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編者按:2012年7月24日至31日,由北京文化藝術基金會和國子監藝術館主辦的“2012中國油畫藝術展”將在倫敦奧林匹亞展覽西廳展出,此次展覽匯聚了國內油畫界30多位重要的能夠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中國油畫藝術發展高度的油畫藝術家,意在用油畫藝術的形式向倫敦奧運觀眾展示當代中華文化的風采,為更好地呈現參展藝術家的風采,99藝術網在國子監藝術館的配合下采訪了參展藝術家,下面為著名油畫藝術家王克舉的采訪實錄。
記者:與您96、97年那個時候的創作相比,您的創作有明顯的轉向,同時現在您時常會進行寫生創作,為什么會出現這種轉向?直接面對自然的創作方式給您帶來最大的感受和啟發是什么?
王克舉:先談下轉變,在早期的創作中最主要畫的是寫實具象繪畫,在那個階段創作了《黃昏系列》,在中央美院進修期間還畫過一些人體寫生,那時候的創作主要是對單個造型的追求,這種單個造型只是對形體、造型的整理或者說是一種理想化的處理:到了表現風情畫的時候,主要是表達自己對以往的鄉情或者是鄉村生活的一種追憶,更多從生活情感或者文學性的角度出發,所以比較強調作品的敘事性,這就導致了畫面的表現力度弱或者畫面的藝術形式相對單一,之后意識到這個問題,特別是對繪畫因素的一些理解和追求發生了很大的改變,就開始尋找新的出路。并開始接觸風景畫,在創作風景畫的初期沒有考慮太多的東西,只是想在里面找到一些與繪畫語言有關的東西,比如單純的形狀、筆觸、形與形之間的關系:明暗和黑白關系的搭配等等。但在慢慢畫開以后,發現這里邊有好多可以探索的領域,比如風景畫在離開了寫實的立體的空間的造型以后,可以更多的考慮繪畫本身的問題,不是像人物畫那樣的受造型的束縛,你可以在造型上更多地考慮到畫面的氣韻、疏密關系、筆觸的運用,情緒表達。這就使繪畫變得單純而明確,就像中國文人畫一樣,更多考慮到筆墨與意味的表達,不必考慮太多的敘事性因素或者觀念性的東西。
記者:看您的作品,可以感受到您的情感由早期的內斂變為現在比較炙熱、外向,能否談一下為什么會出現這種變化?在轉變過程中您繪畫語言上遇到的最大問題是什么?又是怎樣去解決它的?
王克舉:這是相對深層的一個問題,因為語言表達是一個表面化的,形式上的問題,其實繪畫語言表達終究要呈現你的內心世界或者你的情感世界。一開始在探索繪畫語言的過程當中,更多的考慮到形的大小、方圓、完整性,還有就是協調關系,但是畫到一定程度以后感覺這個東西很簡單,深層次的表達還是情感與情緒的表達。這是一幅有三個兩米大的畫面組成的畫面《桃花朵朵開》,通常我們走到一個田野里去,看到的是一個經過透視壓縮了空間中的景象,有天有地。但在這個畫面里面沒有天沒有地,畫面中表現的全都是桃枝、桃花,這是一種夸大了感受以后的表現,或是一種凝練了情緒以后的表達,只有用這種方式來表達感覺才夠飽滿和充實:如果僅僅是按照自己視覺觀察看到的現象來畫就會呈現一種自然的天地物都有的形態,表現力就不夠。其實我們畫的風景只是表象,它的實質是用它們的造型和色彩來表達一種情緒,而不是對一個地方的氣候地域特色的表達,或者說是某一物種生長狀態的記錄。那么對我來說在轉變過程中繪畫語言表達上遇到的最大問題就是如何能使語言最恰切或者最強烈的表達你的情緒和情懷。
記者:據了解您每年會去不同的地方寫生,有沒有特別喜歡的某一類地方和觸動您創作激情的景色?
王克舉:這個倒沒有,每去一個地方都不一樣,我把自己的注意力更多的是放在了繪畫的表達上,尋求一種觸景生情的激情,所以說不是必須到某一個地方或者是哪個景區,更多的是在尋找一種感動。比如說春天的時候看到花開,就會心潮澎湃:夏天看到茂密的植物,就會特別心動:在畫高梁的時候,那種千姿百態的感覺,會覺得生命的如此燦爛與美妙。每個景色都不同,帶來的感受也不同,每一次都是新的開始,這種新的感覺又迫使我用新的方式去表達它。因為這種探索的表達本身有一種不可預知的期待感。所以特別有吸引力,特想去體驗去表達。
記者:當代很多藝術家關注社會,借用圖像,觀念等等來增強作品的意義,舍棄了繪畫性,對此您是怎么看的?
王克舉:我覺得人各有志,藝術之所以這樣千姿百態這么有意思,就是因為每個人的心路不一樣,追求不一樣,都非常好,只要能夠把自己的內心世界真正表達出來都是好的。
記者:您的作品中融入了一些中國元素,請您談一談中國傳統繪畫對您最大的影響是什么?
王克舉:作為一個中國人,骨子里有一種東方人的審美情趣,這是無法抹掉的,但在近百年的發展中,中國文化出現了幾次斷裂,直接影響我們這一代或幾代人對傳統文化的理解,所以在對中西文化的對比關系上很難有一個整體的深入透徹的把握。中國文化更多的是在強調一種修煉、修養,中國人把繪畫當成了一個完善自己的一種途徑。我們的古人講究琴棋書畫,這個琴棋書畫不是為了成為一個音樂家畫家。而是通過這個途徑來完成自己。
目前較普遍的老干部都學兩筆中國畫,寫寫毛筆字,叫做陶冶情操。我想這不僅是附庸風雅,他還體現了我們的一種傳統的民族精神。中國文化更多是在強調一種境界、一種高度。這一點與西方文化又有所不同。西方更多的是強調個性創造與創新。從整體文化差異上,中國藝術呈現出含蓄內斂豐富深邃渾然的效果:西方繪畫呈現出直觀強烈理性深刻的效果。我們畫畫就是要研究繪畫的表現力,我想不管是東方的或者是西方的其藝術表現規律,都是我們當今藝術表現中需要細心研究的最最基本的形式要素。中國畫在繪畫中強調心像的創造:即一種能夠恰切表達情與意的圖式:書寫性:即在筆墨之間傳情達意:即興:一種隨機的不可預見的但又在常理之中的,瞬時即失的情感沖動:天然:是一種境界一種高度,一種心與自然交融后的不可名狀的天成,是一種隨心隨性的自然流淌。這樣的理解與狀態是我向往的和正在努力去做的。
記者:油畫的種類有很多,風景畫相對于其他的題材來說關注度不是太高,我想問的是風景畫本身的哪些因素讓您一直堅持這個題材的創作?
王克舉:其實畫種不分大小,也不分輕重,以前我也畫了很多人物畫,做了很大的努力,并且特別投入。之所以又轉到風景不是因為投機,也不是趕時髦,而是因為一種心情或者是自己的喜好走到這方面來的。我一直認為風景畫是中國人的一種固有情結,幾百年來中國畫發展最完善的山水畫最能體現人與自然的一種關系,體現中國人的審美精神。另外風景畫或者是靜物畫你可以特別放松的進行一些繪畫因素方面的探索。之所以走到現在,是因為當你一旦涉足才發現其中有著太多未知領域,一直畫風景畫就是基于這一點。油畫從三十年代進如中國以后,它是按照一種社會的需求,一種救國的姿態發展的。蔡元培提出美術救國,還包含著對中國繪畫的改造,甚至是替代,這也表現出經濟技術落后對本民族文化的極端的自卑心理。西方寫實繪畫表面上的造型難度,也讓中國人望而生畏。人們往往會把造型的難度與藝術性劃等號。其實在藝術表現上沒有題材的高低,有的只是藝術表現上的優劣。莫蘭迪一輩子畫瓶瓶罐罐一樣堪稱大師級人物。在社會上或者是在一般人們心理認為油畫就該是那種表現有思想性的、有深度的,感覺有分量沉甸甸的一個畫種。如果這種分量是通過繪畫的形式因素體現出來應該是高品格的,倘若是通過畫中所表現事件來圖說一種思想性,那么這種思想再有深度在藝術上也是低品位的。
記者:這次展覽是在倫敦舉辦,中國油畫走出去就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中國的文化,呈現給西方的觀眾,您覺得中國油畫目前是個什么樣的狀況?能體現當下文化的哪些特點?
王克舉:中國油畫目前所呈現出的多樣性,多元化、說明了中國油畫的繁榮。也具有了當代性的一些特征。不管是當代繪畫或者是我們前邊說的寫實的、古典繪畫,都在不同程度上具有了中國式油畫的特點,因為他表達了中國人的一種生活態度、看法。但是在某些方面,比如說語言特征上民族性還不夠鮮明追求不夠明確。由于種種原因使我們的底氣不足,還不夠不自信,還在用別人的思路來指導自己的創作,用別人的眼光評價我們的藝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