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與地壇》是高中語文必修二第一專題“真愛生命”中的“精神支柱”板塊的課文。本文側重表現作者沉思感悟的過程,表達作者對于人生的思考與理解。本文節選自史鐵生的哲理散文《我與地壇》,學生對這部作品不太熟,為了突出課堂重點,提高課堂效率,我把教學目標預設為通過分析人物形象引申到對人生的思考,預設課堂重點為分析人物形象,課堂高潮為對“生命”這一永恒話題的個性化解讀。
第一課時,我們順利地完成了我與地壇部分的教學,初步感知了作者的人生遭遇和對生命的思索。第二課時,我準備讓學生以小組研討的方式來賞析,且通過品味語言來深入領悟散文的主題。
課堂上,學生的討論很熱烈,我讓學生以小組為單位討論,并推選一個代表站起來發言,在整個討論過程中,我發現大家的賞析目光主要放在母愛的偉大上,學生沉浸在對母愛的感動中,學生認為這就是第二部分的主要內容。而對于文中大量筆墨敘寫的對生命重要啟示的話語,幾乎沒有心思體味,當我問到第二部分和第一部分有緊密聯系嗎,學生似乎很迷茫,我趁熱打鐵,趕快出示幻燈片即我預設的關于文中生命思考的一系列問題,并要求他們再次細讀課文畫出對生命有啟示的話語,。于是這堂課又掀起了第二次高潮,下面就是我們師生圍繞生命話題而進行的討論:
教師:文中我與母親和第一部分有必然的聯系嗎?如果沒有,作者為什么花這么多筆墨來寫我與母親并把它和第一部分一同放在我與地壇的課題之下呢?
學生甲:作者是在地壇里思念自己的母親的。
學生乙:文中所記述的事都發生在地壇里啊。
學生丙:我交給母親的一個難題是去不去地壇公園。
教師:母親是如何對待這個難題的呢?作者理解母親的做法嗎?
學生甲:是有變化的,應該算理解了吧,作者先是叛逆不顧母親的感受,到后來痛悔自責。
學生乙:作者整日在地壇公園揣摩母親的心理感受,在無數個黑夜后的白天,白天后的黑夜,……
教師:大家的討論好極了,在本文后面的情節中,我們可以看到心路變化的過程,是母親對待苦難的態度啟示了作者。
教師:母親面對苦難的態度和本文的主題有緊密聯系嗎?
學生:通過母親對待苦難的態度,作者明白了怎樣活的問題,像母親一樣堅毅勇敢的面對命運交給我的難題。
教師:所以兩部分是統一的整體對嗎?
學生:第一部分解決了關于死的問題。第二部分解決了為什么要出生的問題。
教師:至此,母親與地壇已經融為一體了,她們用無言的方式啟示了作者。所以學習本文我們要從母愛的感動中走出來,站在理性的高度上,去領悟作者對于生命的深沉思考。
教學反思:
我認為,要上好一堂課,完成預定的教學目標,把課上的精彩,必須要注重課堂討論這一活動,應該把討論引向深入,從而真正的讀懂文章的主旨。那么如何將討論引向深入呢?
(一)立足文本,深入挖掘文本內涵,搭建平臺
如對本文中的命運的討論,為了使學生討論更深入,教師需要為他們搭建一個可利用的平臺。提問時更要抓住學生的興趣點、疑問點和思維的發散點。
(二)處理好預設和生成的關系
課前細致的預設使本該動態生成的教學變成了機械執行教案的過程;就統一而言,預設和生成又是相互統一的,所以教師對課堂教學的科學預設是課堂教學成功的基本條件。這種預設是一種以學生為本的人性化的預設,同時又是一種富有彈性的開放性的預設。教師預設時應該更多的關注學生這一學習主體,關注學生在課堂上的精神生活。
(三)處理好人文與文本的關系
文本是人文精神的載體,閱讀教學就是要通過學生對富有人文內涵的文本的閱讀,引導他們感受語言文字所承載的思想內容,增強他們感受、理解及欣賞、評價文本的能力。新課標講求“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統一”,離開了人文內涵,語言外殼就是空的;離開了語言外殼,人文內涵也就不復存在。因此,我們在強調文本的人文性時,決不能忽略對文本語言的認知。如在本文教學中對命運思考的語言的賞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