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上中學時,最持之以恒的一件事,大概就是每天中午放學吃完飯,騎上自行車,先繞鎮半周去死黨家里叫她,然后兩個人滿城閑晃。冬天午飯時間短,只夠一起去上學,但夏天有午休,有足夠的時間游蕩。那時不流行防曬霜,我們也不愛撐傘,帽子也不戴,頂著烈日,把自行車蹬得八面來風。
我們去河邊玩水,去近郊的菜地偷紅薯或桃,漫無目的地在小巷中游蕩,那時在太陽底下打一個飽嗝,都是明晃晃的青春。我們竭盡所能地把這些光陰揮霍,毫不知珍惜。
除了閑蕩,有時我們也會滿大街找精品店,買一些亂七八糟的小玩意。那時小城里有一家小禮品店,賣的大部分都是據說來自韓國或日本的各種賀卡、信紙、文具和小禮品。雖然不知真假,但這些在當時的小鎮已經算很稀奇。我們都愛收集這些東西,幾乎把所有的零花錢都花在了買這些東西和吃這兩件事上。
我的書柜里,至今都收著一大堆空白賀卡、信紙、筆記本,沒有拆封的橡皮,沒有削皮的鉛筆……它們大部分是素凈的,簡單的,偶爾濃墨重彩,像我現在的衣櫥。它們塑造了我少女時代對審美、對人生各種情感理解的雛形。命運指引人生的途徑并不只有醍醐灌頂,有些東西對人的影響是潛移默化的。這些潛移默化深遠,不動聲色,盤根錯節,它鯨吞蠶食地慢慢滲透到你的人生里,等有一天你忽然發現,它已經根深蒂固,不可逆轉。
這些東西安靜地躺在那里,我的死黨也有一份。愛買、愛用一樣的東西,是我們那個單純的年代對友誼雖淺白,但卻最真誠的解讀。記得我們曾經同時看中過一個日記本,因為只有一本,我們誰都沒買。后來我們喜歡上同一個男生,我們誰也沒有和他在一起。
那時我開始朦朧地懂得,想要成全,必然要先學會放棄。及至后來上大學,買過更漂亮的筆記本、更流暢的簽字筆,但每年寒暑假一定會與死黨相約去那家小店。只是我們都漸漸不怎么買這些東西了,回顧一下那種站在琳瑯滿目的商品里挑挑揀揀的感覺也是好的。
我們看著它一次又一次地擴充門面,再后來,因為時代發展,更多更好的進口禮品店出現,終于有一天,它江山易主面目全非的時候,我們再也沒去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