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蹤影
距離成都市區45公里的崇州市有一個叫雞冠山琉璃壩的地方,海拔1600多米,猶如世外桃源。人們很難想象,在這個偏僻荒涼的地方,竟然隱藏著一個遺失的世界——沙陀國。
據《新唐書·沙陀傳》記載,沙陀族乃“西突厥別部處月種”,處月分布在金娑山(今新疆博格多山,一說為尼赤金山)南,蒲類海(今新疆東北部巴里坤湖)東,名為“沙陀”的大沙漠一帶,因此號稱沙陀突厥,簡稱沙陀,亦作“沙陁”。
新疆的沙陀怎么會跑到千里之外的成都來呢?其中的故事還得從一千多年前的“安史之亂”說起。
唐朝“安史之亂”時,沙陀族助唐軍平叛有功,其首領朱邪骨咄支被唐肅宗加授特進,封驍衛上將軍。此后,沙陀族多次幫助唐軍打退吐蕃、回鶻、黨項人的進攻。進入河東之后,由于沙陀族勇猛善戰,深受唐朝皇帝的器重。過了一百多年,在唐懿宗咸通九年(公元868年),沙陀首領朱邪赤心率3000騎兵參與鎮壓龐勛起義,屢立戰功。朱邪赤心被唐懿宗賜姓李,名國昌,編入皇家祖譜,屬唐高祖李淵第十三子鄭王李元懿籍,授校檢工部尚書、左金吾衛上將軍、單于大都護、振武軍節度使,賜宅于長安親仁里。從此,沙陀一族也從其首領用李姓。
進山尋訪
據史料記載,唐朝末期,曾有一支沙陀族軍隊進駐今崇州市雞冠山深處。唐滅亡后,沙陀族首領扯旗稱王,建立沙陀國。可是,這個神秘的王國卻在幾百年后突然消失了。
在崇州市雞冠山鄉琉璃村,當地村民說,這里就是歷史上的沙陀王國。琉璃村地處崇州、大邑、汶川交界的雞冠山鄉鞍子河大熊貓自然保護區。琉璃村為沙陀國故址的說法,讓我們怦然心動。一天清晨,太陽高照,我們從成都出發,目標直指那片充滿神秘色彩的深山老林。
雞冠山鄉是一個依山而建的小鎮。過了這個小鎮,汽車沿山路盤旋而上。車過竹根橋,山路劈為兩半,左邊前往琉璃村,右邊前往雞冠山。我們拐上了左邊的羊腸小道,小路很窄,僅可容單車通行。前一小段是水泥路,后面僅有毛坯路。我們的車到水泥路盡頭就實在開不動了,只得就地泊車,沿陡峭山路徒步前行。隨行的雞冠山鄉黨委副書記王曉宏說,山里蛇多,螞蟥也多,珍稀動物不少,大熊貓、小熊貓、牛羚、老熊、小豹之類的動物也時常出沒。
步行了大約四五十分鐘,眾人皆感到疲憊不堪,此時,一塊掩映在綠樹青山中的平壩出現在我們眼前,這就是琉璃村的下壩。
琉璃村有上、中、下三個方圓千畝的大壩,四周層巒疊嶂,壩里阡陌交錯,雞犬相聞,沿水平線平緩延展的是由深到淺的蒼松翠柏。林里溪澗淙淙,青草、陽光,三五條黃牛漫步在田野間,顯得寧靜而悠然。從地貌上看,儼然一塊嵌在深山中的溫玉。琉璃村支部書記王世全說,這里曾經是古代沙陀國李姓帝王筑城稱帝的地方,而今則是琉璃村5個組所有村民的聚居地。
繼續往前面走,比較開闊的道路變成了崎嶇小路,時而林木茂密,時而草甸開闊,往往還會有山泉從石縫或草叢間流出。山路的確很難走,到處是沙礫,到處是飛石,左邊是山崖,右邊是山壁,下面是細小如練卻有些湍急的河流。一路上我們幾乎看不到人家。
神仙境地
到達目的地,琉璃村村長廖文強熱情地接待了我們。走過一條溪流上的原木小橋,抬頭看到樹木環繞中的一座大屋,使人有如置身于虛幻中一般。跳過溪流,穿過整齊的樹林,我們進入了一個開闊的山間平壩。據村長介紹,琉璃壩有23?郾5平方公里,村里很多年輕人都到外面打工去了。
村長的家是座大屋,整體呈U字形,依地勢面東開敞,背后是高而直的樹木屏護,大氣質樸。數了一下屋門,共有10間房,兩處拐角的地方是方方正正的廚房,材長兩兄弟各一間。大屋完全由杉木建造,沒有油漆,沒有霉蛀,保持原色。那些傳統的黑色小瓦,據說在“5·12”汶川特大地震時晃下來一些,但已經補上了。
村長的父親告訴我們,這座房子已經住過四五代人了,至少已有上百年歷史。他們的祖先幾百年前從外面遷進來,把造屋的手藝也帶來了,山上木材多,家家都造這種川西大屋。村長說,以前村里最大的房子是一戶地主的四合院,有很好看的木雕,后來沒收歸生產隊所有。20世紀70年代,生產隊缺錢,就將大院拆了,把木頭賣到了山下。
老支書王世全對琉璃村的情況如數家珍。他介紹說,相傳在唐朝晚期,有一支神秘的沙陀族軍隊,奉唐王之命駐守于此,抵抗來自山外蠻夷的入侵。唐滅亡后,沙陀族首領扯旗稱王,建立了沙陀國。這個王國的城池,就在這白云繚繞的崇山峻嶺之間。
琉璃村有一個叫龍橋的地方,橋頭上石刻的龍尾依然清晰可見,“這些石橋都是從河里打撈出來重新安裝上去的”,王世全說。村民們都在猜測,這里便是沙陀國皇宮所在之處。在村民家里,我們還看到一些很大的柱礎和特別平滑的石板。據村民們介紹說,這些東西都是他們的祖輩從破敗的宮殿廟宇里撿來的,如今被用來砌墻筑階。據崇州縣志記載,此地有一個孫姬墳,遺址占地20多平方米,位于琉璃村5組的上壩。王世全透露,此地有很多古墓群,包括孫姬墳,但都已被盜。
村民家里還有一些殘缺的瓦片。這些瓦片長26-27厘米,寬約18厘米,厚度居然達到2-3厘米,沒有分明的棱角,與后來的一般瓦片迥然不同,也與當時唐朝長安的瓦片有差異。據當地有豐富燒瓦經驗的人介紹,這是一種經過特殊工藝燒制出來的瓦片,制作工藝十分精細。看到這些,真有穿越到千年前的唐代的感覺。
古老傳說
王世全的老母親名叫楊素芬,80多歲了,她頭裹白帕,腰系圍裙,一雙小腳上穿著干凈的青布小鞋。我們到家的時候,她正在搬弄柴火。老人向我們講了一個當地的民間傳說:沙陀國國王叫李帝王,他帶領族人在這里為大唐守疆土。大唐滅亡后,李帝王稱帝,他的美人孫姬專門從長安趕來,被李帝王冊封為王妃。后來宋朝出兵圍剿,孫姬藏在樓上生下一個小孩,但小孩從懷中滑落,掉到樓下摔死了,后來就把這里叫做“漏兒壩”。李帝王戰死沙場后,傷心欲絕的孫姬以細軟懸梁自盡。族人們把孫姬的尸體埋在上壩一個風水極佳的地方,并在她的墳邊種了一棵白果樹作為紀念。如今,許多老百姓自發地把這里圈了個圍擋,每年農歷二月十九、六月十九和冬月十九都要在這里祭奠孫姬。
據當地人說,因為宋朝軍隊打過來,沙陀王國最后滅亡并消失,那么,沙陀族人帶來的大量財寶藏身何處呢?在琉璃村上壩有一座古廟叫佛爺寺。村里人講,早些時候,佛爺廟大門口有一句神奇的偈語,上書:“上七步下七步,要撿金銀七七步。”據說這就是沙陀國的藏寶之謎。數百年來,許多人曾想解開這個寶藏之謎,村里的古墓群被盜墓賊光顧過很多次,卻從未有人找到過傳說中的寶藏。后來有一個遠游的和尚來到此處,解開謎底得到一尊金佛。原來金佛是被人用漆漆過,制謎之人用了一個“七”字作諧音。當地人講,金佛可能還不是全部寶藏,或許還另有其他寶藏。
雞冠山鄉黨委書記王志偉說,琉璃村過去幾乎與外界隔絕,如今發生了許多變化。這些變化來自于旅游資源的綜合開發,以及村里年輕人外出打工帶回來的新信息。
夜幕漸漸降臨,告別了當地干部和鄉親們,我們又踏上了返回蓉城的道路。迎著和煦的晚風,我一直在想,歲月變遷,滄海桑田,昨天的高殿大宇、雕欄玉砌,如今早變成丘墟,只留下幾道殘垣斷壁供后人憑吊。歷史就是這樣無情,也這般有趣,無論你當初是如何輝煌,甚至君臨天下,如果你沒有真正做過一點有益于百姓的事,時間的抹布,將會把你擦得干干凈凈,不留下任何痕跡。如果你能夠給百姓謀幸福,哪怕你生前是一介寒士,人民也會永遠把你記在心里。
(責編:王 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