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鄉鎮農業站工作多年,對農民科技培訓工作比較了解。多年的培訓形式都是縣培訓鄉鎮、鄉鎮培訓到村,而且縣里的培訓比較認真、鄉鎮的培訓比較輕松;參訓人員的范圍也是比較窄的,主要是鄉鎮村的干部和居民小組的干部,有很少一部分農民;培訓內容基本上是年年如此,即使加上新的內容,由于講課老師的實際經驗少,也吸引不了聽課人,老師講理論講得口干舌燥,學員聽得云里霧里,培訓效果很難保證。因此,我給農民科技培訓提出幾點建議:
一、培訓工作要有針對性
農民科技培訓工作要根據不同的培訓對象、不同的地區、不同的作物、不同的生產經營方式采取不同的方法,靈活把握,要有針對性地去安排培訓內容,安排講課教師。有些學員搞種植的他不想聽養殖的,而搞養殖的又不想聽種植的,所以,我們在培訓過程中就要把他們分開,根據他們各自的需求去培訓,以滿足參訓者對技術的渴望,這樣就能達到培訓效果。
二、培訓內容要有實用性
每項農業技術都有它的局限性,有它的適用范圍,特別是當地的氣象環境決定著每項農業科技推廣應用的成功與否。所以,教師在講課之前一定要對當地的氣候條件、自然資源、適宜種植的品種等各方面調查清楚,然后因地制宜地傳播新技術、推廣新品種,以免生搬硬套,給農民造成不必要的損失。
三、培訓手段要有新穎性
以往的培訓多是老師在臺上照本宣科,學員在下面聽得無精打采。因為老師講的理論相對抽象、專業術語比較生硬,在生產上又用不上,農民難以聽懂或理解。所以,老師講課,應把講課內容做成課件,應用電腦、投影儀等現代設備,圖文并茂、聲情并茂地給農民講,這樣有文字、有圖片,比較直觀,農民一看就懂。同時,培訓機構要建立示范園區,把農民組織到園區內,做給他們看,領著他們干,讓他們在園區的實踐中學到知識,掌握技術,得到實惠,這樣培訓的效果才會更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