抽血、量血壓、做B超……一通“折騰”后,一份體檢報告就遞到了你的手上。翻開看看,那些專業術語和化驗單上升升降降的箭頭通常會讓外行們眼暈。究竟體檢報告里隱藏了怎樣的秘密?它可能指向的是哪種病?異常指標里,哪幾個最重要?下面請南京軍區福州總醫院第一附屬醫院健康管理中心副主任醫師陳玉輝,專門為您解讀一下體檢報告里的“秘密”。
陽性指標都很可怕嗎
“醫生,這個指標陽性,是不是很嚴重啊?”這是在健康管理中心(體檢科),專家們最常被問到的問題。其實,對體檢報告中的陽性結果過度焦慮完全沒有必要。
指標數據不在正常值內,也不代表一定有病,例如休息不好轉氨酶會增高。體檢的許多指標本身就是處于一個動態水平上,體檢測到的是一個瞬間的數值,但不能作為診斷的完全依據。廣義來講是一個提示性指標,并不是所謂“金標準”的診斷指標。以空腹血糖為例,超過正常值范圍并不能診斷為糖尿病,情緒緊張等原因也可能造成生理性增高。因此,還需要復查及進一步做餐后兩小時血糖、糖耐量及糖化血紅蛋白等檢查才能確診。
腫瘤指標超標是要得癌癥嗎
體檢報告中的腫瘤指標,因為“腫瘤”二字特別引人注意。一旦發現指標數據非正常,就立刻覺得自己的健康出了大問題。事實上,在癌癥高發的現代生活中,人們是談癌色變的,但是不能過分依賴這些數據。例如,甲胎蛋白(AFP)是一個肝癌的檢查項目,但有50%的肝炎和肝硬化的病人、妊娠婦女也有增高。臨床上確診癌癥有很多因素,腫瘤指標只是其中之一,確診癌癥的最科學依據是臨床活檢或冰凍法。所以,如果在體檢中發現腫瘤指標超標,不必恐慌,但是最好去醫院復查。
看到陽性指標該怎么辦
當然,對提示陽性的指標,一定要引起足夠的重視。體檢中,數值高于上限,但沒有超過太多時,可近期到相關專科復查,如果指數依然高,那么一個月后再去檢查,注意觀察動態的數據。例如,體檢前或者體檢時,有急性腸胃炎的人,如果CA199(腫瘤標志物)偏高,那么身體恢復正常后一定要復查。如果半個月后的檢查恢復正常值,且身體沒有特殊狀況,保持常規檢查就可以了。
體檢數據超過上限,但是進一步檢查卻沒有發現明顯問題的,一定要注意相關的癥狀,例如,CA199高的人,平時一定要注意大便的次數和形狀的改變,必要的時候,做腹部的CT、胃鏡、腸鏡等進一步明確診斷。
指標正常并不代表身體健康
“指標未超出正常值,不代表絕對正常。”專家說,目前,大部分體檢指標的設定是根據疾病標準而非健康標準來定,換句話說,體檢指標正常只能說明身體狀況達到60分的及格標準,卻不能說明身體是健康的。
看體檢報告不只是看有沒有病,還要看有沒有得病的風險。報告是靜態的,人是動態的,體檢指標是因人而異的。比如血脂、膽固醇指標的正常值標準僅僅針對健康人群,但對于高血壓等心腦血管病人來說,這樣的數據可能就是一個危險的狀態。
體檢中,一些體檢者的檢查指標處于“臨界值”,雖然沒有達到致病程度,但也為健康敲起了警鐘,比如空腹血糖6.1—7毫摩爾/升的人可能是隱性糖尿病患者,不一定要吃藥治療,但飲食結構的調整、運動量的增加都是必要的。復檢時要特別留意這些曾處于臨界值的項目,如果沒有下降,就應去專科做進一步檢查。
讀懂身體密碼的“234”
【尿常規】 記住2個重要指標
尿蛋白——提示腎功能的關鍵指標,不管是幾個“+”,都應去腎病科篩查一下。
尿隱血——提示意義要差一些,結合紅細胞一起看,如果僅僅是尿隱血一兩個“+”,沒有紅細胞,問題不大。這與尿隱血的試劑本來就比較敏感、體檢前做過劇烈運動、女性月經期間或月經剛結束等因素有關。但如果長期陽性(3次以上),不管是幾個“+”都要引起重視。
【血常規】 3個指標容易異常
白細胞計數——在機體損傷治愈、抗御病原入侵和對疾病的免疫方面起著重要的作用。指標減少多見于某些桿菌、病毒或原蟲感染。指標增高多見于細菌感染,特別是化膿性球菌感染,如敗血癥、膿腫;各種惡性腫瘤,如轉移性癌,肝、肺、胃腸道腫瘤等也會導致白細胞增多。如果不是生理性波動導致的白細胞計數異常,最好在一個星期后去體檢醫院復查。
血紅蛋白——是人體內負責運載氧和二氧化碳的一種蛋白質。體檢中,血紅蛋白降低較多見。血紅蛋白降低,稱之為貧血。臨床上將成年男性血紅蛋白<120g/L,成年女性血紅蛋白<110g/L定為貧血;如果是臨界或者輕度的話,可以通過多吃含鐵的食物,如黑木耳來調節,中度以上的建議咨詢醫生,在醫生的指導下補血。
血小板計數——血小板在止血、維護血管內壁完整、傷口愈合、炎癥、血栓形成等過程中有重要的作用。減少多見于再生障礙性貧血、急性白血病、過敏性紫癜等;增多多見急、慢性炎癥或缺鐵性貧血、急性失血、癌癥患者等。血小板太低,身體容易出血,出血后傷口不易愈合;太高容易出現凝血。
【生化檢查】 4個“針對”要警惕
針對肝功能——蛋白、總膽紅素、谷丙轉氨酶、谷氨酰轉酞酶。其中,過度疲勞、劇烈運動等也會導致肝酶升高。不過,一般低于2倍正常上限,且呈一過性,很快恢復。
針對腎功能——肌酐、尿酸、尿素、腎小球濾過率;如果幾個指標一起升高,則需要引起重視。第一次查出血尿酸偏高,身體沒有癥狀,更多考慮為高尿酸血癥,通過飲食控制,并定期復查隨訪即可,若伴有關節疼痛,或者本身就有痛風的,盡快求醫用藥。
針對血脂——甘油三酯、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極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總膽固醇。
高脂血癥本身幾乎不引起癥狀,常不為患者所覺察,只是依靠血脂檢測確定診斷。正常人的血脂水平是:血總膽固醇(TC)每升血清應低于5.2毫摩爾(mmol/L),甘油三酯(TG)每升血清應低于1.7毫摩爾(mmol/L)。如果血總膽固醇達到或超過5.7 mmol/L,甘油三酯達到或超過1.7 mmol/L,則可分別診斷為“高膽固醇血癥”和“高甘油三酯血癥”;兩者均異常升高則稱“混合型高血脂癥”。近年血脂測定還增加了兩項重要的內容。其一為低密度脂蛋白(LDL—C),它含有很多膽固醇,可促進冠心病的發生,稱為“致動脈粥樣硬化性脂蛋白”,正常人的含量不超過3.12 mmol/L,冠心病患者應力求控制在2.6 mmol/L以下;另一種為高密度脂蛋白(HDL—C),它有助于防止血脂異常引起的冠心病,獲得了“抗動脈粥樣硬化性脂蛋白”的美名。正常人其血中含量應超過1.04 mmol/L,如果低于0.91 mmol/L,也屬血脂代謝紊亂,應糾正。
針對糖尿病——空腹血糖在排除吃過東西等外界干擾因素,檢查結果超過7.1,則要去專科復診。還有一種情況,空腹血糖連續幾年持續升高,哪怕每次都在正常范圍,不及時干預,下一年可能就查出糖尿病。
“三高一低”——尿酸高、血糖高、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高,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低,是生化體檢中較為常見的現象,臨床上稱之為代謝綜合征,主要是由不健康的生活習慣引起的,可以通過生活方式干預來改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