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經歷行業陣痛后,體育經濟試圖尋找更新鮮的細分市場 、更具創意的營銷手段、更謹慎的發展思路——奧運不再是體育精神唯一的代名詞
對許多中國本土體育品牌而言,對2008年美好時光的消費是一次性的。那時,一股亢奮而躁動的氣息籠罩著整個體育用品市場,而李寧的火炬讓這種熱度燒得更旺。即使市場的實際增幅為30%,幾乎每一個品牌的訂貨增幅都超過了40%。
4年后,本土體育品牌還在消化上一屆奧運會留下的后遺癥。國內體育用品市場規模連續下滑,已從年增長20%下降到2011年的13%左右,這一放緩在今年有可能達到5%至8%。李寧、安踏、匹克、特步等公司,無一幸免。
而在上屆奧運會得不償失的阿迪達斯,如今的財務狀況卻格外喜人。2012年7月發布的半年財報顯示,其全球集團銷售增長11%,大中華區銷售收入增長13%。在去年全年財報中,每股利潤增長率為18%,這在阿迪達斯史上開創了新高。
眾所周知,阿迪達斯在北京奧運會斥資13億元成功奪標贊助商,卻因李寧在點燃圣火環節的橫空出世被大搶風頭,并在之后的金融危機受挫。從2008年9月開始,阿迪達斯收到來自經銷商的壞消息:壓貨情況嚴重,流動資金不足,無法再進更多的貨。2009年,李寧年銷售額上漲25%,達83億元,而阿迪達斯則下滑至70億元。
為何阿迪達斯的昨天成了本土品牌的今天?
當阿迪達斯投入1億英鎊成為倫敦奧委會的TOP贊助商,本土品牌的熱力卻不如當年。除了安踏和匹克依然不惜血本—安踏獨家贊助了中國體育代表團奧運冠軍領獎服—其他品牌均有所收斂。特步總裁丁水波曾表示,今年的奧運投入不會像四年前那樣的“手筆”。
當然,首金獲得者易思玲是穿著安踏的龍服登上領獎臺的,林丹的賽場表現令李寧的Logo熠熠發光,但更深的憂慮仍不可借此剔除:高昂的奧運營銷怎樣才能避免“賠本賺吆喝”?
另一事實則更令人不安:2011年阿迪達斯開始推行“通向2015”戰略,通過SLVR、Y-3、三葉草、NEO等細分子品牌,覆蓋中國高、中、低三級市場,搶奪本土體育品牌的中低端市場。阿迪達斯集團大中華區董事總經理高嘉禮(Colin Currie)在財報中高調宣揚“健康的庫存”后表示:“我們已經取得了很大進展—拓展了在低線城市的覆蓋面。今年是阿迪達斯在中國的重要一年。”
在這之前,耐克的折扣店和工廠店也已向下一級城市滲透,其漂亮的銷售額有一部分即來自于此。
“2012年可能會是分水嶺。”關鍵之道體育咨詢公司創始人張慶說。奧運年一直是體育品牌的營銷大年,而這一個奧運年,對于體育品牌而言,最重要的可能是市場信心的提振。這些功夫,都在奧運之外。
行業陣痛也證明,奧運所產生的光芒更似光環,對其過于迷戀,會干擾體育品牌的商業視線。
探索新空間
嚴峻的大環境對本土品牌是一次考驗,也是一次各歸其位的清洗過程。一些不走專業運動路線的品牌慢慢卸下偽裝,轉向更為休閑和時尚的大眾市場。今年夏天,鴻興爾克在其數千家門店推出“微領T”,該設計對經典Polo衫進行改造,試圖滿足“微時代”的消費者。這意味著,鴻興爾克已基本放棄體育服飾慣常的主題系列,轉而迎合年輕人對時尚和個性的追求。
仍堅持專業運動路線的品牌,則努力尋找更細分的市場。“美國的NewBalance是一個很好的榜樣,只做慢跑,但做到極致。全運動沒有幾個品牌能做得起來,除了那幾個大玩家。”某業內人士評論道。
李寧是多品牌多品類最早的嘗試者,在急速發展的早些年,李寧瘋狂并購了Kappa、Algle、樂途和紅雙喜等品牌,產品涉及籃球、羽毛球、跑步和女子健身等。但結果并不圓滿。Kappa早在幾年前已易手他人,今年,Kappa的經銷商關閉了全國大部分門店。
如今,李寧正試圖重新學會專注。不久前,李寧斥巨資簽約中國男子職業籃球聯賽(CBA),成為CBA五個賽季的裝備贊助商。這意味著,其人力財力重心都將發生轉移。“五支國家隊肯定不會放掉,但相對其他運動品類,投入方面一定是以籃球為主。”關鍵之道體育咨詢公司創始人張慶告訴記者。
依靠NBA打出一片天地的匹克,正加快其國際化步伐。目前,匹克在全球90多個國家和地區已經開設了近200家專營店。去年其國內業績同樣不理想,銷售增長率不到10%。但相比之下,海外市場的增長達到30%以上。其中,歐洲市場占了四分之一,亞洲市場占三分之一,去年的銷售額已接近2億元人民幣。
2012對匹克而言是國際化升級的一年,“經過名字、品牌、管理國際化,今年要開始實現市場國際化。”今年3月,匹克在美國開設了第二家直營店。除了大眾熟知的NBA,它還贊助了更全球性的國際籃聯(FIBA),以及國際女子網球協會(WTA)。在本次專題中,匹克國際化的故事將得到進一步闡述。
本土品牌的掘金地還延伸到童裝市場。目前中國童裝僅占全國服裝總產量的約6%,與占總人口30%的兒童消費群相比,還有巨大空間。今年4月,特步集團獲得約7.8億港幣的貸款融資,其中一部分將用于“擴大產品范圍”,包括推出以 X-Top品牌為代表的休閑系列,和特步1+1兒童系列服飾。
早在2008年就啟動兒童事業部的安踏,從去年底開始將更多的注意力集中到童裝業務—2009年和2010年,由于運動服飾發展強勁,童裝一度被忽略。截至今年上半年,安踏兒童體育用品店已增長至600多家,增速超過傳統安踏體育門店。
新的細分市場是否能為本土品牌注入強心針,結果還未可知。但在張慶看來,或許有一些小眾市場被忽略了:專業戶外運動在前幾年一直保持50%的增速,即使在蕭條的2011年,也有30%的增長。Vans、Quicksilver等沖浪極限品牌也一直保持小幅度增長。
駛離高速路
“粗放型的增長已經成為歷史。”某品牌商說。這是此次陣痛帶給他最大的感受。
從2003年之后,中國的體育行業一直保持20%至30%的高速增長;北京奧運會過后至2011年,整個行業高歌猛進。“只要開新店就能帶來增長,6000家變7000家,增量就能達到15%。”業內人士說。截至2011年,本土排名前五的企業,全國店鋪數量都在7000家以上,遍布一線到三線城市。
當市場逐漸飽和,尤其是2010年之后,經濟緊縮輻射到相對滯后的二三線城市——本土品牌的核心購買力所在,影響逐漸顯現。
李寧、安踏、匹克等品牌都開始調整經銷商渠道。匹克的全國經銷商從45個增加到50個。“以前一個區域就一家經銷商,現在增加到兩三家。每一個經銷商負責的區域變小,會做得更深更透。”匹克公關部負責人劉翔說。
經銷商的定位也在改變。資金實力雄厚的分銷商將獲得更多支持,開設直營店,削減掉中間一層的中小代理商,成為零售商;業績較好的加盟零售商則可升級為分銷商,直接與品牌對接。這樣一來,品牌對市場的變化反應更快。
精細化的趨勢還體現在貨品的調整。本土品牌曾經歷過瘋狂鋪貨的階段,比的是設計的數量,款式多少。而如今“要求高,誰的科技含量和設計水準更好,誰就有可能良性增長。”
曾雄心壯志的本土品牌,如今最大的難題是克制欲望。匹克將2012年銷售預期定在20%以下,并停止額外加倉。“訂多少生產多少,不會像原來,訂100件,生產120件。這樣能減少經銷商的庫存壓力。”劉翔說。
甚至,一些品牌考慮借鑒其他行業的經驗。蘋果公司精心設計少量明星產品、摒棄機海戰術的做法,開始出現在體育行業。由于更多款式意味著更多的版型、鞋型,這無疑也節省了成本。不久前,阿迪達斯減少了部分款式,加大時尚設計的比重。
在精細路線下,對品牌的研發和設計實力要求更高。消費者越來越挑剔,未來不可能隨便模仿就能生存,歸根結底是產品和品牌的競爭。匹克今年將其研發投入增加了一倍,占總收入的1%。
“當一個市場由快速增長進入緩慢期,品牌價值是最大的驅動力。”關鍵之道體育咨詢公司創始人張慶說,“但如今大部分品牌都趨向保守。”李寧曾試圖通過品牌轉型獲得新生,但由于效果未達預期,反而讓很多本土品牌更加謹慎。“如果就今天的市場找答案,是沒有出路的。你需要研究三年五年以后,中國消費者會發生什么變化,體育在國民生活中扮演什么角色?”
本次倫敦奧運會,或許是考驗本土品牌是否具備長遠目光的試金石。和四年前相比,品牌對奧運營銷的理解更深刻了,他們不再只沉迷于大聲吆喝和占據廣告位,開始嘗試更貼近奧運精神和消費者興趣。361°與央視體育頻道聯手打造《倫敦行動》,節目展現的英倫風情和比賽的花絮故事,引發觀眾關注,并在網絡和社交媒體中形成互動。“這是一個奧運全媒體營銷活動。”某業內人士說,“從北京到倫敦,一個不可忽視的變化就是新興媒體的迅速成長,數字在改變奧運營銷的傳統形態。”
這一變化在深層次上表明,在渠道、成本、產品之外,還有一些更隱性卻同樣重要的因素:消費者以何種方式參與到體育,體育的內涵是否在轉變或擴展,甚至虛擬化?耐克推出的Nike+GPS付費應用正是基于這樣的洞察,它為足不出戶的宅男和極客提供了一個運動的理由—社交媒體分享。在體育用品市場趨于飽和的狀態下,如何幫助消費者發現他們忽略的需求,也許才是最大的增長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