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語文課程標準要求學生“力求有個性、有創意地表達,根據個人特長和興趣自主寫作”。由于語文課時相對較緊,對于我們農村高中來說,要達到上述要求,必然要在寫作訓練的時間和空間上進行拓展,以使寫作成為學生自主的、個性化的習慣性行為,成為他們生活必需的部分。而周記,是最具活力與個性的寫作體驗。下面,本人就試著從周記個性化訓練這一角度入手,談談自己的幾點看法。
1.從日常見聞入手。生活永遠是鮮活的,如果老師和學生能有心于生活,從日常之中發現獨特見解、非凡心境,學生訓練的熱情是會不斷提高的。開學一個星期了,我看到校門口總有一位小女孩在賣零食,頗有感觸。一次課上,我以此為話題,引導學生注意此人此事,并激發他們試著去了解調查其背后的東西。第二周,在周記檢查批閱時,我發現此話題的周記不但內容豐富,感情真實,而且思維深度增加了不少,很多學生能從小女孩、家長、社會等方面探求原因和并提出了種種對策。雖然有些稚嫩,但感染力絕對超過一般的習作。更為可貴的是,此后不少學生能關注生活,用心體悟,對生活中的諸如拾垃圾的老人、校門口的小商販、街頭的流浪漢等人與事能有意識地觀察、思考,并記入周記。這樣,在第一單元作文“心音共鳴,寫觸動心靈的人和事”訓練中,不少學生就將這些真實的人和事融入其中,描寫的對象更是個性鮮明,形象生動,作文自然也鮮活起來了。
2.關注社會熱點。當今世界,瞬息萬變,每天都有新信息、新現象、新問題出現。這里的每一點變化,都是生活原汁原味之所在,每一個視點都是關于人的思考,是最“人本”、“人文”的東西,從孩子的視覺來看,都是周記的觸發點與內驅力所在。我們學校雖沒有班級電視和多媒體教室,但每班都訂有一份《福建日報》,校廣播室每天也會播放國際國內時事及校內要聞,無論是黎以沖突、巴以和談、倒扁事件,還是身邊的校園生活、個人觀感,都是學生周記關注的對象。特別是進入高中,學生視野寬了,更注重事件縱深的信息,我們應給予足夠的關注,引導他們及時感受、探究并訴之于周記。
3.聯系日常教學,激發抒寫的興趣。在平時的教學中,學生對文章主旨的把握、思路的探究、人物的分析、語言的鑒賞等等方面常有著爭議,課堂上由于時間等原因不能深入地探究,我們就可讓學生將課上的未盡之言訴諸周記。如果引導得好,成效是很明顯的。如學習《合歡樹》一課后,我即讓學生聯系自己實際,反思自己對母親認識。情緒激發后,再要求他們將自己與母親的情和事記入周記,這樣的練習學生是比較歡迎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