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文教學大綱中明確指出:“中學生作文就是練習把自己看到的、聽到的、想到的內(nèi)容或親身經(jīng)歷的事情,用恰當?shù)恼Z言文字表達出來。”語文教學重在培養(yǎng)學生的聽、說、讀、寫能力。有些學生非常怕寫作文,作文課時拿著筆冥思苦想一節(jié)課也寫不出幾個字。什么原因呢?學生回答:“無話可寫。”這就需要老師引導學生去積累寫作的素材。生活是作文的源泉,積累材料則是寫好文章的重要一環(huán)。要引導學生去細致地觀察生活、認識生活。學生積累了大量寫作的材料之后,自然會有感而發(fā),再加上適當?shù)闹笇В瑢W生就能寫出具有真情實感而不是空洞、無病呻吟的文章了。
“萬事開頭難”,如果一個學生作文不知如何開頭,他怎么會寫出好的文章來呢?事實證明,只有開好作文的頭,學生才能由此而產(chǎn)生聯(lián)想,從而進入構(gòu)思,寫出內(nèi)容豐富,具有真情實感的文章來。
文章最是有情物,作文是真情的吐露,作文飽含真情實感,就會產(chǎn)生強烈的感染力,最終以情感人而獲得高分。所以在寫作時,一定要注意情感的流露。
提起作文教學,大多教師和學生都感到頭疼和困惑。但是在高考語文試卷中作文的分值為70分,被稱為語文教學中的“半壁江山”,歷來受到人們的高度重視。在實際教學中,我們語文教師花在作文教學上的時間、精力不少,但每次考試或作文競賽優(yōu)秀作文不多,而平庸或尚未成文的作文卻不少。
一位名人說過“外因是變化的條件,內(nèi)因是變化的依據(jù),外因通過內(nèi)因而起作用。”教師在作文教學中要通過自己的外因作用促使學生的內(nèi)因發(fā)生變化。訓練學生獲得作文能力不是一朝一夕所能奏效的,所以教師在整個教學過程中,要以學生為主體,扎扎實實的在訓練中下功夫,逐步提高學生的寫作能力。
縱觀近幾年來的高考滿分作文,我們不難發(fā)現(xiàn):考生無一不是具備了深厚的文學功底,在墨韻書香中展示自己的文化底蘊和文學素養(yǎng),這種文字駕馭能力不僅靠的是考生的才情,其實它與考生平時的積累也是分不開的。作文是決定語文考試成績的“半壁江山”,因此作文的成敗往往決定了整個語文考試的成敗。
作為老師,平時要求學生要多讀一些文情并茂的千字文,鼓勵學生多讀一些時文選粹及散文大家的專輯,并力爭眼到、口到、心到、手到。要求學生在閱讀中對優(yōu)美詞句及逸事典故抄下來并牢記住,進而成為自己的寫作素材。另外,老師把刊物上刊載的高考滿分作文和學生寫得好的范文印發(fā)給學生讀背,這樣做更有模仿性和實用性。
學生在積累的基礎(chǔ)上,各類文體寫作能力的真正形成與提高還離不開評價模式的建立。很多高三語文老師感覺精批細改力不從心,三言兩語的評語對學生寫作能力的提高起不了多大作用。所以,在作文教學過程中,幫助學生建立評價模式,并在作文模式指導下自覺地修正自己的作品,這樣做既能使老師從大量繁瑣的批改中解放出來,又切實有利于學生作文能力的提高。
平時我們要組織學生相互討論、評價修改,充分發(fā)揮學生的主體作用、班級集體的作用,我們的指導不要居高臨下,要把自己變成學生中的一員,平等地與他們交流;我們要放手讓他們在自己寫作的過程中、相互交流的過程中、互動修改評價的過程中走向成熟,學生的幼稚和不成熟都是可以理解的。通過倡導寫真話、抒真情,才能真正實現(xiàn)學生的自我發(fā)展,才能寫出更高層次的作文。
用生動的語言進行寫作不僅能使你的文章富有文采,而且還可以提高作文檔次。
古人常說不依規(guī)矩不成方圓。這規(guī)矩也可理解為鑄造器物的“范”。而具體到高三作文教學,“規(guī)矩”及“范”即高考作文評分標準。要想讓學生作文立于不敗之地,首先就要讓學生吃透評分標準。
平時書寫要注意字跡清秀,卷面整潔是文章一張漂亮的臉面,同時這也是一個學生語文素質(zhì)的外在顯現(xiàn)。文面悅目,教師看了就爽心。假若字跡龍飛鳳舞,東圈西劃,肯定不會給閱卷教師留下好印象。考試時,即使平時字寫得不太漂亮,也要有信心,有耐心,盡可能讓字工整清晰一些。
以上是我一些淺顯的看法,最后,我要提醒同學們,寫作時要做到要求從嚴,決不茍且;定時寫作,兼顧質(zhì)量,決不拖交;卷面要美觀、工整、清潔,只有這樣做,才有可能獲得高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