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上期)
二、規避農業創業風險的對策
創業風險貫穿在整個創業過程中。創業者在經營運作中,首先應搞清哪些風險對效益影響最大,在管理中應時時控制這些影響效益的因素,掌握最新的行業信息并及時做出調整;也可以投入保險,將風險控制在可接受的范圍內。
有關資料表明,自然風險占農業經營風險的25%左右,市場風險約占40%,技術風險約占25%,其余的約占10%。因此,對農業創業者而言,在風險的規避和防范時,可以從戰略和戰術兩個方面積極應對創業過程中的風險。
(一)投入保險
保險實際上是面臨風險的人們通過保險人(保險公司)組織起來,從而使個人風險得以轉移、分散,由保險人組織保險基金集中承擔,當被保險人發生損失時,可從保險基金中獲得補償。換句話說,保險將“一人損失,大家分攤”,是實現“人人為我,我為人人”的一種社會互助形式。
1. 保險的作用
(1)風險預防。指采取預防措施以減少損失發生的可能性及損失程度。“凡事預則立,不預則廢。”制訂一份保險投資計劃,提前防范風險的發生,避免風險到來時措手不及。
(2)風險轉移。保險的實質是通過某種安排,把自己面臨的風險全部或部分轉移給另一方,接受風險的機構就是保險公司。通過轉移風險而得到保障,是應用范圍最廣、最有效的風險規避手段。
(3)風險補償。保險人借助眾人的財力,給遭災受損的投保人補償經濟損失,為其排憂解難。
(4)風險收益。客戶雖然與保險公司簽訂合同,但客戶有權終止這個合同,并得到退保金額。如果客戶急需資金,又一時籌措不到,便可以將保險單抵押在保險公司,從保險公司取得相應數額的貸款。
2. 風險防范和處理
(1)回避風險。是指主動避開損失發生的可能性。就一種或幾種風險而言,采取回避措施是易行的,然而避免了這種風險,又有可能面臨其他新的風險。就好像人們不能因為害怕車禍就拒絕乘車一樣,要回避所有風險是不可能的,除非終止一切活動。
(2)預防風險。是指采取預防措施,以減少損失發生的可能性及損失程度。若潛在損失遠大于采取預防措施所支出的成本,就應采用預防風險手段。如興修堤壩,盡管施工成本很高,但可以有效地防范洪水泛濫所帶的巨大災害。
(3)自擔風險。即自己非理性或理性地主動承擔風險。在做出“理性”選擇時,自擔風險一般適用于對付發生概率小且損失程度低的風險。
(4)轉移風險。是指通過某種安排,把自己面臨的風險全部或部分轉移給另一方。通過轉移風險而得到保障,是應用范圍最廣、最有效的風險處理手段。
3. 轉移風險的方式
租賃——將出租財產或業務有關的風險轉移給承租人。
保證——將債權人被欠債的風險轉移給擔保人。
轉讓——通過買賣或贈與的方式,將所有權讓渡給他人。
保險——通過支付一定費用購買保險,將風險轉給承保人。
其中,轉移風險方式中,最重要的措施是保險。
(二)看準市場
市場是一切商品買賣行為或商品交換關系的總和,各種商品供應和需求的關系、矛盾、變化的發展趨勢都通過市場得到集中反映。農業創業者只有把握市場的走勢,才能避免市場波動產生風險。
農產品在市場化的過程中憑標準、品牌交易已成為一種趨勢。可以通過品牌的延伸樹立農業企業形象,借助優勢企業激活弱勢企業,促進企業產品信息的迅速傳播,以贏得市場。
(三)掌握技術
我國農民整體受教育水平不高,知識不足,視野狹窄,信息量不夠,缺乏創業所必備的技術和技能,在創業過程中僅憑自己的主觀判斷確定投資領域和方向,從而導致許多農民在創業中失利。
例如,2007年,中文專業的周某大學畢業后,被選調為“大學生村官”走馬上任,憑著一腔熱情和省委配撥的10萬元創業基金走上了創業之路。
他從相關資料上看到,草雞市場前景較好,便投資建設了兩棟草雞舍,購入4000只雞苗開始飼養草雞,希望通過自己的創業之路,帶領村民共同增收致富。然而,天有不測風云,一場連他自己都沒有搞清楚的傳染病使他飼養的草雞死亡過半。回想起當時的情景,周某既心有余悸又悔恨不已,他說自己當時的工作太草率,不懂技術又沒有及時請教相關專家,導致防疫措施不到位,爆發傳染病。
2008年,僅存的1000多只草雞開始下蛋,然而當時的草雞蛋市場價格并沒有達到預期,只比普通雞蛋價格略高,雞蛋收入已經遠不能支付人工費、飼料費和土地承包費等費用,虧損近4萬元,周某的“草雞夢”就這樣破滅了。
養殖業本來就是技術要求較高、市場風險較大的行業,在沒有掌握足夠的專業知識時不該盲目飼養草雞。其次周某對市場調研不足,單憑書本知識,沒有進行深入細致的市場調查,理論脫離實際,對市場風險認識不足,導致了創業的失敗。
在農業技術不斷創新的今天,許多經營企業為了縮短技術的經濟效益時段,以雇傭(租賃)的方式從其他地方借來技術,由于忽視了技術的“內化”過程,產生“水土不服”的應用風險。所以農業創業在利用外來技術時,需要樹立可持續發展的戰略,對引進的技術采取以下措施,規避技術風險:
1. 本土化
結合當地農業生產的水、肥、氣等自然條件,有選擇性地加以利用。
2. 技術租用渠道正規化
在農業產業化發展的今天,全國各地涌現出大批專家和技術能人,他們在當地農業技術的應用與創新中起到了帶頭人的作用。但由于當事人對農業技術認識的局限性,會把其技術照搬照抄,給經營者帶來風險,所以在聘用專家時通過正規渠道是一種規避風險的辦法。
3. 不斷“充電”
在利用技術的過程中依賴外來技術容易受到制約,為了更好地規避過分依賴的風險,作為創業者需要加強對新技術、新工藝的學習,做好技術儲備,給自己的頭腦“充電”,讓企業“固本強基”,把劣勢轉化為優勢,使企業走可持續發展的道路。
(四)爭取協作
隨著知識經濟時代的到來,各種知識、技術不斷推陳出新,競爭日趨緊張激烈,社會分工和社會需求越來越多樣化,人們在創業過程中所面臨的情況和環境也更加復雜。在很多情況下,單靠個人能力已很難處理各種錯綜復雜的問題,更難采取切實高效的行動。所以這些都需要人們互相協作,協作者之間也將進一步相互依賴、互相關聯、共同合作,通過協作來解決錯綜復雜的問題,并進行必要的行動協調,依靠協作的力量創造奇跡。
在充滿判斷和選擇的人生道路上,最忌諱的是單打獨斗、孤立無援。我們要想成就事業,就要廣結人緣,學會合作,雙贏共進,笑迎每一場博弈,去共創美好的未來。
合作是所有組合形式的開始,一群人為了實現某一特定的目標而聯合在一起。拔河比賽、龍舟大賽的勝利就是合作的結果。
“三個臭皮匠,勝過一個諸葛亮”、“一根筷子容易斷,十根筷子斷就難”,顯示了合作的力量。合作是人類不可或缺的生存方式,在社會分工越來越細的情況下尤其如此。要成就一項事業,就離不開合作。
合作是社會不斷向前發展的需求,是智慧的聚合,是采眾家之長、優勢互補,達到“1+1>2”的效應。
(五)加盟協會
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農業是弱勢產業,農民是弱勢群體。為了降低生產成本,降低市場風險,提高盈利水平,就需要通過合作聯合起來,借助外部交易規模的擴大,節約交易成本,提高在市場競爭中的地位,使產品按合理價格銷售。同時,還可通過擴大經營規模,提高機械設備等的利用率,尋求規模效益。規模的擴大可帶動地方經濟的倍增效應,市場的運作者可以在更大范圍內穩定農產品的價格,爭取市場談判的主動權。
改編自《開始你的農業創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