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農業勞動力可以養活一百四十個人,這是德國農業生產力高度發達的真實寫照。這一現象究竟意味著什么?深入探究,會發現其中蘊含著諸多值得借鑒的成功經驗。
一個人養活一百四十個人,意味著國家需要加強對于農民的教育和培訓,幫助其獲得較高的文化水平和專業素質。
現代農業是廣泛應用現代科學技術及現代工業提供的生產資料和科學管理方法的社會化農業。從德國對農民教育培訓的經驗可以看出,高素質的農業經營管理人才和勞動力是建設現代農業的前提條件。如果農業人口文化水平普遍偏低,就會阻礙農業現代化進程。因此,對于一些農業相對落后的發展中國家而言,實現農民知識化,提高農民整體素質已成為當務之急。為實現這一目標,需要加強對農民進行現代農業科技知識、非農產業就業技能以及市場知識等多方面的培訓。特別是要完善落實以義務教育為主的農村教育體系,重點構建面向初中以下農業人口的農村教育體系,用現代科學文化、科學技術武裝農民,培養造就有文化、懂技術、善經營的農村建設者。
一個人養活一百四十個人,意味著在農業基礎設施建設方面大力投入,增強農業主產區的抗災減災能力。
農業基礎設施建設是一項周期長、投資大、短期經濟效益低的公益性事業,其健全與否直接關乎農業能否可持續健康發展。開展農業基礎設施建設需要政府主導,涉農企業、農業組織及農民的共同參與。德國政府在這方面的作法是通過財政直接投資的方式支持農業基礎設施建設,并以補貼和貸款的方式對農民實施的水利、道路、土地整治等農村基本建設工程給予資助。對于發展中國家而言,資金不足、農業基礎設施底子薄弱是首要難題。因此,在開展建設時應抓住主要矛盾,把有限的財力物力用在刀刃上,重點放在農業節水灌溉設施建設、農業水利工程維護及中低產田改造等方面,確保農業實現穩產高產。
一個人養活一百四十個人,意味著加速農業用地向規?;?、集約化流轉,使傳統的小規模農戶經營向大規模農場聚合,從而提升農業生產的專業化和產業化水平,提高整體勞動效率。
德國通過對農、林、牧、漁等涉農產業的整合,實現了土地資源和生產資料的有序流動,為實現大規模機械化作業以及構建合理的農產品生產結構創造了有利條件。在整合過程中,還釋放了農村的剩余勞動力,使之可以補充到上游及下游相關產業中,促進了整個產業的可持續發展。同時,德國的土地整合已不局限于傳統意義上的土地合并和調整,還轉向了農村環境保護、生物多樣性保護以及鄉村旅游建設等多方面。相較于德國的情況,目前一些發展中國家受地理條件和生產力發展水平所限,可能還無法實現農業用地的大規模整合流轉,但建立健全農業用地流轉機制、培育農村土地市場仍是發展現代農業不可或缺的重要步驟。
一個人養活一百四十個人,意味著加大力度,打造具有地方特色的農業產業鏈,并不斷對鏈條進行優化升級。
農業發展的本質是產業鏈,德國及世界其他農業強國的經驗表明,產業鏈經營可以使農業低利潤、高風險的特性最大化分攤,有助于構建“加工業引導種植業”的模式,是未來農業發展的大勢所趨。農業產區不能總是靠天吃飯,農民的經濟收入也不能主要依賴于田間地頭農作物的產出,而缺乏從加工、貿易等下游產業中獲利的來源。農業相對落后的發展中國家應建立具有市場化競爭力量的經濟組織,幫助農民獲得市場權利和同外界相關業務組織廣泛聯系的渠道。另外,因地制宜地確定產業鏈模式也尤為重要。要充分考慮當地的農業資源優勢、地緣優勢及文化優勢,發展能夠相輔相成的上、中、下游產業,避免“橘生淮北”的窘境。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德國作為一個農業強國,其農業發展獲得成功的一些普遍性經驗確實值得發展中國家學習借鑒。
孟翰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