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人和京人在飲食上的差別很大,但有一點是相同的,那就是嗜好喝茉莉花茶。我好喝茶,尤其偏好茉莉花茶,每次到北京,喝到北京人端出來的茉莉花茶,仿佛就在成都。
所謂花茶,簡言之就是用茶葉和香花混合窨制,讓茶葉吸收花香而制成。
香花太多了,現(xiàn)在在各個水吧都有各種花茶賣,薰衣草、玫瑰、甘菊、忍冬花、迷迭香之類的最為常見。為了區(qū)別,我覺得它們還是叫做花草茶更合適一些。這些端上來的東西,紅紅綠綠酸酸甜甜的,好看肯定好看,偶然喝一杯味道也不錯;但對于我來說,那就是水,不是茶。
而我以為的花茶,那就是茶,間有花香而已。
成都人的花茶傳統(tǒng)就是成都本地茶廠出品的茉莉花茶,分等級,從上到下,依次為特級、一級、二級、三級。老成都人視茶館為客廳,日上三竿自然醒后,趿拉著鞋子,睡眼惺忪地上了街,走兩步先在面館吃碗素椒炸醬,然后再走兩步踱進茶館,喊:幺師,來碗三花!以往的成都,每條街都有幾家面館幾家茶館,這是成都人生活中的標準配置和基本設(shè)施。茶館里的伙計,尊稱是“茶博士”,俚稱是“幺師”;普通成都人都喝三級花茶,夠味,經(jīng)泡,又便宜,所以每天都是“來碗三花”。碗是蓋碗,老成都人喝茶都是蓋碗茶,一般是青花瓷的茶船、茶碗、茶蓋三件套,挺講究的。
現(xiàn)在成都人還是泡在茶館里。茶館有高中低不同檔次的區(qū)別了,高的,一般叫做茶藝館;中的,叫茶樓的比較多;剩下就叫茶館了。城區(qū)里幾千家茶館,不管高中低,現(xiàn)在還賣三花的可能基本上沒有了,取而代之的也是成都本地茶廠出品的取了各種清雅名字的花茶,比如“明前郁露”“蟹沫香珠”什么的。
成都人現(xiàn)在還喜歡點一款價格最貴的茉莉花茶,叫做“飄雪”。這款茉莉花茶最早是在上世紀90年代中期開始出現(xiàn)在成都市面上的,那時叫做“碧潭飄雪”,是新津縣的一位叫做徐金華的茶人自行研發(fā)出來的。我當時還在成都晚報當記者,專門跑到新津縣徐先生的家去采訪過這事,看過他的手工作坊。當然看不到絕活兒在哪里,那是商業(yè)秘密,我印象很深的是他窨制花茶所用的茉莉花都是一朵朵完整取用的,當時看到他作坊里的工人們一朵一朵地拈起茉莉花,拔掉花蕊,取下花瓣。這些茉莉花瓣還需要曬干。這都是很費人工的活計,而這只是工序之一種,加上茶葉本身的選擇也比以往的茉莉花茶要好,所以,當時這款花茶就比市面上其他花茶的價格高了不少。后來,徐先生把這項專利賣給了一家大茶廠,“碧潭”沒有了,惟余“飄雪”。
老成都人里,還有講究人喜歡喝珠蘭花茶的。珠蘭花茶比茉莉花茶那是要稀貴很多的,普通人消費不起。我記不得什么時候在什么地方喝過一次,入口不適,這份精雅是我這種喝慣茉莉花茶的人消受不起的。
讀流沙河先生回憶上世紀50年代初的成都布后街的文聯(lián)大院的文章。那座共有五進的巨大的庭院原是辛亥革命元老熊克武的家宅,在第三進庭院的左側(cè),有一棵珠蘭。沙河先生寫道:“暮春花發(fā),淡香不俗,清韻有格。每日午后,定有一位茶商,挾持黑布雨傘數(shù)柄來此,撐傘倒置樹下,讓那芥子似的珠蘭因風自落。黃昏又來收傘,日可獲花數(shù)兩。”沙河先生說,那位茶商每年珠蘭花季過后,就會送來豬肉幾十斤以示謝意。1955年公私合營后,茶商也不能再做自己的生意了,去向不明,從此市面上再也沒有珠蘭花茶出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