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問一個英國教師:“什么樣的學生才是優秀的學生?”他們可能會這樣回答:“勤奮,有個性,敢于挑戰老師,敢于批判名人名作,有思想,善于表達自己。”在英國留學期間,很多英國同學的確給我留下了這樣的印象。這樣的回答和印象其實暗示了西方教育理念上的一些重要概念。
西方教育理念的根基在于培養學生的批判性思維能力、創造力和學習策略。國外的教育者們認為,教育的最終目標在于培養學生的終身學習能力,而批判性思維能力、創造力和學習策略是終身學習能力最根本的組成部分。因而,英國的大學課堂特別注重對這些能力的培養,下面筆者就結合自己的經歷來介紹一下英國教育如何培養學生的批判性思維能力和創造力。
批判性思維能力的培養
為了在課堂上有效培養學生的批判性思維能力,英國的大學老師們通常將課堂組織得十分具有參與性。在英國的大學課堂里,學生是主體,而老師更多的是充當指導者和啟發者的角色。這一特征在英國的研討課(seminar)中表現得最為明顯。
在我就讀的大學里,一堂研討課通常持續兩小時,內容分為三個階段:老師介紹討論內容、學生分組討論、小組選派發言人總結討論結果。研討課開始時,老師會對要討論的內容作個大致的介紹,或是讓學生先閱讀一些相關文章,使學生明確本堂課要討論的問題背景。這個階段通常不超過二十分鐘,剩余的一個多小時都由學生來主導,而老師主要充當指導者的角色。
在學生分組討論的階段,學生一般都會結合自己的經歷、體驗以及在課前閱讀中吸收的各種觀點來發表自己的看法。老師在這一階段的主要任務是到各個小組中去傾聽,適當地向各個小組提問,啟發他們的思維,或是回答學生提出的問題。例如,我們有一次研討課討論“高效的學校應該具有哪些要素”,我所在的小組共有四個同學,分別來自中國、日本、英國和尼日利亞。由于我們四個人經歷各有不同,因而觀點也頗不一樣。尼日利亞的同學認為,高效的學校應該有先進的教學設備;日本的同學則認為,公平友好的教學環境很重要;英國同學比較強調學校的師生比例;而我則認為學校的運營機制對提高學校的效率有很大幫助。老師聽完后,建議我們首先把各國經濟文化差異的因素考慮進去,然后在一定的經濟文化背景下,把各個要素進行兩兩比較,讓我們設想如果拿走其中一個要素的話,對學校的效率影響有多大。按照老師提供的建議,我們進行了很多對比分析,最后慢慢統一了意見,總結出了八個在各種經濟文化背景下都很重要的因素。
在研討課的最后階段,老師會要求每個小組選派發言人來總結小組的討論結果,并接受其他小組的提問。在這個階段,老師會對學生們的發言給予適當的反饋與評價,并對特別有價值的討論結果進行歸納和總結。下課前,老師總是會留出五分鐘的時間讓同學們反思一下整個討論過程,總結討論經驗,調整討論策略,以便下次討論取得更好的效果。
對于這樣的課堂教學,有些中國留學生感到有些難以適應,往往不愿踴躍表達自己的觀點和想法。但事實證明,放棄這樣的發言機會就等于放棄了迅速提升自己批判性思維能力的機會。與中國留學生不同,國外同學從不擔心自己說錯,幾乎是想到什么說什么,一般不會等到深思熟慮之后才把自己的看法表達出來。雖然他們表達的觀點看似瑣碎,或者只是只言片語,但是在參與表達和討論的過程中,每個發言者都能從其他同學思考問題的角度和方式中受到啟發,從而使自己的思維變得更加豐富和活躍。可以說,在這個討論的過程中,每個人都成了思考者和啟發者。同學們由此獲得的學習內容與思維方式也在不知不覺中向更縱深和更寬廣的方向不斷地推進,而同學們的批判性思維能力也在不斷的討論甚至爭論的過程中得到提升。
創造力的培養
在英國時,大學還注重培養學生的創造力。大學里不僅設置常規課程,還設立了大量的應用類課程,如手工課、演講課、話劇課等。這些課程既豐富了學生的生活,也培養了學生的創造力和想象力。
英國大學里的手工課可不是讓你學習制作賀卡之類的小玩意那么簡單,而是要經常到模擬車間去學習各種技術。比如,有一次我們就被安排去學習切割技術,了解燒鑄的過程。老師給我們布置的任務是用銅片制作一個飾品。在制作之前,我們必須先設計一個造型,然后學會用剪銅皮的大剪刀在一塊大銅皮上剪出自己設計的造型,再拿去燒制。我費了九牛二虎之力才剪出了一塊不怎么圓的太陽造型,但有些外國同學卻剪出了手槍、小提琴等復雜的造型,對比起來差距不是一般的大,這真讓我不得不佩服外國同學們強大的創造力和動手能力。
在英國,我還上過一門注重培養學生創造力的課程——話劇課,令我印象非常深刻。我們的話劇課都在大型的舞蹈教室上,教室里有很多的服裝和道具供學生使用,老師經常要求我們就某個主題來自編自演話劇。有一次,老師在上完課之后,預告下一次課的主題是探討中國農村婦女被拐賣的現象。他首先讓我們分好組,要求每組在課后制作一份受害婦女的介紹海報,下次上課時帶到課堂上來展示。當那次課到來的時候,各個小組都帶來了自己構思的多彩作品,有的小組側重展示與這一現象有關的事實,有的小組作品側重展示這一現象發生的原因,有的則側重展示這一現象的解決辦法。在展示海報的同時,大家一起討論這一現象,加深了自己對這一現象的認識和理解。最后,老師要求學生們自編自演一個話劇,表現婦女從被拐賣到被解救的過程。表演是外國同學最喜歡的環節。在表演時,他們盡情發揮想象力和表現力,無論是演繹被拐婦女的無助和凄慘,還是表現人販子的兇殘和蠻橫,他們從表情到動作都演繹得活靈活現。看到他們那十足的表演范兒,略微羞澀點的中國同學們也放開了膽子,跟著大膽地參與到表演中,盡情展示自己的才能。在這個課堂里,沒有人扭捏,沒有人拘謹,所有人都在盡情展示著他們的表演天賦,全身心地投入到角色的體驗之中。
從這些應用類課程中我收獲了很多。其實,很多時候,創造力的培養并不遙遠,身邊的很多事情都可以發揮我們的創造力。只要細致觀察,大膽嘗試,我們便可以發現自己具有創造的無限潛能,也能慢慢地養成創造的習慣。
思緒至此,我不禁想到一位著名的教育學家對西方大學的一句經典評論。他說,西方大學的“校園是安靜的,但學術的爭論是激烈的”。正是這樣一種沖突中的和諧、這樣一種單調中的豐富構成了西方大學的精神,也構成了對中國留學生的沖擊和挑戰。因此,希望即將留學的讀者都能帶著更開放的心態來體驗西方的大學生活,養成獨立思考的習慣,培養自己的批判精神和創造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