樣的小島,此刻正值肯尼亞的冬季,但在拉穆島,夏日永遠不會結束。把身上多余的外套除下,夏日就會在你身上烙下印記,搖頭擺腦的椰樹緊緊依偎著蔚藍海洋和潔白沙灘。所謂的度假,就是應該到拉穆島,躺在樹影下被一本書催眠,讓甜美果汁滋潤你的味蕾,眼前溫柔的海則輕撫你的白日夢。
拉穆群島由七座島嶼組成,位于肯尼亞東北部的海域,飛機降落于其中的曼達島,滿目濕潤潤的綠意,島上卻渺無人煙。曼達島沒有淡水供應,因此當地人都住在拉穆島或泰特島。閑步走到碼頭,對岸就是群島中最著名的拉穆島,島上天際線矮矮的,樓房大多二三層樓高,由水中冒出來,船開得近一點,我們才清楚看見這座島的斑駁和歲月。由珊瑚礁石壘成的房屋,刷得潔白的墻,清真寺的宣禮塔是小鎮海拔最高的建筑物了,顯示了宗教生活依舊是拉穆島的主旋律,整個城市自18世紀至今面容未改,幾乎封存在時間的膠囊里。200年前,拉穆島在阿曼蘇丹王朝的統治下,因象牙和奴隸販賣而繁榮起來,鎮上的華美樓房和深宅大院都是在那個時期建造的。
歷史上拉穆島是重要商貿驛站,公元9世紀,善于經商的阿拉伯人就定居于此,并帶來宗教、飲食等文化,和當地非洲原住民的文化相結合,形成了獨特的斯瓦希里文化。當地人和本土肯尼亞人的習俗不同,房子也更具有阿拉伯特色。雖然這組群島已被列為世界文化遺產,但尚未有大量的游客來打擾它的寧靜,來這里旅行的亞洲人不算多,但其實拉穆島早在明代就和中國之間有貿易聯系,15世紀鄭和的船隊途徑此地,當地也出土了不少來自中國的瓷器,一些當地人則有著東方人的臉孔和特征,他們據說是隨著鄭和下西洋時,留在拉穆島的水手的后代。
驢子是島上最辛勤的居民
拉穆鎮很熱鬧,在濱海的主要干道上,總有人在散步,更多的人在無所事事,看海閑聊似乎構成他們生活中的主要事務。小鎮的廣場,總坐滿了當地人,在樹蔭下乘涼,賣水果的攤販趁著生意的空檔下棋,在這樣的小島生活著,自然懂得慢生活之道,不需要拼搏,人生自然到處風光明媚。
那熱鬧是讓人覺得愜意的熱鬧,當然一切并非理所當然,不久后你也會發現島上并沒有汽車(其實島上有兩部車,一輛是行政專員用的越野車,一輛則是垃圾車),當地人要不步行,要不就依靠驢子代步。在逼仄以石頭鋪成的巷弄里和牽驢人擦肩而過,時光馬上就倒流到中世紀,而當地人似乎對這樣的生活方式十分滿足。
為人類承擔了主要工作的驢子,可是島上最辛勤的居民。目前拉穆島約有3000頭驢子,自發展旅游業以來,游客也能騎著驢子觀光瀏覽拉穆島。島上還有一個獨特的驢子診所(Donkey Sanctuary),庭院里總擠滿了照料得妥當的驢子,一身油亮亮的灰毛和慧黠的大眼睛,有人細細照料。
驢子診所由英國的非牟利組織創建,旨在保護島上的驢子,除了免費提供獸醫服務,還照料受傷、年幼、生病及年老的驢子,為驢子提供人道的福利,除了工傷外,驢子之間也會產生糾紛而受傷。
蔚成獨特風景的民居
宛若迷宮一樣的拉穆島,方向感再好的人來到這里也必然要迷路,更何況迷路更好玩,總能找到一些意外的風景。一口爬滿九重葛的老窗下,睡著一只肥大的貓咪,有人經過才慵懶地伸個懶腰,然后又回到酣夢里。由珊瑚礁石壘成的屋墻,老當益壯,時間并沒有推倒它,而是添加了更多美麗的皺紋,那是傳統就地取材式的建造方式,珊瑚石能快速地吸收水分,疏導過剩的雨水并起降溫的作用,然而現代人造房子講究快和方便,這類富有智慧的設計和手法也已經失傳了。外表平凡無奇的深宅大院前總設有一些供當地人閑坐的石凳,看來拉穆島人是真的懂得享受生活。門口最搶眼的裝飾是一扇扇手工精細富有裝飾性細節的大木門,走入房子才知道內有乾坤,這些傳統民居都設有中央庭院,采光通風之余并種滿了植物,島上就有一個值得參觀的民居博物館,除此之外,也有不少外國人將這些老房子買下,重新裝修成時尚精品酒店。
99%的當地人信奉回教,街上的男人蓄著長胡子,一身飄逸的長袍走路有風,不少當地婦女則裹著長及地面的黑色罩袍。當地人都不喜歡被拍照,因此“攝影大師”來到島上,可要記得收斂一點。
來到碧海藍天處,自然得投入它的懷抱。當地人的海上交通工具還是很傳統的單桅帆船,這設計據說源自于阿拉伯人。幾百年前,阿拉伯人就是靠著它們順著洋流漂到拉穆島,幾百年后,這些帆船依舊是拉穆島人最忠貞的伙伴。碼頭有不少船長會積極向你推銷海上一日游,乘坐著慢悠悠的帆船出發,吹吹海風曬曬太陽潛潛水,歸航時還能看見美麗的落日,那是一件令人愜意的事。
于是我們登上船開始了悠閑的一天。船長嫻熟地揚起白帆,隨即蓄滿了強壯的風,一路由風護駕,輕松自在怡人。我們躺在甲板上悠悠然地看風景。島的四周生長著美麗的紅樹林,林間經常可遇見當地漁民,都會親切地向我們揮手問好。船長也兼任廚師,潛水后,一頓豐盛的當地佳肴就鋪展在我們眼前,此時陽光已經變得更為溫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