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農不穩,無糧則亂,糧食是一個事關國家大局的戰略問題”,這是社會的共識。
按理說,隨著城市化、工業化快速發展,與之相對稱的農村也要建設成為繁榮的社區,造就一大批年富力強的職業農民。但現實是,時下農村出現了凋敝景象:有知識、有文化的農村青壯勞力大量外出務工,留守農村發展支撐幾乎都是老人、小孩、懶漢、單身漢;撂荒現象嚴重,大片耕地荒蕪;農村發展后勁嚴重不足,糧食安全堪憂……面對此情此景,如何破解“誰來種地”的困惑?
一是實現規模化經營。眾所周知,在上世紀80年代初,農村出現勃勃生機的景象、農民開始日益富裕的原因,在于實行土地的包產到戶,實行聯產承包責任制。土地方面的改革,煥發出農民的極大生產熱情,糧食產量持續增長。但時至今日,包產到戶這種生產模式的潛力幾乎挖掘殆盡,并且出現了時代局限性,即一戶一小塊責任田的農村生產方式,并不能滿足農民的發家致富。“長遠來看,今后土地要逐步流轉集中到少數大戶手中,不這么走,種糧的比較效益很難上來。”全國政協委員黃鴻翔指出,種地要出高效益,首先要在規模化上下功夫。有了規模化,才能達到農業標準化,科技的優勢才能更好地體現。
二是培養職業農民。據統計,到2011年農民工數量已達到2.46億人,而且每年還在以900萬~1000萬的速度增加,但務農農民尤其是高素質的青壯年農民數量卻急劇減少。浙江、江蘇務農農民平均年齡已達到57歲,小學、初中文化程度占到70%以上。務農農民成了國民素質的“洼地”與“短板”,高效率農業設施裝備難以利用、高水平農業科技成果難以轉化,成為制約農業發展的“瓶頸”。農業部副部長張桃林表示,發展現代農業根本出路在科技,關鍵在人才,最基礎的就是要培育有科技素質、職業技能與經營能力的新型職業農民。新型職業農民除了是生產者之外,還是農業先進科技的應用者、農業生產的投資者、農業經營的決策者、農業生產市場與自然風險的承擔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