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歌鑒賞,其考點設置主要有四個角度:形象、語言、表達技巧、表達方式。因此,完成基本的知識積累后,學生需要將零散獲得的鑒賞知識進行歸納,做到“三明確”“六注意”,從而清晰審題,全面準確答題。
一、“三明確”
要掌握詩歌鑒賞的基本思路和范式,全面了解答題技巧,才能準確理解詩歌。
(一)常見提問方式及解題思路
1.這首詩在表現(達)手法(技巧)上有什么特點?
2.這首詩采用什么手法表達思想感情?
3.這首詩有什么藝術特點?(必須從修辭、表達方式、表現手法等方面考慮,看哪方面的特點最突出,就答哪方面,也可全部指出)
4.請分析這首詩情景交融的特點。(先必須解說詩句寫了什么景;然后分析景中有什么情;最后對作者寫得怎樣進行一句簡單的評價)
5.這首詩修辭上有什么特點(采用什么修辭手法)?(首先點出是哪種修辭手法,然后具體分析詩中哪里運用了這種修辭手法,是怎么用的,有什么效果)
6.這首詩結構上有什么特點?(要從選材、布局等方面考慮,即詩人用什么意象作什么用,詩人把這個意象放在這里起什么作用。)
7.這首詩寫法上有什么特點?(既要考慮修辭、表達方式、表現手法、語言運用等方面的特點,又要考慮結構上的特點。)
8.這首詩語言有什么特點?(一般從修辭、句式等方面作答)
(二)明確出題角度和審題思路
這類題實際上是對詩歌形式的鑒賞。有時提問較籠統,有時較具體,要看問什么才知答什么,只能具體問題具體分析。
(三)明確各種手法的概念
答題時,從哪個方面考慮、用什么知識作答,最令學生頭疼。所以,請記住:一是如果籠統問藝術手法(特色),要全方位考慮,看哪方面最突出就答哪方面;二是要善于取巧,明確中有模糊。
二、“六注意”
解答古詩鑒賞,一定要品味語言,披文入境。藝術創作往往藏而不露,“用意十分,下語三分”。我們在鑒賞時,應養成逐字逐句品味語言,在反復誦讀中把握作品的表現技巧及意境的閱讀習慣。“詩言志”,詩歌中既然滲透了作者的主觀情感,賞析時就要善于“體其情”,從而“知其意”。披文觀詩,不僅在于疏通字句,更要把握藝術形象中包含的情感內涵。為提高答題的準確率,應特別注意以下六點:
(一)注意題目和作者。古詩題目往往揭示詩歌寫作的時間、地點、對象、事件、主旨等,是解讀詩作的重要切入點。 考試命題選取的詩文,大都是能代表作者主要創作風格的作品,如李白的浪漫主義詩作,王維“詩中有畫”的山水田園詩,蘇軾、辛棄疾的豪放詞,戴復古的愛國詩等。注意到這一點,對整體鑒賞很有好處。
(二)注意注釋。有些注釋介紹寫作背景,那是在暗示你本詩的思想內容;有些解釋相關詞句,那是在暗示你本詩的用典或意境;有時介紹作者,那是在暗示你本詩的寫作風格或時代背景。等等。
(三)注意題材。一般而言,古詩有八種常見題材:
寫景抒情詩:因所見景物而引起心中的某種感觸,于是描繪當時景物來抒發自身感慨。詩人在詩中不是直接抒情,而是移情于物,融情于景。具體看來,有山水田園詩(以山水田園為審美對象,把細膩的筆觸投向靜謐的山林、悠閑的田野,創造出一種田園牧歌式的生活,借以表達詩人對現實的不滿,對寧靜平和生活的向往)和即景抒懷詩兩種形式。它們是考試中最常見的類型。
托物言志詩:詩人對所詠之物的外形、特點、神韻、品格進行描摹,以寄托詩人自己的感情,表達詩人的精神、品質或理想。
送別詩:抒發詩人離別之情的詩歌。在感傷之外,往往還有其他寄寓:或用以激勵勸勉,或用以抒發友情,或用于寄托詩人自己的理想抱負。
羈旅行役詩:出門在外的游客浪子,眼中所見、耳中所聞、心中所感都包含著由此觸發的對遙遠故鄉的眺望,對溫馨家庭的憧憬等。
邊塞詩:描寫邊塞風光和戍邊將士的軍旅生活,或樂觀豪邁,或思念愁苦,風格悲壯宏渾,筆勢豪放。
懷古詩:以歷史典故為題材,或表明自己的看法,或借古諷今,或抒發滄桑變化的感慨。
哲理詩:通過對具體事物的描述、議論,寄寓或闡發某種哲理的詩歌。有的點明主題,有的含而不露,引人思考。
閨怨詩(宮怨詩):以閨中思婦的情懷或愁緒為主要內容的詩歌,多寫婦女對前線丈夫的思念,表達對戰爭的厭惡,或是對出門在外的丈夫的思念,表達女子的柔情別緒、憂愁傷感。
(四)注意意象。古典詩歌優美的意境,離不開真實、鮮明、生動的意象。意象是詩中熔鑄了作者思想感情的事物。把握意象,這是鑒賞詩詞語言和形式、評價詩詞情感和內容的基本前提。
(五)注意細節。透過細節,可以挖掘詩中蘊含的情感。
(六)注意“情語”。古詩中的抒情方式可分為直接抒情和間接抒情,直接抒情即直抒胸臆,間接抒情可分為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借物抒情以及借物喻人(托物言志、象征手法)等。這里所說的“情語”指直抒胸臆的詞句,是詩中的點睛之筆。把握了這些詞句,便可觸摸到詩人的情感脈絡。