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民社會地位低是農村勞動力離開農業的重要原因,因此給農民充分的社會尊重和應有的社會地位是新型職業農民成長的社會環境。同時,職業農民應該接受全面的農業教育,而不是片面的農業教育。需要專門的培訓機構針對職業農民的需求,制定培訓方案,為職業農民提高自身素質提供有效的培訓與教育服務。
《中共中央 國務院關于加快推進農業科技創新 持續增強農產品供給保障能力的若干意見》首次提出“大力培養新型職業農民”,引起了社會廣泛的關注和熱議。為了創造新型職業農民成長環境,從概念上明確新型職業農民的內涵十分重要。
新型職業農民首先是農民,從職業意義上看,所謂農民是指長期居住在農村社區,并以土地等農業生產資料長期從事農業生產的勞動者。農民要符合以下四個條件:一是占有(或長期使用)一定數量的生產性耕地;二是大部分時間從事農業勞動;三是經濟收入主要來源于農業生產和農業經營;四是長期居住在農村社區。職業農民也必須符合這些條件,與非農民區分開來。
與傳統農民、兼業農民不同,新型職業農民除了符合農民的一般條件,還必須具備以下三個條件:一是新型職業農民是市場主體。傳統農民主要追求維持生計,而新型職業農民則充分地進入市場,并利用一切可能的選擇使報酬最大化,一般具有較高的收入。二是新型職業農民具有高度的穩定性,把務農作為終身職業,而且后繼有人。穩定性是農業對從業者的基本要求,以區別于對農業的短期行為。三是新型職業農民具有高度的社會責任感和現代觀念,新型職業農民不僅有文化、懂技術、會經營,還要求其行為對生態、環境、社會和后人承擔責任。
新型職業農民的成長需要特定的社會環境,就目前而言,為促進職業農民的成長,迫切需要提供以下四個方面的社會環境條件:
第一,確立土地流轉和穩定的土地使用權制度。只有進一步完善土地承包制度,確立土地承包關系長久不變的法律地位,在此基礎上通過土地流轉,實現適度規模經營,營造職業農民存在和生長的法律環境。
第二,充分的社會尊重。農民社會地位低是農村勞動力離開農業的重要原因,因此給農民充分的社會尊重和應有的社會地位是新型職業農民成長的社會環境。
第三,良好的學習氛圍。職業農民應該接受全面的農業教育,而不是片面的農業教育。需要專門的培訓機構針對職業農民的需求,制定培訓方案,為職業農民提高自身素質提供有效的培訓與教育服務。
第四,城鄉一體化要素流動的環境。新型職業農民來源可以是多元化的,要徹底打破城鄉二元結構壁壘,鼓勵農村勞動力進城務工成為新的城市市民的同時,也要鼓勵城鎮人才到農村經營農業成為新型職業農民,真正實現城鄉人才雙向流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