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英兩種語言在表達上存在諸多差異,只有了解和熟悉這些差異,才能掌握和使用更為地道的英語。在本文中,筆者從經典英語教材《新概念英語》第三冊和第四冊(下文簡稱《新概念3》和《新概念4》)中選取了一些典型例句,與大家一起分析和體會中英文表達的差異,希望能幫助大家更好地掌握地道的英語表達。
英語重客體意識,中文重主體意識
西方人有理性思辨的傳統,主張人與自然或者說主體與客體相分離、相對立的思想。體現在英語表達上,英美人更強調客觀效果,注重客觀事物對人的影響和作用,因此經常使用一些表示事物、動作或效果之類的沒有生命的詞作主語,即所謂的“無靈主語”。在中國,荀子在兩千多年前就提出“(人)最為天下貴”的思想,表現了國人很強的主體意識。體現在語言表達上,中國人習慣用人或是有生命的東西作主語,即所謂的“有靈主語”。下面我們通過兩個例句來體會這一差異。
例1:There is always hope that in its (指antique shops) labyrinth of musty, dark, disordered rooms a real rarity will be found amongst the piles of assorted junk that litter the floors. (《新概念3》 Lesson 34: A Happy Discovery)
分析:這句話摘自“A Happy Discovery”一文,文章主要探討如何在古玩店中發現稀世珍品。這句話的結構比較復雜,包含主句(there is always hope)和兩個that引導的從句。其中,第一個that引導的從句充當hope的同位語,第二個that引導的從句作the piles of assorted junk的定語。根據句子的主干可以判斷,這句話主要想表達的意思是“人們常常抱有某種希望”。但作者并未使用people作為全句的主語,而是使用了hope這一無靈主語。在第一個that從句中,作者同樣未使用其暗含的主語people,而是使用了無靈主語a real rarity。這種表達方式體現了西方客體型的思維方式,即把客觀世界作為觀察、分析、推理和研究的重點,注重體現客觀事物對人的影響和作用。意識到中英文在這方面的表達差異后,大家在翻譯時就要注意轉換思維,盡量使譯文符合相應語言的表達習慣。就例1來說,將其翻譯成中文時,譯者要注意從“客體意識”轉化為“主體意識”,為句子加上適當的主語,使譯文符合中文的表達習慣。
參考譯文:人們常常希望在發霉、陰暗、雜亂無章、迷宮般的店堂里,從雜亂地擺放在地面上的一堆堆各式各樣的破爛貨里找到一件稀世珍品。
例2:The path led to a tiny village perched on the steep sides of a mountain.(《新概念3》 Lesson 48: The Silent Village)
分析:這句話摘自“The Silent Village”一文,文章主要記述了作者在偏僻鄉村一次不太愉快的旅行經歷。在這句話中,作者想表達他和妻子順著一條小路來到了一個小村莊,但他并未使用we作主語,而是運用了表示地點的名詞path作為主語,使整句話顯得簡潔、生動。如果按照中文的思維方式,大家很可能會把這句英語說成:“We followed that path, and finally came to a tiny village perched on the steep sides of a mountain.”這句話雖然表達了與例2同樣的意思,但語言略顯啰嗦,形式也過于中規中矩,失去了例句的靈動性。
英文中常用表示地點或時間的名詞作主語,這一方面是源于英文重客體的表達習慣,另一方面是為了表示強調或增強句子的生動性。在表示地點或時間的名詞作主語的句子中,其謂語動詞常用lead、witness、bring、see、find等詞。大家可能在備戰四級考試時遇到過類似這樣的句子:“As is known to all, 2003 saw the successful launch of China’s first manned space flight.”這句話的主語就是表時間的名詞“2003”,謂語動詞使用了see,這一表達方式不僅簡練、生動,而且達到了強調時間的效果。
參考譯文:順著這條小路,我們來到了一個坐落在陡峭山坡上的小村莊。
英語重形合,中文重意合
美國翻譯理論家尤金·奈達(Eugene Nada)曾說過:“就英語和漢語而言,也許在語言學上最重要的一個區別就是形合和意合的對立。在英語和大多數印歐語言中,句子的從屬關系大多是用連接詞if、because、although、but、when等明確表達出來。”而著名翻譯家傅雷先生在《論翻譯書》中說道:“東方人與西方人之思想方式有基本分歧,我人重綜合,重歸納,重暗示,重含蓄;西方人則重分析,細微曲折,挖掘唯恐不盡,描寫唯恐不周。”這種思維方式體現在中英文表達上,就表現出了如下特點:中文表達注重傳情達意,在形式上較為松散,頗有“得意”而“忘形”的輕靈灑脫和“形散而神聚”的飄逸風格;而英語則注重形式邏輯,各語言符號之間有較強的邏輯聯系,常常運用各種有形的、明確的、顯性的聯結手段以使句法完備、邏輯嚴密、表意精確。下面我們來看兩個例句。
例3:If you are catching a train, it is always better to be comfortably early than even a fraction of a minute too late. Although being early may mean wasting a little time, this will be less than if you miss the train and have to wait an hour or more for the next one; and you avoid the frustration of arriving at the very moment when the train is drawing out of the station and being unable to get on it. (《新概念3》Lesson 60: Too Early and Too Late)
分析:這一段摘自“Too Early and Too Late”一文,文章探討了關于守時的問題。在這段話中,作者通過使用if、although、and等連接詞使句與句之間的連接很緊密,結構非常緊湊,整段話仿若節節相連的竹子。正是由于英語重形合這一特點,語言學家把英語句子描述為“竹節句法”。大家可以試想一下,如果這段話少了這幾個連接詞,不僅語法上說不通,整段話表達的意思也會支離破碎。連接詞在英語表達中的重要性由此可見一斑。而相比英語,中文在形式上則較為松散,例如人們常說的 “冬天來了,春天還會遠嗎?”這句話在形式上就體現了中文“形散而神聚”的特點:句子表意明確,但句中并未出現讓句子結構更嚴密的邏輯連詞。但如果把這句話翻譯成英文,就要注意形式的嚴謹了,比如可翻譯為:“If winter comes, can spring be far behind?”
參考譯文:如果趕火車,早到總比晚到好,哪怕早到一會兒也好。雖然早到可能意味著浪費一點時間,但這比誤了火車等上一個多小時坐下班車浪費的時間要少,而且可以避免那種正好在火車駛出站時趕到車站,因上不去車而感到的沮喪。
例4:I should wish to die while still at work, knowing that others will carry on what I can no longer do, and content in the thought that what was possible has been done. (《新概念4》 Lesson 11: How to Grow Old)
分析:這句話摘自“How to Grow Old”一文,文章主要探討了老年人如何安度晚年。在這句話中,作者使用了連詞while和and,使句子的邏輯結構非常清晰,句意明了。掌握了英文行文的這一特點后,大家在寫作時就要注意適當地使用連接詞,以增強文章的連貫性和可讀性;而將英文翻譯成中文時,則要根據中英文在表達上的差異,在結構上做適當調整,使譯文符合中文表達習慣。
參考譯文:我希望工作到死為止,明白了有人會繼續我的未竟事業,想到能做的事都做了,也就坦然了。
英語篇章結構呈直線型,中文篇章結構呈螺旋型
西方人喜歡開門見山,開宗明義。這一思維方式使英語的篇章結構具有如下特點:在開篇直接切入主題,隨后的句子都是圍繞主題句層層展開,并深入論證,最后做一個總結,與開頭的主題句相呼應。因此,英語的篇章結構具有直線型特點,呈演繹式。而中國人內斂和含蓄的特點則使中文表達注重迂回、暗示和渲染。因此,漢語的篇章具有螺旋型特點,呈歸納式。例如中國考生在寫英文作文時,常喜歡以這樣的句子開頭:“With the development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great changes have taken place in my hometown over the past three decades.”這個句子并無語法錯誤,但一些無意義的渲染成分使整句話看起來像是一句空話。下面我們來體會一下英語篇章結構的特點。
例5:Why, you may wonder, should spiders be our friends? Because they destroy so many insects, and insects include some of the greatest enemies of the human race. Insects would make it impossible for us to live in the world; they would devour all our crops and kill our flocks and herds, if it were not for the protection we get from insect-eating animals. We owe a lot to the birds and beasts who eat insects but all of them put together kill only a fraction of the number destroyed by spiders. Moreover, unlike some of the other insect eaters, spiders never do harm to us or our belongings. (《新概念4》 Lesson 2:Spare That Spider)
分析:這段話摘自“Spare That Spider”一文,文章旨在說明蜘蛛是人類的朋友,呼吁人類不要傷害蜘蛛。這段話通過自問自答的形式,在開頭的兩句話中直接點明了文章主題,即蜘蛛是人類朋友及其原因。隨后的句子開始層層深入地探討昆蟲的危害、蜘蛛消滅昆蟲的能力(與鳥和獸消滅昆蟲的能力進行對比,以加強表達效果)以及蜘蛛對人類的無害性(與其他食蟲動物進行對比),由此論證和強調了主題句。這一表達方式使文章主題明確、論證清晰、意義明了。
參考譯文:你可能會很納悶,為什么蜘蛛能夠成為我們的朋友?因為它們能消滅那么多的昆蟲,其中包括一些人類的大敵。要不是人類受一些食蟲動物的保護,昆蟲就會使我們無法在地球上生活下去,昆蟲會吞食我們的全部莊稼,殺死我們的成群牛羊。我們要十分感謝那些吃昆蟲的鳥和獸,然而被它們殺死的昆蟲全部加在一起也只相當于蜘蛛所消滅的一小部分。此外,蜘蛛不同于其他食蟲動物,它們絲毫不危害我們和我們的財物。
考生可以將上述這一表達方式運用在英語寫作中。例如,如果考生想寫一篇關于“全球變暖”(Global Warming)的文章,那么考生可以這樣開宗明義地開篇:“Why, you may wonder, should the issue of global warming become one of the most urgent and challenging problems faced by mankind? Because it has posed an increasingly serious threat to the environment.”
圣雄甘地(Mahatma Gandhi)曾說過:“No culture can live if it attempts to be exclusive.”(一種文化如果抱著排他的態度,就無法長久生存下去。)語言也是如此。正是中英文之間的異同才促進了兩種語言蓬勃的生命力。因此,大家在學習英語時不要抱著排斥的態度,而是要深入了解中英文之間的表達差異,讓兩種語言的學習相得益彰,相互促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