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工商銀行湖南邵陽縣支行的對公存款工作一直開展得有聲有色,一直在每年增存1億元的持續高位上運行,也一直成為該行工作中的最大亮點。2012年一月份,該行對公存款新增了1.64億元,無論同業還是系統內均一馬當先,獨占鰲頭。這一佳績的取得,得益于該行長期以來堅定不移地實施“抓準、抓住、抓牢系統大戶”的戰略決策,該行通過綱舉目張,舞活了公存龍頭,開創出了一片廣闊的公存新天地,小行處作出了大文章。他們的主要經驗是:
一、找準切入點。瞄準系統大戶。
抓公存工作必須要立足當地,找準營銷目標和工作切入點,只有這樣,才能有的放矢,明確主攻陣地。為此該行深入調查研究,全面準確把握縣情。該行所處的邵陽縣位于湘中腹地,當地既是一個擁有100萬人口的農業大縣,但更是一個屬于革命老區和國家級貧困縣,新興產業和核心企業及投資較少,與相鄰的隆回、新邵相比,經濟發展較為落后,經濟總量相對偏小,與毗鄰的邵東更不可同日而語。2011年,邵陽縣的GDP總量僅為79億元,財政收入只有4.48億元,且第三產業占比較低。雖然該行所處當地的經濟環境對抓好公存工作極為不利,但支行班子通過認真客觀地分析后,上下形成了這樣一個共識:作為一個貧困縣,當地財力雖然有限,資金流匱乏,但是,由于國家扶貧力度的加大,中央的轉移支付和扶貧開發等專項基金將會源源不斷大量地注入。從2009年到2011年當地財政收入分別為2.6億、3.4億、4.48億,但財政支出卻達14億、17.5億、20億,80%以上的資金來源于中央的轉移支付。因此,“貧困縣”這一劣勢在該行看來反而變成了抓好公存業務的優勢和機遇。通過點石成金,拓展抓存空間,該行將國庫預算、社保、醫保等確定為重點部門,作為系統大戶不遺余力地爭搶到手。為了將這些系統大戶及資金爭搶到手,該行加大公關力度,爭取多方支持,真正做到了“只要有百分之一的希望就要付出百分之百的努力”。如在幾年前爭取會計核算局的開戶過程中,該行在獲知縣委常委己研究確定放在縣農行后,硬是從市里找到了原市委劉副書記,通過其對縣委常委打招呼,最終反敗為勝,將戶頭開立在了工行。正是因為當初通過大量富有成效的工作,將后來的財政社保股、機關社保站、勞動局醫保站等陸續落戶該行,才奠定了今天這樣良好的發展基礎。
二、把握源頭靈活調度。抓住系統大戶。
一是借助經營國庫的便利優勢,從源頭上掌控好資金的撥付和劃轉。由于邵陽縣未設立人民銀行,因而長期以來,工行一直代理人行職能經營當地國庫。隨著財政體制改革的不斷深化和預算工作的強化,特別是2010年開始實行的省管縣的財政直撥體制來,中央和省級的資金撥付直接通過國庫渠道,因而,國庫也變成了一個巨大的資金貯水池。因此無論是辦理國庫出庫而是單位返庫,該行始終堅持國庫主任簽字才能辦理,從而使每筆資金的去向、用途做到心中有數。二是靈活調度,加強對大額資金的跟蹤和監控。在日常工作中,根據專項資金使用的時效性,及時與劃入單位進行溝通,對于外劃他行資金根據“可劃可不劃的堅決不劃,可急可緩的堅決緩劃”的原則,盡量延長資金在本行的沉淀時間;對于國庫的預撥資金,則堅持“有資金就擺,無資金就調”的原則,盡最大限度地將財政性存款轉化為對公存款,增加日平余額。為此,該行曾創造過將國庫資金劃轉得僅存2000元的歷史記錄。三是積極銜接好國庫與會計核算局、社保站、機關社保等部門的關系,嚴防脫節。每次無論是出庫還是返庫,該行都派主管行長上門積極協調三者之間的關系,做到相互配合,不出紕漏,以免造成核算混亂,確保財政資金安全。
三、加強日常維護,抓牢系統大戶。
為了提升系統大戶的忠誠度,抓牢對公客戶,不斷鞏固和深化彼此之間的合作,建立起彼此互信互惠共利的戰略伙伴關系,該行付出了努力:一是積極向縣委政府反映匯報,爭取當地政府的大力支持。隨著同業對系統大戶白熱化的競爭,一些金融機構曾多次要求縣里對財政資金進行重新洗牌和擺布,矛頭直指該行。為此,該行充分利用每年的“兩會”、縣委經濟工作會議以及黨政聯席會議等有利時機,有理有節地闡述該行“無論是過去還是現在,都為當地經濟的發展做出了巨大犧牲和貢獻”這一觀點。該行的匯報得到了縣委縣政府的充分認同,并表示:單位開戶是銀行與單位之間的雙向選擇,政府不便干預,這就從根本上保證了該行系統大戶的穩定性。二是加強日常感情聯絡,積極融入當地的“人際圈”。學會交朋友,學會溝通。三是組織系統大戶經常性地開展相關活動。如,為配合日常性的走訪,該行定期不定期地根據需要和對方意愿開展一些文體聯誼活動,進行賽球、賽棋、賽歌等一些有益身心健康的活動;為了開闊眼界,學習外地的先進管理經驗,每年組織系統大戶1-2次外出參觀學習,讓對方感知了他們的真誠和關心,更加深了對方的感情,提高了客戶的忠誠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