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在路上——這是我一度追求的生活方式。
在我很小的時候,爸爸媽媽就帶著我到處游歷,中小學期間我就已經(jīng)到過國內許多風景優(yōu)美的城市和山川,還去韓國旅游,美國游學等。但是,我最向往的地方還是神秘的非洲……
2011年7月,美夢成真啦!正在讀大二的我申請到了AIESEC(國際經(jīng)濟學商學學生聯(lián)合會)的海外志愿者活動名額,和十幾名來自世界各地大學生志愿者一起來到了加納——一個被稱為“黃金海岸”的國家。
加納位處非洲西部,毗鄰科特迪瓦和多哥,以盛產(chǎn)巧克力原料可可出名,這里沒有戰(zhàn)亂,沒有饑荒,是非洲西部最富裕的國家之一。我們志愿者的工作是去加納多所學校,給當?shù)匦∨笥褌魇诃h(huán)保知識,呼吁人們愛護自然,保護環(huán)境。
一個半月的工作轉眼間就結束了,回國前收拾行李時,面對著40多天來不斷添置的日用品,加上自己從國內帶來的不少東西,我犯愁了,就一個箱子,這么多物品怎么帶走呀?
我忽然想起來,平日加納老百姓對我們使用的東西,如燒水壺呀、電子產(chǎn)品呀,甚至風油精、清涼油等等,都表現(xiàn)出很高的興趣耶。由于加納本國生產(chǎn)力有限,多數(shù)日用品需要進口,這類東西在商店里價格都很昂貴。像普通的洗發(fā)露,折合成人民幣要八九十塊,普通的加納人都買不起,我們眼里的“必需品”,在他們眼里常常變成了“奢侈品”。
既然如此,我們何不將一些成色新、質量好,又不一定非要帶回國的東西賣掉呢?我們4個中國女生一拍即合,火速準備,殺進商場!
二
我們4人很快就整理出了文具、雨傘、不銹鋼飯盒、指甲刀、衣服、登山鞋等幾袋東西。可新的問題又出現(xiàn)了,應該去哪里賣我們的東西呢?總不能在大馬路上見人就吆喝吧?
Yilin說,我們去ART CENTER怎么樣?ART CENTER是阿克拉一個專賣藝術品、紀念品的市場,幾乎每個到加納的旅游者都會去那里買一些紀念品,那里出售的東西價格不菲,老板們都賺得“盆滿缽滿”,有資金,也有見識,是個很有潛力的消費群。于是,我們決定去ART CENTER試試,推銷一下來自中國的“洋玩意兒”。
我們的推銷策略是這樣的:先仔細觀察,確定一些看起來比較像有錢能買、或者有可能買的人,衣服、雨傘推銷給婦女,文具推銷給有小孩的老板……瞄準好目標后,4張嘴一起“群起而攻之”。
然而,我們首戰(zhàn)卻碰壁了。
第一個老板看上了我們的涼拖鞋,想買給他的妹妹,可又覺得我們的要價太高了,他承受不起。我們喊價10塞地(加納貨幣單位,1塞地折合約5元人民幣),他只還價3塞地。我們不愿意讓步這么多,4個人一起夸這個鞋多么新、多么好看,他妹妹一定喜歡。他還是一個勁地搖頭,只愿意出3塞地。我們討價還價時引來了許多人圍觀,其中有一個人覺得我們的不銹鋼飯盒不錯,我立馬給他介紹說:這個飯盒質量可好了,又結實又輕便,一個大盒套三個小盒,特別方便實用!他表示他愿意要,但給3塞地現(xiàn)金,如果我們愿意交換,可以再到他店里挑一些我們喜歡的東西補差。
這下我們才恍然大悟,這些小老板不是不喜歡我們的東西,也不是不想要,但他們不愿意直接用太多的現(xiàn)金交易,更愿意用他們出售的工藝品來交換。
雖然沒有賺來白花花的現(xiàn)金,不過換點紀念品也成,反正自己也得掏錢買回去送人。
于是,我們改變了營銷思路:先瞅準我們想要換什么紀念品,是要木雕還是肯特布(加納的一種傳統(tǒng)手工藝品),是手工皮具還是金銀器,再決定到哪家商店與老板交涉。
經(jīng)過幾番軟磨硬泡,曉之以理,動之以情,甚至還把我們做志愿者工作的事兒都搬了出來,沒想到這種以物易物的推銷策略以及到位的自我介紹還真管用,老板對我們很有好感,我們也收獲頗豐:用本子和幾盒中性筆換來了美麗的鱷魚錢包,用指甲刀和飯盒換了一個很大的牛皮挎包,鞋子換成了非洲木雕面具。
換東西遠比自己掏錢買東西有成就感多了!
Yilin還有意外收獲。正在我們推銷“商品”時,她接了一個電話,她的Palm手機立即被一個很時尚的老板看上了。她原本并沒打算賣手機,可老板特別喜歡她手機以及手機里裝的許多游戲,雖然手機不是新的,老板也愿意出180塞地!Yilin一想,180塞地約合900元人民幣,回國后添點錢可以再買一個新的了,就算成人之美吧。交易成功!
三
Yilin的意外收獲啟發(fā)了我,我望望手中用了兩年的筆記本電腦,它已經(jīng)不能滿足我的需求了,因為追求“低碳生活”,一直沒有換新的。既然手機可以在這賣掉,電腦為什么不行呢?
最后一個星期五下午,我拉著Della一道,開始了我的“賣電腦之旅”。
我在此前認真研究了一下,我們住的這條街上就有一家二手電器店,收購電視、電腦什么的,還有一家賣手機的商店,那么我就先從手機店開始吧。
“嗨,請問老板在嗎?”
“老板出去了。”
“什么時候能回來?”
“快了,他在路上了,馬上就到。你等一下吧。”
反正我也閑著,等就等唄。
10分鐘,20分鐘……非洲人的“馬上”可不是那么簡單,如果在餐廳,從點好餐到上菜得要一個小時——盡管期間不停地回答“馬上、馬上”。
半個小時之后,老板終于回來了。
Della悄悄地說:“這個老板好眼熟。”嗬,這不是和咱們有過一面之交的房東大叔嗎!我們曾經(jīng)在他家借住過一晚,沒想到他就是這家手機店的老板。
我們仨都特別高興。
我心里想:都是熟人,大家就好說話了,他平時很喜歡中國的東西,現(xiàn)在送上門來了,應該能和他談個好價錢!
老板聽說我想賣電腦,果然表示出極大興趣。
我的心理價位是450塞地,雖然沒做過幾次正經(jīng)生意,可沒吃過豬肉還沒見過豬跑?我的喊價肯定不能低于這個價,所以我開價500塞地。
顯然,這個價錢對于一天的營業(yè)額不過幾十塞地的老板來說,是高了一點,他很想買,但沒那么多現(xiàn)金。
我便慢慢地向他介紹這臺電腦的好處:“我覺得這電腦特別適合您,經(jīng)常在外出差,進貨,攜帶它特別方便,因為它尺寸小、重量輕;而且內置wifi(無線寬帶),您在外地也能上網(wǎng),還可以幫助您做生意呢!”
“什么是wifi,真能上網(wǎng)?”
我又花了20分鐘給他講wifi是什么。
他有點心動了。
我接著說,加納的電腦賣得很貴,您要買到一個自己喜歡的電腦很不容易,眼下的機會可要抓住哦!
最后我降到400塞地,他同意了,讓我明天再去拿錢。
回去之后我喜滋滋地對Yilin她們講,我把電腦也賣出去了,還賣了一個不錯的價格。
第二天,我如期來到他店里,但非常遺憾,得到的答案是他不買了。
為什么呀?我很疑惑。
原來,昨天我走后,他專門請教了一個懂電腦的朋友,那個朋友告訴他說,我的電腦顯示屏太小,牌子他也沒聽說過,肯定不是大品牌,值不了這個價。所以,他今天只愿意出200塞地。
我沒有同意,只能向這位老板告辭了。
我又去了另一家電器店,也沒有談到理想的價格,最后只好作罷,背著自己的小電腦踏上了回國的飛機。
有的東西賣出去了,皆大歡喜;有的沒有賣成,但買賣不成交情在。
這次異國賣東西的有趣經(jīng)歷,是我做環(huán)保志愿者的意外收獲,也是我這個商科大學生的一次“實習”。我們經(jīng)歷了一次發(fā)現(xiàn)需求,尋找市場,研究對策的商業(yè)活動,提高了我們的英語口語能力,考驗了我們的銷售能力。近距離地與加納百姓溝通,增加了對他們的了解。還減輕了我們的行裝,一舉幾得,何樂而不為呢?(責編:馮 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