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眼間,我從美國回到國內已近半年。人們常說:“一切熟悉的也會變得陌生。”回國后,我對我曾經待過的城市武漢感到些許陌生,足足用了數月的時間來重新習慣它。人的適應能力是驚人的,正如我當初適應了美國的生活一樣,如今我又重新適應了國內的生活。但是一切又都不一樣了,城市還是那座城市,可是我卻已經不是當年的那個我,因為在美國教書的那段日子已經將我改變,讓我變得更加獨立,更加淡定,也更加刻苦。那么,美國對我做了什么,讓我有了如此的改變呢?
身處異鄉,我變得獨立
從登上去美國的飛機那一刻起,我就感覺到自己必須真正學會獨立,要變得堅強才行。我至今仍然記得在機場,分別在即,我的眼里噙著淚水,卻佯裝若無其事的樣子與家人揮手告別,然后一個人穿過安檢門,一個人獨自飛行十幾個小時,一個人降落在一個陌生的國度。在去美國之前,別人幫我約了一位華裔美國朋友來接我,于是我以為到達美國后,多少會有點依靠。然而,當我到達美國機場時,卻發現這位朋友很是冷淡,他讓我自己前往我的住所。當到達我那空蕩蕩的漆黑住所時,我終于忍不住哭了出來,因為我受不了一個人來到陌生之地的那種失落感和無依無靠的孤獨感。不過,生活還得繼續,我盡力讓自己的心情平靜下來,開始學著在這個陌生的環境中工作、學習與生活。而后來的事實證明,我其實是完全能夠做到真正獨立的。
我制定了每天的工作計劃,有條不紊地安排自己的生活:備課、熟悉校園、考紐約駕照、和老美打交道、做飯、洗衣服、建網站、學習等。除此之外,由于來到陌生的環境中,我還時常需要像探險似的學會自己摸索,解決生活和工作中遇到的問題。我還記得自己第一次開車前往陌生校區的經歷。從住處到校區大概是一個半小時的路程,而途經的地方是大片的田野,沒有住戶。我獨自開車,路上根本看不到人,心里十分害怕。而對于“如果走錯了路該怎么辦”這個問題,我完全沒有答案,路上沒有人可以問,而打電話問同事也不現實,因為我根本不可能說清楚自己所在的位置。不過,害怕歸害怕,我還是不得不壯起膽子根據路線圖的指示往前開。沒想到,我居然沒有迷路,十分順利地到達了校區。直到進入校區的那一刻,我緊張的心情才得以平復,全身才放松下來,心中的成就感油然而生。自那以后,我就不再害怕走陌生的路了。后來我甚至還自己開車穿越了新澤西州,內心真為自己的獨立感到驕傲。
身處異國他鄉,生活中難免會遇到各種小波折。這些小波折不斷地鍛煉著我的應變能力和心理調節能力,讓我更加成熟。2010年11月,我獲邀參加在底特律召開的一次國際教學會議。日程安排非常緊張,會議一結束我就必須趕最早的那班飛機回來給學生上課。在前往底特律之前,我計算好行程,訂好機票,然后開始了一次緊張而充實的學術旅行。然而,一切卻沒有我想象的那么順利,在回程時我遇到了一些麻煩。先是時間給我開了個玩笑。我在酒店大堂等待出發去機場時,發現我手表的時間與手機的時間莫名其妙地相差了一個小時,我當時感到很蹊蹺,明明之前兩者的時間是一樣的啊。于是我與大廳的一位陌生人聊起這件奇怪的事兒,結果得知自11月份的第一個星期日起,美國的時間要由夏令時改為冬令時(冬令時比夏令時調慢一小時)。我的手機因為網絡優勢可以自行改變時間,所以比手表時間慢了一個小時。這雖然意味著我有更充足的時間趕赴機場,但是對于這突如其來的時間調整,我沒有絲毫心理準備,當時還是為自己捏了一把汗。因為這個緣故,我只好重新計劃趕赴機場的時間。但時間問題還不是最糟糕的,回程時遇到的登機手續問題才是真正讓我驚慌失措的。由于賓館網絡出了問題,我一直無法上網check in回程機票。對此,我當時想得很簡單:“沒關系,等我到機場再check in好了。”然而,當我趕到機場的時候,工作人員卻遺憾地通知我,最早的航班位置已經全部check in了,我只能搭乘下一班飛機回去了。可是教師的責任感告訴我,我不能隨便耽誤日常的課程。于是,我跑到服務臺,用不太地道的英語跟服務人員交涉,費了九牛二虎之力才終于打動服務人員,使他們同意替我協調。在經過了半個小時如坐針氈的等待后,我順利拿到了登機牌,登上了最早一班的飛機。有過這樣的經歷之后,我遇到事情不再盲目慌張,而是主動地尋找解決問題的方法。
看到不同,我變得豁達
在國內時候,我常常會感到迷惑。我能感覺到自己總是在進步,但由于我天資不聰穎,也不擅長交際,因此總覺得自己無論如何進步,都比不上那些天資聰穎的人所取得的成績。我經常為此感到苦惱。我到底應該怎樣走人生這條路?這樣的問題我始終都理不清楚。然而,到美國之后,我看到大部分人都按照自己喜歡的方式生活,看他們把生活過得那么鮮活,那么色彩斑斕,我也慢慢平復了自己的心態,看待和處理事情時也變得更加豁達。
去美國前,我曾去數十個國家旅游過,自以為經歷豐富,但到了美國之后才知道這根本算不了什么。很多美國大學生常常學習一段時間就跑國外去了,我周圍的美國人沒有幾個是“癡心”在美國待一輩子的。他們有的到自己感興趣的地方游學一年甚至幾年,有的是去實現自己心中的某個夢想,如去非洲做醫療援助、去泰國支教等。對于他們來說,生活就應該多樣而充實,做自己喜歡的事情比盲目地追求所謂的成功更重要。他們的業余生活也非常豐富,不會任何樂器、舞蹈的美國人極少。他們大多擁有我們所說的“特長”,倡導“怎么快樂怎么活”的生活準則。
在我們中國人看來,職業有高低貴賤之分,從事所謂“卑微”職業的人似乎低人一等,心里會感到自卑。而在美國卻不是如此,職業的三六九等之分似乎并不那么明顯。在我工作的美國校區里,滿頭銀發的清潔工工作時從來都是腰桿挺得直直的,學生們見到她也甜甜地叫她的名字,跟她打招呼;在學期末的畢業紀念冊上,清潔工的照片也赫然在列。在這里,人們一般不會因為你的工作、學歷和財富等因素向你投來不同的目光或持有不同的態度。只要你能靠自己的雙手養活自己,能夠自食其力,那么你就能贏得尊重。
了解到他們這種豁達的人生態度,我才發現自己以前斤斤計較個人成功的想法是多么幼稚與狹隘。從此我不再糾結于“應該走什么樣的路”的問題。很多時候,尊重自己的心比“應該”更重要。這是我在美生活的一大收獲。
廣泛交流,我開闊了視野
在美國時,我獲得了很多出乎意料的交流機會:得以與各個州的文化傳播院長交流,有幸與著名導演和畫家暢談,向著名的鋼琴教授學琴,和三星總部的研發工程師SJ交朋友。與他們待在一起,我深受感染與啟發,他們勤奮努力的態度與廣闊的視野深深觸動了我。
年輕的SJ是著名的三星電子研發部的工程師,三十出頭的年紀,就已經是帶領小組做研發的項目組組長了。他是作為三星公司有潛質的員工被派到美國的著名學府進行深造的。我總能在學校的圖書館碰見他,見得多了,我們便開始交談起來。從與他的交談中,我了解到他所取得的成績全是他的勤奮努力換來的。在學校深造時,SJ覺得自己的英文不好,于是他為自己制定了嚴格的英語學習計劃。每天結束繁重的課業之后,他會要求自己堅持聽30分鐘的英語新聞,上一次私人的英語輔導課,并抽出時間閱讀英語原著。他對我說,他們的研究領域日新月異,時間容不得一點浪費,公司肯拿出時間和金錢培養他們,他就一定要對得起自己的時間和公司的栽培。聽了他的話,我很有感觸,開始克服自己的惰性,一有空就到圖書館讀英文原著;不放棄一切機會,只要有國際會議就投稿參加。我做事變得更加果敢,只要想做的事情就馬上去做:學古箏,學鋼琴,打高爾夫,打保齡球……我還關注全球動態,培養自己全球化的視野。
回國后,我天天看財經新聞,買了經濟學的書,也開始和男同事們談談時事。認識我的人吃驚地說:“你怎么轉型了?”其實我也解釋不清楚,我并沒有強迫自己去附庸風雅,而是真的發現了經濟、歷史、人文里面的好“滋味”。
在美國經歷了一些觸動我心靈的事情后,我正在變得越來越豐富,不是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