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B霜代表的裸妝時尚從未被高端化妝品品牌所關注,但在中國市場除外
因出演《哈利·波特》系列電影中赫敏一角,而蜚聲國際影壇的Emma Watson的巨幅海報在今春幾乎塞滿了北上廣地鐵和車站的廣告席位。不過,Emma 并非真正的主角,海報上她精致的臉龐—— 或者說,歐萊雅集團旗下高端化妝品牌蘭蔻的BB 霜才是。
近年來,大手筆營銷在中國這個備受關注的新興市場屢見不鮮。較為奇怪的是,蘭蔻BB霜是2011 年推向市場,廣告卻遲至今年才大規模投放。無獨有偶,2010年5月問世的雅詩蘭黛BB 霜,直到今年才在大陸問世。
恰好,香奈兒CC霜在同期發售。這款與BB霜功效類似的遮蓋形化妝品的命名可謂獨具匠心:既可被理解為Chanel China的縮寫,又可聯想為香奈兒的經典Logo。
CC霜僅在中國大陸地區銷售,另外兩個高端品牌BB 霜又同期登陸,一個嶄新的細分市場——中國大陸高端BB霜市場在2012 年啟動。這款誕生于上世紀60 年代德國整容診所里的醫療美容產品,終于在亞洲市場實現了徹底蛻變。
“傷痕保養霜”,整容業這樣稱呼BB 霜。最初,這款產品被用來促進疤痕痊愈、同時遮蓋疤痕、給予術后肌膚保護。進入大眾日常美容市場,是近十年在亞洲市場完成的商業轉型。在韓國整形和裸妝時尚的助推下,集保養、遮瑕、隔離、美白等多重功效于一體的BB 霜,在整個亞洲掀起一場BB霜風潮。最先崛起的BB 霜品牌也多來自韓國,如JustBB、MISSHA 等。兩年前,歐萊雅集團以美寶蓮BB 霜開啟了中國裸妝市場,包括妮維雅、曼秀雷敦等中低端品牌緊隨其后,但在蘭蔻們進駐之前,BB霜仍盤踞在中低端化妝品市場。
事實上, BB霜代表的裸妝時尚之所以在中國市場大規模興起,與其市場旺盛的新需求緊密相關。
中國人乃至東方人素有“一白遮百丑”的審美傾向,樂于接受層層護膚,但拒絕略顯夸張的彩妝妝容。而在工作節奏快、壓力大,睡眠、飲食難有保障,各種皮膚問題頻發的當下,“簡單扮美”卻日益遭受不少挑戰。
“市場真的需要一種介于遮瑕和護膚之間的產品。”美容行業資深評論員Karen Zhang 認為,與其說BB霜是單純憑借市場炒作闖入中國消費者視野,不如說它的興起在迎合中國市場需要的同時,也在將裸妝的審美文化緩慢植入。
無論是歐萊雅集團,還是雅詩蘭黛集團,一家大型跨國公司要針對一個單獨市場進行大規模研發與營銷投入,都會是個漫長的決策流程,更何況它們素在保養、彩妝領域見長。而這次專為中國研制自己不太擅長的裸妝產品,其動力到底為何?
“亞洲市場實在太耀眼。”Karen透露,對雅詩蘭黛集團而言,亞洲市場已可與北美市場抗衡,甚至有過之而無不及。雅詩蘭黛亞洲總部、亞洲研發中心相繼落戶上海,其品牌中國總經理晉升為雅詩蘭黛亞太區副總。蘭蔻和香奈兒等其他高端品牌,也在盡力將資源向中國市場傾斜。在這樣的大戰略背景下,“當發現消費者的確需要一種介于護膚和美白之間的產品,而還沒有高端品牌介入時,為什么不去做呢?”
更何況,高端品牌的明星產品所開拓的市場早已飽和,“當老客戶消費習慣固定以后,銷售就會走下坡路,必須有新的消費刺激點、新的明星產品出臺。”但抓住新的消費需求及群體,對高端品牌而言不是什么輕松的任務。
作為產品線非常完整的頂尖奢侈品品牌,香奈兒整體設計感強,但也相當奢華,對年輕族群來說,價格不占優。而蘭蔻和雅詩蘭黛分別承襲法蘭西血統和美式經典,品牌形象過于成熟。蘭蔻多年的玫瑰印象,和雅詩蘭黛擅長的抗老產品,對年輕女孩來說,未免遙遠。
某種程度來看,BB 霜或許是高端品牌為鞏固品牌地位、刺激公眾視野的好契機。
在歐美高端品牌進駐前,日韓品牌無論從審美觀還是美容產品的普及上,都為BB霜的升級做好了前期市場培育。而且,BB霜從一開始就更貼近年輕人市場。
“所有大牌都在做的事就是抓住年輕族群,想盡各種辦法。”Karen總結說。年輕女性的消費能力越來越強,不僅消費觀念前衛,同時也在朝向高端品牌的目標年齡成長,“這些大牌愿意在這些女孩最早期的時候——比如大學三四年級或者剛畢業——就抓住她們。”
借助BB霜,蘭蔻一改其玫瑰形象,變身“輕盈羽毛”,伴隨Emma Watson的年輕形象一同植入消費者眼中。相比之下,400至500元左右的價格定位,也更為年輕消費者所接受。
事實上,國際高端化妝品品牌做BB霜,與采用微博做營銷、啟用中國模特做代言、為產品命名“小黑瓶”“神仙水”等舉措類似,目的都在于通過關注更多普通消費者的需求,樹立自身高端又親民的品牌形象,以進一步爭取亞洲市場。
然而,高端品牌也可能因此陷入兩難處境:BB 霜的成本和效果難以形成明顯的差異化,物美價廉的中低端品牌性的吸引力仍不可忽視。“高端BB 的效果也不過如此,還價格不菲”的評價,恐怕讓雅詩蘭黛們有苦難言。
但眼下似乎也沒有什么能夠阻擋高端品牌走親民化路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