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名教授科教興百村小康工程(以下簡稱“雙百工程”)是南京農業大學在多年科技大篷車模式服務三農活動和在江蘇省連云港東海縣、灌云縣等地參加全國科教興村計劃試點成功的經驗與理論研究基礎上,在體系、體制、機制等方面都有重大突破的創新型科教興村培訓農民新模式。
2003年,南京農業大學黨委書記管恒祿帶領120位師生赴連云港,拉開了“雙百工程”活動的序幕。活動中,挑選97名專家分別擔任97個村的發展顧問,通過專家為農民、農技人員和干部培訓,有針對性地為農民提供發展思路,解決技術問題。南京農業大學校長鄭小波等領導專家多次赴連云港“雙百工程”基地進行現場考察指導。連云港市委市政府領導多次到南京農業大學共商“雙百工程”大計,學校和連云港分別出臺了“雙百工程” 的實施辦法,并制定計劃和實施方案。
多種模式并舉,推進農業產業化
2005年底,南京農業大學又與連云港進行“雙百工程”第二階段合作。在鞏固前期成果基礎上,創建“專家工作站”。專家們采用了“圍著農民轉,做給農民看,帶著農民干,幫著農民銷”的服務方式。
2008年成立“南京農業大學科技入戶專家工作站”,組建由專業專家和地方“土專家”、技術員組成的專家工作站(組),按農業產業化經營理念,采用“專家組培訓技術員和示范戶——技術員指導示范戶——示范戶帶動輻射戶”的模式,推廣新品種、新技術,培植特色產業鏈,加快結構調整,促進農民增收,推進農業產業化。在農業部、江蘇省支持下,這一做法與經驗先后推廣到南京、淮安、啟東、太倉等地。
實施“掛縣強農培訓農民工程”,深化“雙百工程科技入戶”
2009年初由江蘇省農委牽頭,34家科教單位開展了“掛縣強農富民工程”。在全省推進會上,南京農業大學蔬菜學教授郭世榮服務團隊創新了“一對六”的專家培訓服務模式(即一位專家對接一戶典型的農戶、對接一戶蔬菜種植大戶、對接一戶新的蔬菜種植戶、對接一個專業合作社、對接一個龍頭企業、對接一個科技示范園區,運用先試驗后示范再推廣的步驟,推廣新品種、新技術、新產品和栽培新模式),通過近三年的努力,培育出一批種植大戶、示范戶,得到省委常委黃莉新副省長的好評。2010年學校被江蘇省授予“掛縣強農富民工程”先進單位,同年被農業部授予全國農牧漁業豐收獎。
通過南京農業大學雙百工程專家工作站科技入戶培訓農民活動,還創出一些服務三農的新模式。譬如:“專家工作站+農業推廣組織+示范戶+輻射戶”模式、“專家工作站+園區+農戶”模式等。
強化產學研合作共贏,服務農業現代化建設
2010年南京農業大學又與連云港簽訂了“雙百工程”第三階段合作協議書。在2008年學校下派10人掛職科技鄉鎮長滿屆后,2011年又下派11人掛職科技鄉鎮長,3人掛職科技副縣長。在2010年又投入120多萬元設備建設資金于南京農業大學灌云、灌南、贛榆、東海專家工作站。在深入開展推進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轉變的同時,加快農業生產方式轉型與升級,主要在策劃規劃、土地流轉、高效農業適度規模生產、產業化經營、專業化服務;新技術、新產品、新品種試驗示范推廣、新理念傳播;提高農業產業化管理水平、產業鏈延伸;培育和壯大科技型的龍頭企業和合作組織;建設科技園區、產業園區、示范戶、大學生村官園等方面開展服務。
據連云港市統計:由于創新模式與做法,工程實施區的農民人均收入增幅均高于全市農村平均水平14.2個百分點。農民人均收入增幅位于全省最高。該工程由于實施成效顯著,得到農民群眾和社會各界廣泛好評,新華社、中央電視臺等多家媒體上百次對其進行報道,人民日報曾頭版頭條予以宣傳。南京農業大學先后榮獲全國“三下鄉”活動先進集體稱號,以及全國農村科普工作先進集體稱號。
南京農業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