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戶畔新坊巷,新筑一處,面城背湖,遙望山色,小室一方,聊以聚賓友,聊以玩雅器。雖近繁華商圈,不爭錙銖之利;乃名“沐甌志”;一甌瑞草,焚香品茗,半室晴窗,共期不醉……
汝窯的價值
如今,現存的汝窯在拍賣市場上都會被拍出天價。2012年4月4日,香港蘇富比“中國瓷器及工藝品”拍賣,有900年歷史的“北宋汝窯天青釉葵花洗”經34口叫價,以2.0786億港元成交,刷新宋瓷世界拍賣紀錄。而促成這種天價的原因主要就是在于它的稀缺。汝瓷傳世品稀少,全世界現僅存65件,分別存放在北京故宮博物院17件、臺北故宮博物院23件、上海博物館8件、英國達維德爵士基金會7件,維多利亞阿伯特博物館、日本大阪市立東洋陶瓷館、美國克利夫芝和圣路易等知名博物館和私人典藏約10余件。這是因為汝窯為宋徽宗欽定宮廷用瓷,燒造不惜血本,稍有瑕疵就打碎宮內掩埋,不入宋徽宗眼的汝瓷器才偶爾賞給臣下。使用的獨享性和燒制的高成本,使得當時的汝窯就非常稀罕,尋常人無緣得見。第二就是汝窯的燒制時間短。汝窯燒制的時間僅20年,北宋滅亡金人蹂躪中原,汝窯隨同北宋朝廷灰飛煙滅,20年的燒制時間無法燒制出足夠的量,故存世更為稀少。再就是金人對中原的蹂躪使得汝窯的恢復幾乎不可能,汝窯技術很快隨著北宋的覆滅而失傳,使得后世繼續仿制汝窯變得異常困難。南宋時期,汝窯已經變得非常罕見,可見此瓷不僅在當今價值千金,在古代也異乎尋常。
汝窯的釉色
面如玉
關鍵是半乳濁狀的結晶釉,這種結晶釉對色與光極敏感,青綠釉卻能從內反射出紅暈。釉子稍厚處,如凝脂般將青翠固化,又如臘滴微趟,將瑪瑙融化之后而又將其垂固。釉子稍薄處,如少女羞澀面現昏紅,又如晨曦微露,將薄云微微染紅。釉面滋潤柔和,純凈如玉,有明顯酥油感覺。撫之如絹,溫潤古樸,光亮瑩潤,釉如堆脂,素靜典雅、色澤滋潤純正、紋片晶瑩多變為主要特征。視之如碧峰翠色,有似玉非玉之美。汝瓷釉面的光澤,不如官、哥瓷晶瑩,更遜于龍泉青瓷,與同為貢御性質并亦為出土的定瓷、龍泉瓷標本作比較,汝釉的光澤度,大抵只及后者三分之一略強。這說明,瑪瑙入釉,致汝釉的玻化程度及釉質的抗腐蝕性均有所下降。
青如天
汝官窯天青釉色為主。但在不同的光照下和不同的角度觀察,顏色會有不同的變化。平常體會,在明媚的光照下,顏色會青中泛黃,恰似雨過天晴后,云開霧散時,澄清的藍空上泛起的金色陽光。而在光線暗淡的地方,顏色又是青中偏藍,猶如清徹的湖水。究其原因,是汝瓷瑪瑙入釉而致使釉面產生的不同角度的斜開片和寥若晨星,大小不一的氣泡對光照的不同反射而產生的不同效果。
晨星稀
汝窯器釉厚,釉中有少量氣泡,古人稱為“寥若晨星”,在光照下時隱時現,似晨星閃爍,汝窯瓷片的斷面,肉眼可見一些稀疏的氣泡嵌在釉層的中、下方。用放大鏡于釉面上觀察,中層的這些氣泡,于釉層內呈稀疏的星辰狀,大的如星斗。但是,蘊藏在釉層最底下的另一部分氣泡,從釉面上則很難透見。汝瓷在其胎體的釉層間,有一排肉眼可見的大小氣泡,這類同宋龍泉、南宋官窯等青瓷體系釉內氣泡排列有異的景象,屬瑪瑙釉為釉的又一特征。同時表明,瑪瑙的粘度很強,以致釉內與胎體中的空氣,在燒制過程中無法正常溢出,較多的被封閉在釉的下層。
開片
汝瓷開片在茶界堪稱一絕,最受普洱茶愛好者的追捧,因其開片通過品飲茶湯時浸入茶汁,以形成自然的茶漬紋,而形成“養杯”之說。出現這種現象的原因是胎與釉的膨脹系數不同,即釉的收縮率大于胎的收縮率,在焙燒結束器物漸漸冷卻時,致使釉層發生龜裂,這種裂紋亦會在瓷器出窯后因胎釉中儲存的應力受溫度變化和震動等因素的影響而緩慢,間歇地釋放所產生。而如今,“開片”這種最初的釉表缺陷,通過人為的“養成”,轉換為一種自然美妙的裝飾,賦予它新的色彩和紋路,深淺相互交織疊錯,像是銀光閃閃的片片魚鱗,釉中細小沙眼呈魚子紋、芝麻花和蟹爪紋,甚至給人一種好像杯子裂了一樣的錯覺,煞是好看。
現代汝窯工藝
曉芳窯
曉芳窯是臺灣名窯,以仿古瓷聞名,其品質至今還無人能出其右。曉芳窯的主人蔡曉芳先生今已年逾古稀,從事仿古瓷器的燒制超過30年,已有一萬多個品種,舉凡中國歷代各種名窯瓷器,曉芳窯都仿制過。曉芳窯仿汝瓷器更為業界翹首,價值逾萬。
柏采窯
柏采窯,由臺灣青年陶藝家何柏輝先生2009年初創立于千年瓷都中國景德鎮。自幼熱愛藝術的何柏輝1993年畢業于臺灣東海大學美術系,因迷戀陶瓷藝術,畢業后在臺灣從事陶藝創作十余年。憑著堅持不懈的刻苦鉆研,對陶藝與生俱來的悟性,以及深厚的藝術功底和良好文化修養,他不僅在產品開發設計上勝人一籌,在泥料的調配、釉性的掌握、陶瓷的燒制方面亦有不俗的佳績,可謂無師自通,自學成才的陶瓷奇才。
柏采窯每一款都承載著自己的思想,自然淡雅、含蓄質樸,給人帶來的沖擊是視覺的,更是心靈的。它沒有絢麗的色彩,每件作品都披上柔和大度的顏色——天青色,恰到好處。觀察細細的紋理,能發現,臺灣陶藝大師何柏輝先生對柏采窯柔與硬的理解,是由內而外的。一種原理,尋求溯源,覓求形式、材質、技術的本質,一種美,簡單的美、含蓄的美。
秉承中華陶瓷精絕技藝的柏采窯,張揚大氣、典雅、寧靜的獨特氣質,在優雅的古箏聲里,在寧靜的古色書房間,在惆悵的唐詩宋詞中,賦予您生活一絲復古情緒,放下世俗的煩惱,賞鑒一壺,修行心境。
天予窯
劉欽瑩先生系臺南人,被臺人稱為文化藝術界的“三瘋”之一。臺灣業瓷者眾,而癡心無悔,心追手摹者,劉師一人也。早年,劉師于臺灣開窯造瓷,于天日、宋汝,每有會心。其曾是臺灣著名的“曉芳窯”七個創始人之一。后遷窯于景德鎮,切磋于名家大師,眼界宏博,藝事日進。景德鎮為國朝陶瓷圣地,名利繁滋,輒有傾軋。而劉師廁身山野陋巷,不與人接,獨以“隱者”自居,心醉雅器,聲名不徑而走。
劉師自言,性喜靜,不善言談。造瓷數十年,其情其魂,早與瓷土血肉相融矣。其曾言:“瓷器是泥土的蝶變。”
他又說:瓷之美,在于簡單的造型與釉色,不需要太多的裝飾。但在景德鎮,大多數人崇尚的是裝飾工藝,如何在器皿上作畫,成為這里的潮流。在這一方面,劉師言顧其行,潛心做汝瓷茶盞。并倡言:杯為茶而生。不造作,不矯飾,不炫奇,不淺薄,是為高明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