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是高考語文科的“重頭戲”,因此當今各種教輔資料和網絡教學論壇上充斥著各式各樣、五花八門的高考作文結構模式,如書信體、日記體、小說體、戲劇體、寓言體、報摘體、辯論賽等,特別是關于議論文寫作的結構模式則更多,如總分總式、“三三”制式、層進式、對照式、“三聯”式……不一而足。
這種結構格式化的寫作,雖然一定程度上會造成閱卷老師的“審美疲勞”而可能影響考試得分。但需要注意一點,在應試教育的背景下,在特定的考試環境中,我們不可一味地吹毛求疵,盲目地否定模式化作文。因為模式化作文不等同于“套作”、“宿構”,只要言之有物,言之有序,在文中體現思辨性,文筆不錯,思想深刻,也是一種高考復習過程中必備的作文技能。
下面,我將在“總分總式”、“三三制式”等作文結構模式的基礎上,推陳出“新”,介紹一種能讓文章層次十分清晰、結構十分嚴謹(頗具“建筑美”),且考生較易掌握的“扇形結構”模式,以供學生考試備用。
所謂“扇形結構”模式是指高考作文時,考生在圍繞話題,審題主意、確立中心之后,作由此及彼、多層次、多角度、多側面的發散思維而構思成文的一種作文結構方式。從目前全國各省市高考作文要求來看,文體方面要求不外乎記敘文和議論文兩種。而使用這種“扇形結構”模式,無論考生是選記敘文還是議論文寫作,均可充滿自信地、快速而準確地構思成文。
記敘文寫作中,考生可圍繞一個中心或話題,或截取個人生活中的若干片斷,或撮取社會生活中若干不同階層、不同層次的群體的典型事件來進行“扇形”構建。
2010年高考滿分作文《生命的色彩》一文,作者采用“扇形結構”模式選取了生命過程中有代表性的四個人生階段的精彩樂章來構思成文:少年時的天真爛漫——青年時的風華正茂——中年時的年富力強——老年時的含飴弄孫。
議論文寫作中,這種“扇形結構”模式則操作性更強,更為實用。具體操作如下:
首先,從材料或話題中引出或概括出中心論點。
其次,主體部分緊承中心論點,采用“扇形結構”模式,從若干(至少3個)不同角度去分析論證中心論點。分論點圍繞中心論點“是什么”或“為什么”或“怎么樣”寫清楚寫透徹即可。
最后,水到渠成得出結論或再次強調觀點,收束全文。
運用這一模式,特別要注意“扇形結構”中三個分論點的寫作安排:
①三個分論點的確立,要緊緊圍繞中心論點,且各有側重,不能交叉包容。
②三個分論點之間不能發生語意沖突,且論題不能大過中心論點。
③三個分論點的順序安排應考慮輕重關系、主次關系、先后關系。
④三個分論點應置于分論點段落的段首,形式上應一目了然。
⑤三個分論點的句子結構要一致,字數控制在15字以內,讀起來可構成排比。
分論點的提煉方式主要有以下幾種:
①分解式:在論證過程中,采用多角度分析方法,闡明幾個并列的理由,是中心論點的具體化。
[示例]:以“理想”為話題,文章的中心論點為“奮斗是理想的階梯”,分論點對“奮斗”一語進行具體扇形分解:a.刻苦勤奮,是理想的階梯;b.珍惜時間,是理想的階梯;c.迎難而上,是理想的階梯。
②闡述式:幾個并列的分論點是對中心論點的屬性和思想意義的揭示與闡發,是作者對某一論題思索認識的結果。
[示例]:《“這山望著那山高”新解》,作者辯證地引出學習、工作應有這種精神后,便用了一組分論點來闡述它的含義:a.這山望著那山高,是一種永不滿足的精神;b.這山望著那山高,是一種精益求精的精神;c.這山望著那山高,是一種開拓進取的精神;d.這山望著那山高,是一種力爭上游的精神。
③利弊式:為了論證應不應該這樣做,這時往往應該從各方面各角度談“作用”、說“危害”。
[示例]:《勤有三益》,作者為了說明“為人當勤”這一觀點,就采用了如下扇形結構:a.勤勞,可以有所獲,免饑寒也(斂財);b.勤勞,可以有所勞,延壽也(健體);c.勤勞,可以有所事,遠淫邪也(修身)。
④因果式:“因”就是證明觀點的理由(分論點);“果”就是證明的中心論點。
[示例]:《邊走邊問》一文作者開篇提出觀點:在人生的道路上,邊走邊問,才會無悔今生。接著就從“為什么”會得出這一觀點的角度作“扇形”闡述:a.一個愛問的人,一定是一個對自己負責任的人;b.一個愛問的人,一定是個善良熱心腸的人;c.一個愛問的人,一定是個真正的充滿社會責任感的人。正是基于以上三點原因分析,來引導讀者思考并接受其觀點。
優秀的典型的“扇形結構”模式作文,給人的感覺是清晰明朗,使閱卷老師能夠在短時間內抓住作者的行文思路和思維進程,同時又給人內容厚實、論據充分之感,所以肯定為高考佳作。在高考臨近的百日沖刺階段,這種作文模式的訓練,能“多快好省”地提高考生的作文水平,值得一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